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__O2〕拼貼╳黃子欽
黃子欽是設計者,創作者,也是記憶的封存者。擔任過櫥窗設計、平面設計,善用收集的大量舊書及物件,在平面中打開空間,拼貼推疊成具有空間感的視覺效果。1996年至今,他以保麗膠為素材,「書的記憶」「固體記憶—黃子欽的影像裝置展」「記憶標本」「日常枯槁」「破音大王」等個人作品展。2012年出版書籍設計作品集《PLAY.紙標本》,2014年與新世代作家共同創作《暴民画報:島國青年俱樂部》,收錄自318學運以來持續創作的近百幅拼貼。
Q1. 你怎麼看待「拼貼」這個書設計元素?
會用「拼貼」是來自我的個性,我沒辦法很簡單地講一件事情,常覺得表達得不夠完整。一開始也使用過攝影或繪畫,後來發現我比較喜歡複合式的語言,透過各種比對,在腦袋裡反覆辯證,慢慢產生內容。我是比較「高拐」的人,沒辦法接受一般教育的那套,才自己發展出複合式語言。很多的美學教育其實是僵化的,我會想去喬一喬,不一定能喬出像要的,但想動手試試看。
現在書籍封面的設計,傾向於低密度的、資訊少的、扁平化的,即使選擇了資訊密度低的設計,就需要有較高的美學高度,去形成一種有象徵、有指涉的儀式感。現在的設計常常是參考成熟的layout,少了「混亂」的思考過程和背後的內涵來支撐,就直接去做了,我覺得那是「layout 消費法」。我們的社會其實沒有那麼高發展,不像北歐、日本可以去理解極簡,台灣其實是多元的,有很多層次,不管設計或出版,應該可以保留這樣的生命力。
黃子欽的拼貼原稿 | 一系列的老課本收藏(攝影/趙豫中) |
即使我喜歡經過混亂,但拼貼過後所呈現的複雜,其實需要簡化,最後的複雜已經不是原來的那些東西,要經過提煉過程,架構起來做出一個系統。在動手拼貼前, 常常要跟客戶先確認清楚,必須有比較精準且集中的討論才能決定怎麼做。做設計的常常會遇到客戶一直改,一直改一定是有問題的,但不見得一直改就能解決問 題,我寧願在前期花更多時間去瞭解對方的需求。
Q2. 「拼貼」元素在你的設計作品中,你喜歡哪些呢?
1.《濫情者》
把城市當成廢墟考察,再把收集的標本展示出來,暗示著讀者觀看的同時也在被消費著……
2.《日本人的縮小意識:豆物狂的傳奇》
紙本書+玩具紙盒=魔術書,兩者結合,即可置入無限想像。
3.《美援年代的往事並不如煙》
置入式廣告的概念,八○年代經濟起飛的氣息,蘋果西打、台豐汽水、香吉士、可爾必思的廣告印象,重要的東西都忘了,但那些可有可無、生活中的消費訊息,卻如此深刻。
4. 《請問么零么在哪裡》
縮小的池上便當感,成套的木頭名信片。
5.《幻想圖書館》
將腦中異想實體化的劇場櫥窗,我用電影工業實物搭棚的手法,展現書的平行想像空間。
6.《暴民画報:島國青年俱樂部》
書名聳動,而畫面充滿童趣感,甚至還有微酸無奈⋯⋯傳達台灣社會底層邊緣地帶的心聲!如書封上的「心酸繁榮飯桶空空」、「啞吧噪音」⋯⋯
Q3.「拼貼」元素與裝幀設計搭配得很厲害的國內外書籍,你會推薦哪幾本?
1.《フォトモ―路上写真の新展開》
糸崎公朗的「非人稱藝術」,介於攝影跟路上觀察學。
2.《Evidence:The Art of Candy Jernigan》
藝術家Candy Jernigan蒐集了許多來自不同環境的實體物件,有餐巾紙、一罐水、公路上的垃圾,拍照註記,將各種混亂整理成形,有種證物的感覺。
3.《橫尾少年》與《Tadanori Yokoo Selected Posters 116》
這兩本都跟日本國寶級大師橫尾忠則有關,風格很有個性,他喜歡棒球,封面放自己的照片,也很有畫報風格。
4.《美術手帖:日本.未來.美術》特集
會田誠是會把美少女開腸破肚那種,畫風很繁複繽紛,大竹伸朗也是做繁複的拼貼,他們兩個的風格我都蠻喜歡的,二者在日本被歸類成同一個系統。
Q4. 櫥窗設計的經驗,對你的書籍設計有哪些影響?
我記得第一次做櫥窗的主題是「嗜甜」,我用了真的烹飪用具、真的櫥櫃、滿滿的香料餅乾、甜食糖果,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可以打開的盒子。印象比較深刻還有誠品八週年慶的櫥窗,主題是「慾望之翼」,我用了機芯讓那個模型人不斷轉圈,還有一次做開學書展,用了真的課桌椅、課表、舊書,以及從舊書店買來的畢業紀念冊,拼貼成書店的一面牆,讓原始的圖像跟人群接觸,產生新的訊息。好玩的是,還有客人問,怎麼牆上會有他小時候的照片。
當時做了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從「材質」得到很多靈感,發現可以這樣去取材,獲得新的想像空間跟語言,而且幾乎是沒有止境的。要做櫥窗就要有實體,從有機世界取材,出來的力道會更有能量。我曾經非常憧憬向量圖,現在大家都在做向量圖了,我反而願意回頭追求更原始的。只要原始,就是複雜,真實的物件會有不同的層次,帶出不同的解釋跟溫度。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