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化不可能為可能》李昌鈺: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 字級


(攝影/陳藝堂)

化不可能為可能:李昌鈺的鑑識人生
化不可能為可能:李昌鈺的鑑識人生
聽我們介紹 OKAPI 這種動物一天只睡五分鐘,一天睡眠不過四個小時的李昌鈺笑了起來:「啊,那我要向牠學習。」

一早開始即馬不停蹄地接見一梯接一梯的訪客,神采奕奕的李昌鈺,讓人絲毫不覺他的年紀已然七十有餘。身為國際知名刑事鑑識專家,即使同時面對錄音機、相機、攝影機,以及不時介入的電話、詢問、通知,再怎麼多工處理,也始終維持著從容的態度,不慍不火。令人不由得揣想他聞名天下「一次開七場會議」的遊走調度。談話的時候,李昌鈺臉上總掛著溫和親切的笑,和藹地一如鄰家爺爺;然一旦直視他的雙眼,他那堅定與銳利兼有的眼神,怯懦些甚或心虛也者,怕不因此一陣頭皮發麻。

李昌鈺一路走來的歲月盡是傳奇。然數十年來,他的著作總不離破案實錄、犯罪現場等主題,想聽他說點自己的故事,唯有偶爾媒體採訪報導的隻字片語。如今他自筆寫下《化不可能為可能:李昌鈺的鑑識人生》這部生涯第一本正式授權傳記,還以為終於能夠得見這位「神探」、「現代福爾摩斯」經歷過的風浪波折、挑戰危難,豈料他總在劇情就要進入高潮起伏的時刻,將那些理當張力十足的段落,轉得輕描淡寫,三兩句即帶往結局──過關了,破案了,實現目標了。彷彿天大的困難、再詭異的懸案、身在異鄉所難免的種族歧視甚至打壓,於他都像吃飯喝水那樣輕易日常,不值一提。別人寫來可能厚如百科全書的生命歷程,他卻只用短短 256 頁即交代完畢。

「我們做過研究,在學校講課的時候,資質再好的學生,最多三十分鐘之後,就無法集中注意力了。所以老師上課,每三十到四十分鐘一定得換個話題。」李昌鈺徐緩地解釋:「若是閱讀,假如捧著一本厚得像百科全書的書,你會不會一口氣看完整本?不會。」若是讀到一半放著,下次再看,就忘記前面了。「因此,寫自傳,如果希望讓人對你的人生和見解有所瞭解,最好就是這樣兩百多頁的篇幅。而且書的價錢,也就不會訂得太貴。」講到最後一句,他呵呵笑了起來。

旁人對李昌鈺的人生多有好奇,他總是謙遜,能避就避。「我出生到現在,很多事情不必講。我不談哪個法官判案對錯,也不提哪些人對哪件事不夠瞭解。歷史會證明一切。」他說得淡,稀鬆平常。「我主要是想以自己錯誤或成功的經驗,分享給年輕讀者,希望他們能夠瞭解『時間』的重要性,這是第一目的。」

李昌鈺計量生命值得截取談論的區段頗是有趣。「人的一輩子,了不起有三萬天。一生的前五千天,我們太小了,記憶很模糊;後五千天,我們太老了,所以也不必講。值得講的,只有中間那一段的兩萬天。」兩萬天算起來,五十多年,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但你假如丟掉一天,就少了一天。很多人偷懶覺得自己偷到一天,其實是犧牲掉一天。」最精華運用的時期,就這樣一天一天地不見了。對每天二十四小時永遠全心投入的李昌鈺來說,那是一種不幸。

「第二個目的,是書名,也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信念──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是這一句看似平淡的話,讓遠赴紐約求學、口袋裡只剩五十元美金的他和妻子,在經濟拮据的夾縫中,以短短四年半完成學士、生物化學碩士及博士學位。讓他勇於放棄的安逸學術環境,一肩扛下康州刑事科學實驗室主任的職務,更受邀擔任警政廳廳長。是這個淺白的哲理,讓他從一個台灣的小警察,成為全世界最負盛名的鑑識專家。「只要抓住這個重點,其他細節並不重要。我給你一個目標、一個方法,你自己要去舉一反三。」

(攝影/陳藝堂)

李昌鈺常說,人的一輩子就像搭火車。「你得先存點錢買張車票,不必馬上決定要去哪裡,畢竟方向也不過東南西北。」到了車站,會上哪班車、到哪裡下車,因時因地因人,都不一定。「機會來了,你要把握;機會沒有來,你就要準備。」在美國,他則不忘叮嚀“Have knowledge in your mind, have courage in your body.”「車票是你的知識、你的智慧,」好好累積、運用知識和智慧,搭上該你的車,想做的事情就可能會成功。「然而有了票,上不上車,就看自己。」或者,也看機運──你是不是為了喝咖啡忘記上車、打個瞌睡錯過車,甚至才上個廁所,車就開走了。就算是上了車,坐進哪一個車廂,也端看個人高下。「你可能有足夠的智慧,坐上對號座;普通點,那就坐一般車廂;智慧更高的,也許把整節車廂都包下來。」

那他自己呢?「我是從站票開始,慢慢才進到好一點的車廂,坐到位置上。」胸懷遠大志向者,更不應忽視眼前。「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我的成長,和大家都一樣。」這樣一位享譽全球的專業學者,走過刻苦與嚴酷的試煉,最想要傳遞給世人的印象,竟只是「普通」二字。「我年輕時也不曾設定我要擁有這樣的生活,都是一步一步學來的。」能有一個起步的機會就很好了。慢慢學,慢慢累積經驗,自然而然,就能得到一個好位置,及至進入頭等艙──李昌鈺說,他是這樣過來的。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為什麼我們喜歡看詐騙的故事?

    從《創造安娜》、《Tinder大騙徒》到各種離奇的詐騙犯罪,在經過串流平台的包裝後大受歡迎,但當我們看這些騙人與被騙的故事時,我們真正想看的是什麼?而這類影片是否只是幫助騙子們獲得更多關注?

    1278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為什麼我們喜歡看詐騙的故事?

從《創造安娜》、《Tinder大騙徒》到各種離奇的詐騙犯罪,在經過串流平台的包裝後大受歡迎,但當我們看這些騙人與被騙的故事時,我們真正想看的是什麼?而這類影片是否只是幫助騙子們獲得更多關注?

127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