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如果每人平均壽命可達140歲,你 會怎麼規劃生活、理財與工作?
作者:鐵伊 / 2006-10-17 瀏覽次數(2678)
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不過話匣子一開,卻也引起大夥你一言我一句的,產生許許多多的想像與焦慮。果真如此,我們該如何規劃未來的生活、理財與工作?好讓長壽變成是生活的享受,而非負擔。
工作
幾年前出版的暢銷書《C型人生》中明白指出,因為科技進展,人類壽命不斷地延長,人生不再是線性的、生命充滿無限可能。
言下之意,以工作來說,終身受雇將越來越不可行;反之,每個人可能因為自己的夢想、興趣、組織的消滅、產業轉型人才供需失衡等種種因素,一生中會轉換不同的工作。
比方說最近出版的《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作者,約翰?伍德(John Wood),在一趟尼泊爾之旅後,有感於當地兒童受教育的機會是如此的貧乏,因此在35歲的事業高峰,辭去微軟大中國區業務開發的主管工作,成立「閱讀空間」非營利組織,轉致力於改善全球兒童教育的問題,發願讓世界每個孩童都有書讀。
做決定的當下,作者指出:「我的一生一直設定在一條可預見的軌道上」,文憑、社會地位、財富,現在「我決定給自己一個激烈的改變,一個進入未知世界的大躍進......,我只能在心中祈禱自己能堅定不移,跟隨著自己的勇氣、直覺不斷地走下去。」
與杜拉克齊名的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則是在49歲時(1981年)自願選擇失業,脫離大象(大型組織)的庇蔭,成為獨立個體戶的跳蚤。韓第在《大象與跳蚤》書中指出,未來人們若想糊口,「就得有不同性質的組合型工作」,這包含受薪工作、義務工作、學習或研究、家務等工作類型。當然,這樣的世界較之過去充滿更多的不安全感與不確定性,隨時學習永遠保有競爭力、勇於嘗試熱情永不消退,是生存的通行證。
不只是Wood和Handy,最新一期的《遠見雜誌》「上班族新生活運動:休耕」報導中也指出:「當前,台灣流行起休耕運動,在平均壽命76歲、世界愈來愈平的社會裡,要打破直線習慣,因為學習、工作、休息循環的圓形人生,處處是起跑點。」
財富
往後越來越長壽的歲月中,除了工作和生活的規劃,生活費怎麼籌?財富如何累積?更是每個人必得正視的問題。
上星期「聯合新聞網」一則報導指出,明年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首度突破10%,經建會於是發出警訊:再不及早因應,「又老又窮」、「活到老做到死」恐將成為台灣民眾未來的生活寫照。這明確點出,越是少子化社會,財富的累積越形重要---金錢關係到老年生活的自由。
《起步晚,照樣致富》書中指出,財富的累積「不是百米賽跑,是馬拉松」,這點出了耐心和時間,是理財致富的兩個要素。事實上,如果不想讓長命百歲成為生活的負擔,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生活攢多一點錢。
說到此,或許不少人心中浮現的想法是「如果年輕時就開始存錢,該有多好!」,《起步晚,照樣致富》提出「少花錢--〉多儲蓄--〉闢財源」三部曲,告訴讀者,不管你是三十歲還是六十歲,你仍然可以讓財務生活回到正軌,不再擔心往後的生活。
出發了,你的未來從現在開始!好好規劃自己的投資理財目標,轉動時間複利的金鑰,讓你的老來生活也能財務獨立!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