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上門,把門鎖上,眼前的房間就是和這個房東在網路上往返一週的結果,沒有什麼不好,景物是和照片相同的,只是他每個物件諸如:檯燈、枕頭、床頭都是近拍,讓人有無限放大的效果。而當這些「物件」組合在這小小的閣樓時,就有點怪怪的。
想倒杯水喝,發現馬克杯杯緣還有咖啡漬。進浴室洗個手,發現淋浴的排水孔還有一點點濕氣和幾根頭髮。應該是上個房客剛退房不久吧,我猜。
這是我的第一個Airbnb,在都柏林。當時因為不想再住青年旅館了,也對要和陌生主人共處的沙發衝浪感到焦慮,所以就嘗試住台灣稱為日租套房的Airbnb。大體上,這個套房是乾淨的,但毛髮、咖啡漬還是讓人有一點陰影。只能告訴自己住完這幾天就離開了,沒什麼好在意的。當然,我是不會再住這個房東的房子。點開Airbnb地圖,在這個套房的周邊還有55間Airbnb,就算每天搬家也要快兩個月才住得完。
Airbnb吸引人很大的原因是號稱能體驗在地生活,因為房間多半是一般民宅拿出來日租,所以周邊的生活情境通常很日常。我選擇的這一區被稱為人文薈萃、有精采的夜生活。起初是因便利而選擇這裡,但入夜後則被便利所苦。星期五夜晚,在五樓的閣樓仍聽見街角酒吧的叫囂;半夜躺在床上,一直被酒瓶破裂聲驚醒,破瓶聲就這樣一直持續到天亮。本以為到Airbnb會比在青年旅館睡得更好,但其實不然。
Airbnb吸引人的一大特色就是看似很容易融入在地、參與在地活動(圖/黃麗如)
當然,我也有遇過很好的Airbnb。房子舒適乾淨、窗子透明到很容易撞上、空間裡洋溢精油香、浴室鏡子沒有水漬、床鋪得就像飯店一樣平整、床墊軟硬適中,整體氣氛就是IKEA樣品房。但這種「專業」的Airbnb其實就是一心經營Airbnb的屋主所提供的,他們通常承租很多房子加以改裝,然後請專業的清潔人員來負責整理房間、清洗床單,所以住起來有「飯店」感。弔詭的是,Airbnb當初成立就是源自於「分享經濟」,把多的房間拿出來分享,但現在會讓人欣賞的物件,都不是「分享」出來的房間,而是專業經營的Airbnb。這就跟台灣民宿旅館化的道理一樣,原本只是把家裡多出來的房間拿來分享,後來變成專門蓋民宿,過於像民宅的房間還會遭來惡評。
Airbnb看似門檻低,只要家裡有多出的房間就可以拿出來做生意,登錄不用10分鐘,即能成為房東,然後在茫茫網海裡等待客人訂房。朋友最近在整理一個老房子,想說空著也空著,乾脆也來做Airbnb或民宿。花了一筆裝修費,但沒料到老房子其實常有蟲害的問題。儘管房間已經整理得非常乾淨,可是總是有大批的螞蟻亂竄。隔壁鄰居說:「誰家沒螞蟻,老房子就是有這些啊!」可是,當這個房子要租給別人、拿來做生意,螞蟻、蟑螂都會讓房子大扣分。對只來下榻兩三天的旅人來說,螞蟻就是證明這裡不夠乾淨,夠他在評價上寫滿滿一頁。
長年在做旅館房務的朋友常說:「很多人以為清潔房子很簡單,其實這是一種專業,旅館房間可以那麼乾淨,每天要用很多清潔劑、消毒水,一般人不會也不敢這麼做。」開民宿沒那麼簡單,拍拍照片就把圖片上傳到Airbnb賣房間也沒那麼簡單。
除了衛生,Airbnb的安全性最近也引起旅人的疑慮(可參考這則報導),說好聽是住進全世界人的家,但家畢竟是私領域,朋友來家吃個飯或借住,我們都會稍加整理或是舉止稍微注意,更何況是讓陌生人住進自己的「家」。從沙發客必讀的《你家沙發借我睡》到最近出版的《Airbnb帶你住進全世界人的家》,提供旅人服務的「家」,其實已經不是單純的家了,它豐富了旅行的經驗,同時也增加了一些風險。但對於喜愛「嘗試」的旅人來說,住宿情境的多元正是有意思的旅行風景,不管好或不好,都是日後可以來說嘴的內容。
當把家做成Airbnb給陌生人住的時候,家的意義就不太一樣了(圖/黃麗如)
長年旅行的人,往往是靠直覺做決定。如果去細想太多「會不會」、「有可能」、「說不定」,只會把自己搞到裹足不前。住Airbnb就像抽籤,若不想有太多「驚喜」,就安分地訂旅館、領房卡、鎖上門將一切都推到外頭、按一個鍵就有人送冰桶來……。標準化常被人譏為沒特色、古板,但懶得跟一個陌生的地點奮戰時,標準化反而讓人安心,儘管很無聊。
Airbnb的廚房設備可以讓旅行者省下外食的費用(圖/黃麗如)
黃麗如
資深旅遊寫手。信某香港神婆看著命盤所云:「想要,就可以立刻擁有。」而忽略其他警語。著有《酒途的告白》《極南》《醒來,在地球的一個角落》。
個人部落格:「享樂遊牧民族」
Fb:「享樂遊牧民族」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