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我的京都生活關鍵字】王小獅的京都關鍵字

  • 字級


京都關鍵字bn

京都生活關鍵字:從百年老舖到喫茶店,體驗26種美好在地生活
京都生活關鍵字:從百年老舖到喫茶店,體驗26種美好在地生活
剛出版的《京都生活關鍵字:從百年老舖到喫茶店,體驗26種美好在地生活》,作者木村衣有子用26個英文字母字首,選出她認為最能代表京都的26種景點與名物,透過私藏景點與精選京都名物,從「心」體悟這座古都的純樸美好之處。

你也是京都迷嗎?一提到京都,你的必逛、必買、必吃、必住的關鍵字是什麼呢?這次我們也邀請了幾位重度京都迷分享自己的「京都生活關鍵字」。當你看完之後,不妨也列出自己的京都關鍵字吧!



〔京都迷|01〕王小獅 /
大藝出版副主編、日本生活風格手帖《日日》雜誌台灣版編輯。


1. 吃的關鍵字|老咖啡館

王小獅-1
老咖啡館的人情味(攝影/王小獅)
相較於東京咖啡館總帶點流行、時髦氛圍,京都有一類老咖啡館似乎是「一成不變」。同樣的位子坐著每天報到的常客,帶著報紙準時出現,點著同樣一份套餐。或是沉默地看看書報,或是與老闆、其他客人話家常,一待就可花上半天。咖啡不是一杯一杯手沖,卻有煮了大半輩子咖啡的老闆才煮得出來的香醇口感,配上用心製作的洋芋沙拉與烤得酥香的土司,簡單卻令人一吃上癮。

日子看似一成不變,但生命旅途中總不免遇上些許艱難。人生就算起伏震盪,總還能在這樣的老咖啡館裡,找到一份安定感。短暫旅行於京都的早晨,我也是天天上門的常客。

王小獅-2
老咖啡館的定番(攝影/王小獅)


2. 逛的關鍵字|市集

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
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
京都有許多定期、不定期,大大小小的市集。2013年4月特別走了一趟啟發柳宗悅寫作民藝經典《工藝之道》的天滿宮骨董市集,以及年輕人聚集的「上賀茂手作市集」,逛到欲罷不能!

當地發行的雜誌《月刊京都》有段文章提到,京都是職人之都,同時也有多所藝術大學或相關學校,研讀美術或以美術為業的人聚集於此,他們對美、對細節的要求格外嚴格,要在這裡擺攤、掙口飯吃,得要先通過京都人挑剔的眼光考驗,無怪乎京都市集的水準這麼高,消費者掏錢掏得心服口服。來京都,一定要找一天逛逛市集。

王小獅-4
手刻繪圖章
王小獅-3
手工豆本(攝影/王小獅)


3. 買的關鍵字|Made in Kyoto

不論是無數藏在巷弄裡的自有品牌,還是手作市集裡現場製作販賣的商品,都自豪地寫上Made in Kyoto,而不是Japan。

因為是自製自售,價格合理;只能在這裡遇到,一期一會,錯過了可能就再也碰不到了。在買賣雙方面對面交流中,可以感受到製作者的喜悅與驕傲,使用者遇到尋找已久的理想物件時的興奮與感動,這都是在京都購物的額外贈禮。

王小獅-5
熱鬧的上賀茂手作市集(攝影/王小獅)


4. 住的關鍵字|胡亂座

朋友介紹的民宿「胡亂座」是一座傳統日式建築。木造,挑高,一進二進三進,長長的房子中間還有個庭院,每個轉角都有種神祕氛圍,彷彿分別是通往平安朝的甬道,一不小心就穿越而去。

兩大櫃的食器大方任人用,逛超市與便利商店忍不住買的熟食,帶回民宿換成食器一裝,就像在日本人家中吃飯一樣,當然餐具用完請自己洗好,擦乾收回櫃子去,一切就像在家一樣自在。

勾起我好奇的是共用的客廳裡,一扇門上面掛著寫上「書棚」二字的牌子,趁著客廳午夜關閉前的一點空檔,終於等到無人的靜謐時刻,開起那扇門,啊!原來不只是書架,是個可容下一人的小書庫。旅遊、文化、宗教、雜學到詩集,應有盡有,一個小宇宙在此形成,令人留連忘返。適合書蟲的民宿。

王小獅-7
胡亂座
王小獅-6
食器櫃(攝影/王小獅)


5. 讀的關鍵字|惠文社一乘寺店

從書店窗口看京都
從書店窗口看京都
全世界的書蟲來到京都,很難不到這裡朝聖。全日本書店何其多,惠文社一乘寺店的藏書量並不特別大,但偏偏就是會在這裡遇上直指心頭的那本書,很難不被收服吶(笑)。

惠文社一乘寺店出的《從書店窗口看京都》中有句話說道:「遇到意料之外的書、買下不知何時能派得上用場的書,這才是閱讀的精髓,也是學習的本質。」對買書堆書比啃書快的人而言,也真是說到心坎裡去了(蓋章)。

王小獅-8
惠文社一乘寺店(攝影/王小獅)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311十週年了,災害造成的影響都過去了嗎?

    大地震導致的海嘯、核電廠輻射外洩,311帶來的災難至今仍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在災難之後如何重建、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的討論與行動在這10年間未曾停歇,透過閱讀我們看見事發經過,也開啟更多反思。

    1748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311十週年了,災害造成的影響都過去了嗎?

大地震導致的海嘯、核電廠輻射外洩,311帶來的災難至今仍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在災難之後如何重建、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的討論與行動在這10年間未曾停歇,透過閱讀我們看見事發經過,也開啟更多反思。

174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