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這是一個關於相信,和權威的議題。

  • 字級

約莫一兩個月前,看到一則新聞。它的標題大概是這樣的:「**地區愛滋病人口,兩年內暴增57倍之多。」
兩年?57倍?這則新聞接著敘述該地區有為數不少的外籍女子從事賣淫工作,相關單位研判愛滋病例暴增應與此有關;後續的延伸報導則說到當地情色市場問題嚴重、某地的外籍女子來台賣淫有幾種管道,包括假結婚、真結婚、兼差……等等。乍看之下,這一連串報導點出許多問題:非法性交易、愛滋病、外籍配偶、區域經濟不平衡……忽然,新聞敘述裡蹦出一個數字:「2003年,該地感染愛滋病人數僅有6人。」

6人?兩年?57倍?

當然,我不能說6x57是一個比較ok的數字,只是我不得不承認,這跟我一開始看到這則新聞的感受是有相當大落差的。(事實上,之後陸續查看其他媒體報導,發現有的說57倍,有的說7倍;引述的年份數字也不盡相同。)我相信,若能再略微了解一下當地產業背景、感染愛滋的人口組成、兩年前愛滋篩檢普及率等,會得到更有意思的資訊。

說到底,統計,就是這麼一回事。當數字被放在脈絡裡詮釋,數字,就不僅僅是數字,它有了自己的生命。

這本書裡舉了一個挺有意思的例子,關於自殺人口統計。自殺該如何判定?理論上是依靠驗屍官對現場證據的判斷。可是如何判斷?這學問就大了。遺書?密室?憂鬱症?需要多少證據才足以判斷為自殺而非意外死亡?他殺偽裝成自殺(比如為了保險理賠之類的因素)的機率有多大?

書裡告訴我們,基本上,官方的自殺記錄只是驗屍官對死因所貼上的適當標籤。可是當我們看到自殺統計的數據資料,是否能意識到這是重重人為判斷下匯集而成的數字?我們是否知道,其實它並不若我們以為的理性,或客觀。

人們似乎總有相信權威的習慣:小孩的權威是老師,長大一點的權威是書籍;科學革命之後,人類對其全然的依賴和信仰更是到了近乎宗教狂熱的程度;我們也總是認為眼見為憑,數字會說話……只是我們都忽略了,所有所謂「權威」的形成脈絡,與其非理性的影響。

社會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數字:死亡率、失業率、遊行人數、最低工資、經濟成長、貧童人數……加上脈絡和詮釋,我們看到的,應該不僅是數字而已。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香臭不只是味道的問題,還可能讓你掏更多錢買單?

經典電影《香水》中,葛奴乙為了香味殺人,現實生活裡,你可能因為香味讓錢包大失血,到底為什麼味道能夠影響我們的行為、作為衡量身分地位的標準、香味又是從哪裡誕生的?

179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