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選書籍:《廢河遺誌》│九歌│黃子欽設計
☑封面 □內頁 □裝訂 ☑材質 ☑印刷 ☑加工
好設計的理由:書封以手繪線稿圖、古地圖的拼貼作為設計元素, 中文書 名與框線融入史料文件風格,並燙黑處理,呼應小說內容,將伏流、河流、海洋等「水」元素具象化,波濤洶湧。拉頁以荷蘭畫家林布蘭為主軸,遍佈文中相關元素,整體畫面豐富和諧。
.....................................................................................................
〔編輯說〕
《廢河遺誌》是極富詩意與文學性的架空小說,故事橫跨北台四百年的歷史,且作者楊慎絢毫不避諱讓現實人物與架空人物在小說中交鋒,比如,荷據時期寫林布蘭與國姓爺軍隊;清末寫福爾摩斯、馬偕與畢麒麟;現代又透過建商與颱風淹水來諷刺時政。貫穿小說主軸的,則是承載北台歷史的基隆河。文本創作鮮活,有考據但沒有一般歷史小說的史實包袱,且既然寫福爾摩斯,便不忌諱中英文相互運用,既串連歷史,又遙想過往,更藉古諷今,讀來處處是作者的巧思,相當愉快。
故事就像拼貼風格的連環畫,即便每章節主題不同,卻前後呼應,一氣呵成,看各類元素巧妙穿插,也是一種樂趣。而做歷史小說的封面,最大的瓶頸便是素材的鮮少與混亂。荷據與清末,留下的文字記錄多、圖像記錄少,而基隆河、淡水港口的照片,幾乎都是從日據中期田野採錄開始,才有大量照片留存(照片還不見得適於印刷),如何將跨時代的元素融合於封面,便展現了美術設計黃子欽的功力。
〔設計師黃子欽說〕
一、作家抽屜手稿+古地圖超展開
《廢河遺誌》給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龐大」,跨越古今,有大眾人物、熟悉景點,還有大量台灣歷史相關題材,隱約覺得,看懂劇情可能不是那麼重要,書中線索帶出來的訊息發展(脈絡),才是精彩有趣的重點。
接下來處理圖像,走法是帶點未完成、偏向草稿的「紙上腦內劇場」,也就是拉出舞台,但並不一定要進行現場演出,重點是看戲的氣氛!再接下來就是讀者的事了⋯⋯。這過程也像是推理作者楊慎絢的書桌,想像他一疊疊抽屜、牛皮紙袋中的記錄書寫,修改傳抄、私筆記、破簡殘篇、考古拼圖、圖書畫冊⋯⋯
最晚出現的讀者,像是一個個最神秘的「乘客」,穿梭在三個港口(〈雙城浮影〉、〈福爾福斯.基隆河尋金〉、〈廢河遺誌〉這三篇故事)中,然後又再繼續駛向下一個故事、下一個月台⋯⋯
二、歷史文本+想像文本
歷史的斷裂,其實是人類的自我想像,因為宇宙的時間從未停止。文本斷裂是正常的、也是不正常的,或者說就是這種朦朧特效,讓歷史成為神話。
書寫歷史的過程中,眾多觀者、讀者的資料傳抄,史官的地圖勘察、還原素材,官方與民間的發言權轉移,及人類有限的壽命與物理空間⋯⋯讓歷史成為碎片。歷史推理文本,我把它當作是一種創造性的參考座標,作家製造出新的空間,來跟既有的時空共振,再產生一個新的想像系統,有點像是平行宇宙,或者像科幻片中的「蟲洞」,打破既有遊戲規則而超展開!
日本動漫作品《蟲師》用虛實雲霧寫景,塑造出無體溫、存在想像夾層的怪物。宮澤賢治的銀河鐵道提供了亡者的非單線、平行世界解謎線條,而《廢河遺誌》裡的「蟲洞」似乎是「水」:眾多的伏流、河流、海洋,基隆河、淡水河⋯⋯這些隱微的液態切片,緩緩進入一種無菌的時間狀態中,在極有限的溫濕度下,發展出一種獨特的表情。
三、熟悉符號,十八、十九世紀的關鍵物
《廢河遺誌》像是本虛構的歷史推理小說,真實夾雜,帶給讀者大量的想像空間。我也在裡頭放入大量元素,如大冒險時代、東印度公司logo、帆船、熱氣球、降落傘、傳奇人物、清代與日治時期的台灣、古老手卷、錢幣、懷錶、地圖⋯⋯這些素材大部分是拉掉攝影寫實,而偏好以手繪線條感的書寫質感,企圖讓畫面更往文字這一邊靠攏,更有文件感。
以古典手繪地圖為基底,讓這個界面被其他圖像元素「入侵」,把扁平的俯瞰變成多視點角度,讓版面有種不斷進攻出去的錯覺,希望能製造出「蟲洞」的張力。書腰上,用了一個著古裝的挖掘者⋯⋯暗示「真」與「假」都是故事的材料。
拉頁正面,以荷蘭畫家林布蘭為主軸,有老淡水,台灣銅版畫,基隆港、古航海圖,獅球嶺隧道、《淡水廳誌》的古地圖,葡萄牙人及清代人所繪的台灣地圖。拉頁翻面,是淡水、觀音山、福爾摩斯、人骨、大洪水、觀戲台⋯⋯的圖片素材,而且暗示最終這一切都會被大水淹沒、淨化⋯⋯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