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不知道!
【獨處指南】黃麗群:這樣一個疊疊樂般的天堂與地獄
作者:黃麗群 / 2015-01-30 瀏覽次數(16936)
被《時代》雜誌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的強納森‧法蘭岑,在其散文集《如何獨處》中提到:「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
不論你是喜歡獨處,抑或是「被獨處」,重點無非在於該「如何獨處」。這次,我們不妨就以閱讀╱寫作╱思考╱電影╱歌曲為出口,一同沉浸於獨處,並懂得獨處。
這樣一個疊疊樂般的天堂與地獄
文╱黃麗群
有個不怎麼科學的說法如下。世上有兩類型人,一種在群體中呈充電狀態,另一種則悲慘地根據能量守恆原理自然呈漏電狀態。充電狀態者總是「活潑潑地」,漏電狀態的人正好相反。我完全是漏電那一類,童年排斥營隊活動,少年厭惡家族聚會,感到成年最大的恩惠是終於能夠不想出門就不出門,不愛見人就不見人,並且十分欣賞各種不被打擾的嗜好(最重要的是,可以理所當然作為不被打擾的理由),例如拼圖,手工藝,跑步機,坐在衣櫥裡(當然是童年個子還小的時候)。噢對,我且永遠選擇角落或兩側無人的那部跑步機。獨處對我是天堂。
所以有時在內容農場(或自我成長書目)裡看見各類苦口婆心的套語或詰問:「如何與自己對話」「和自己相處的十二步」「享受孤獨的況味」「你知道孤獨與寂寞有什麼不同嗎?」或者「給彼此獨處的空間」,我既理解也不理解:理解它為何是個議題,不理解它為何總帶有教示意味。躲懶避靜或許只是怠於應付同類(像我),天性趨光也未必就是沒辦法安頓自己,有些人偏偏喜歡看世界也喜歡被世界看,不行嗎?
樂於獨處或擅長獨處,會不會其實無關心境高下呢?或許它就是人在年富力強時另一份特別的紅利。表面上,獨處是牽涉精神與安全感的問題,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問題;實際上,它非常現實,它談的是健康與經濟的條件,是不過度旺盛也不衰弱的體力,是因春秋正盛而對人世保持最少的恐懼與合理的興趣。一切成本和擁有良伴同樣地高昂。
當然獨處不會只是物理式的數人頭。就像一個人捲在密室的被窩中央,仍能向世界打開一切或被世界打開(看看他邊刷instagram邊傳line邊吃吃笑那傻樣子);有時兩人或眾人之間的編織與對話,漂亮得像星星堆滿天,過後才發覺那不過一場觀落陰。他人即地獄,地獄的恐怖其一在於除了地藏王之外沒有誰真正具備下去的心意與能力,其二則是我們常常誤會自己是地藏王。因此對我來說,獨處的奧秘有時是化學作用,是時間而不是空間,是精神裡偶發元素反應的千分之一秒,那很難解釋,大概是人事物地在雜亂的排列中相撞了,產生強光,照在一個理解以上而頓悟未滿的位置,像電影裡誇張插入角色內心獨白的橋段,不管什麼場景都啪一下四下全暗掉,只有一個人與一道聚光燈。有時我們獨處,是為了奮力排開世界,以求取這千分之一秒的降臨;但也有時候,這千分之一秒剎那奔來,彈指就退下萬物,留下你與你心裡一點寫亦不能寫,說亦不能說,只有你與神祗之間明白的意思。
因此獨處最可怕不是別的,而是太亮了,難免醜態畢露。就像假日若哪裡也不去,未免就有點邋遢,歪歪倒倒的,誰一個人在家走來走去擦地板吃泡麵時,還配合了適宜打光的全妝與盛裝呢?(如果有,那其實是個很好很可怕的故事角色)。世上沒有什麼比自顧自更舒服的事了,而所有的餡都是舒服時不小心露出來的,數千年前思想家已經提醒他的追隨者「慎其獨」,自己對自己無意袒現思想,往往令人沮喪:這一段無法超越,那一段不太清明,所以就別再說他人是地獄了,最需要普渡的根本是自己;也常聽女明星受訪的口頭禪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這也是很好很可怕的建議,我的意思是說,對於即將聽見的事,大家真的有心理準備嗎?當然,我從不懷疑人能對自己說謊到什麼地步,這或許也是獨處真正困難的原因,一手瞞自己,一手又拆穿,獨處就是這樣一個疊疊樂般的天堂與地獄。
黃麗群
政大哲學系畢。曾獲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短篇小說首獎;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二獎(首獎從缺)。作品曾入選《94年小說選》《99年小說選》《101年散文選》《2013飲食文學》。著有小說集《海邊的房間》,散文集《背後歌》《感覺有點奢侈的事》。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