獨厚心得
終於有個教授,不再只是抱怨學生素質太差,而是願意變成學生,重新瞭解……
作者:operatic / 2006-09-07 瀏覽次數(6790)
他停了一下,很微妙的幾秒鐘,但是你知道他恍神了。
我很想知道那時候他在想什麼。
《當教授變成學生》裡,作者以匿名的方式,寫下了她重返校園一年,變成學生的紀錄。她搬進學生宿舍,忍痛放棄了教員停車位,重新學習排課與「將這麼多的物品塞進宿舍裡」的技巧,並與RA(住宿助理)保持良好的互動。她寫下了對現在大學生的觀察,但我們在字句間,也終於看到了「教授到底在想些什麼」。
好奇怪,我們總是會忘記自己曾經是什麼樣的人,或者是我們「以為」自己曾經是什麼樣的人。也許我現在離學校還不算太遠,記憶可能沒有被美化或醜化得太嚴重,但是當一位教了15年書的教授再重新回去經歷這一切時,似乎都完全不同了。
她每年不斷的修正自己的教學內容與技巧,試著去找出更好的方式與學生溝通,但這一切似乎沒有比自己試著」來的清楚。星期五盡量不要排課是大家的共識,星期四能免掉當然是更好。如此一來教授開課的時間可能是自以為貼心的星期二,但到最後會發現所有人的課都撞成一團了。星期二也許我就排了三門課,搞不好它們都在三個相隔遙遠的教室;但在這三門課裡,一定也要把輕重給區分出來,不然每個禮拜一不就會死的很慘?
當她開始排課時,她終於可以理解為什麼以前有些學生看來不想修但還是選了這門課,純粹就是卡時間;當她與同學討論課業時無意間脫口而出「反正這個也不會考,不要念啦」的語句,她終於對於「大學」這樣一個地方有了重新的認識。
大學,也許真的不是像口號上那樣呼喊的,是決定人生的第一步(事實上大家不斷的換著主修);或是來拓展人際關係(事實上大家相熟的可能都還是高中時代的朋友);或者是可以找尋到人生的意義(事實上大部分的人都在尋找得到學分的捷徑);或者是學術的聖殿(不只我聽過大學校長是如何的拉學生進某個學校的故事吧)…..。但終於有個教授願意重新來瞭解學生在幹嘛了,她認真的做著筆記,量化學生兼的種族與膚色的交友方式,計算在餐廳裡獨自一人用餐的「非白人學生」有多少,透過國際學生的眼光,來重新審視美國這個開放的大熔爐裡,學生們對「墨西哥人」想要瞭解的只有墨西哥菜的做法;需要打工付貸款的比例比起二十年前要高的多,究竟他們剩多少時間來唸書?
即使依然遙遠,但至少這是瞭解的第一步。作者花了很多的篇幅擔憂道德上的問題,但我覺得,她願意花這麼多的時間,去認真瞭解「學生」,就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也是這本書最重要的價值。...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