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何穎怡聽音樂

【♫|何穎怡聽音樂】《The Queen is Dead》掀起的回憶狂潮

  • 字級

The Smiths只出版過四張專輯,卻奠定不可撼動的歷史地位。The Smiths只出版過四張專輯,卻奠定不可撼動的歷史地位。


1984年,一張男性上半身裸體的唱片封面徹底終結了以電子合成樂器為主的新浪潮樂風(New Wave),將英倫獨立音樂帶往吉他樂隊+女子樂隊+流行曲(Pop)新樂風。那就是The Smiths的首張專輯《The Smiths》。

1984年,The Smiths的首張專輯正式終結New Wave稱霸時代。


1986年,他們推出第三張專輯《The Queen is Dead》,以法國明星亞蘭德倫在電影《不屈之人》(L'Insoumis)的劇照為封面。2013年,英國《新音樂快遞》雜誌歷年記者票選它為史上500大專輯的第一名。(撇開英國知識階層小眾媒體對英國團的偏愛,它也是《滾石雜誌》史上500大專輯的第218名。)

1986年的《The Queen is Dead》成為NME記者票選史上500大專輯的第一名。


又過一年(1987年),The Smiths宣布解散,Johnny Marr鏗鏘鳴響不斷的吉他特色+Morrissey自由奔放、略微偏離旋律線的唱腔+私密感傷的告白+尖銳幽默的政治諷刺,一直到90年代都還在主宰獨立樂圈。

什麼樣的樂團能夠只存在4年、只出版4張專輯,卻能創立門派、領導風潮,幾十年後,第一個樂音出來,還依然讓人驚艷?在我的心裡,唯有The Smiths與Joy Division而已。

而我與The Smiths有一段私密又哀傷的故事。容我道來。

30年前,The Smiths掀起所謂的第二波英倫大侵襲(British Invasion),台灣多數歌迷還在追隨告示牌排行榜,我在報社寫西洋樂評專欄,認識三位任職唱片公司國外部選片(圈內語是A & R)的朋友,我們慨嘆台灣聽眾很少有機會接觸國外的獨立音樂(或者稱地下音樂、另類音樂、新音樂),就合組了一個很少人聽聞的Wax Club,每兩星期辦一次唱片欣賞會,播放台灣廣播電台聽不到的歌,那時我家在Wax Club的斜對面,唱片欣賞會時就來搬我家的音響放黑膠。我們經常播放讓人驚艷不已的The Smiths。或許你聽到的第一個The Smiths 音符就來自我家的音響。

不久,Wax Club的創辦人之一成立水晶唱片,又過兩年,我離開報紙媒體,投入水晶唱片做企畫兼田野採集計畫負責人。我們取得了Rough Trade唱片公司的代理權,The Smiths正式進入台灣市場。

那時為了推廣獨立音樂, 我們還辦了一個刊物叫《搖滾客》(The Rocker)。1987年6月,《搖滾客》的創刊號,封面是Morrissey抱住自己的墓碑。照片是我選的。現在想想,這個兆頭真的很差。因為同年10月,《搖滾客》第5期的封面大標題是The Smiths正式宣告解散。

The Smiths最後一次登上《搖滾客》封面是1988年4月,我們的創刊一週年。那一期,我們介紹了Christian DeathThe Durutti ColumnThe RaincoatsJohnny ThundersFleshtonesDanielle DaxAnnie AnxietyThe PoguesDead Can DanceWolfgang Press。隱隱然,一手扶植The Smiths的Rough Trade唱片公司在獨立樂圈的龍頭地位快要被4AD唱片取代了。而封面的Morrissey剛愎、自信、睥睨。


世事就是這樣,最顛峰的狀態就是死亡的開始。只是Morrissey那時不知道,The Smiths解散後,他再也無法重返顛峰,Johnny Marr也不知道他與Morrissey在音樂上的歧見會讓他後來成為音樂圈的journeyman。他們更不可能知道不久後Rough Trade這家英倫大侵襲2.0的推手宣告破產了,又過了幾年,水晶唱片也倒閉了,與《搖滾客》一起埋進歷史灰燼裡。

這就是獨立樂圈的現實,我們用青春打造自己的墳墓,獨留《The Queen is Dead》熠熠生輝,30年後光芒更勝當年出版時。因為歷史風塵滾滾,唯有作品能恆存。


〈There'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是《Queen is Dead》的重心,也是The Smiths最經典的單曲。我的解讀是「它描寫一個男同志得不到認同,他願意與情人共死車輪下。隧道那頭必定有光。」它是《Mojo》雜誌選出的史上100大歌曲的第25名。


專輯同名曲〈Queen is Dead〉有比Sex Pistols〈God Save the Queen〉重要嗎?當然沒有。但是你應該聽聽Johnny Marr的吉他跟Morrissey的唱腔如何搭配,然後訝異「可以如此文藝又如此搖滾」啊。


最讓我傾心的The Smiths是這樣的The Smiths,簡單,詩意,又「哭么」。聽聽看Morrissey如何折曲自己的唱腔,聽Johnny Marr的吉他多麼抒情。


何穎怡
政大新聞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現專任翻譯。譯作有時間裡的癡人《貧民窟宅男的世界末日》嘻哈美國在路上裸體午餐《行過地獄之路》等。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歌曲不只是歌曲,也是我們的青春與時代。一起聊聊馬世芳《重返地下鄉愁藍調》與音樂記憶

這是連續三年拿下廣播金鐘獎的馬世芳第一本書。 35歲那年,他用了巴布.迪倫的一首歌名為同代人留下青春的故事與音樂,慢慢累積知音。 有人看了這本書,開始了自己的音樂之旅,有人唱起了自己的歌。 十年過去,書裡描述的青春與歌都更遠了,但那浸透文字的情感於今卻更鮮明,那些歌也仍敲打著胸膛......

238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