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阿潑:思考習慣改變,或許能讓齒輪運轉方向跟著變──讀《債的歷史》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經典增訂版)

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經典增訂版)

「我們是99%(we are the 99 percent)。」是占領華爾街運動中最響亮的一句口號,這句話道出這起運動的初衷,是對那1%極富人口壟斷社會財富和資源的不滿和抗議。這口號的發想者美國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同一年正巧出版了一本巨作來追溯遠古時期的公民社會到今日金融危機中關於「債」的討論,並探討「債」如何驅動革命和政治改變──也就是《債的歷史:從文明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這本書。

在介紹《債的歷史》這本書前,我先以自己在東南亞的購物經驗和疑惑,輕鬆的起頭。

對許多人來說,「殺價」是一件愉悅的事,讓交易變成一種遊戲,最終價格一定是買賣雙方都滿意的情況──賣方有賺到,買方也覺得賺到。不過,對我來說則相當困擾,寧可不二價交易,尤其在國外,很難衡量成本物價,更別說對攤販的同情心和幣值小都讓我掙扎。第一次在東南亞自助旅行時,我買了兩塊越幣的甘蔗汁,同行朋友對我的「慷慨」不開心:「你應該殺到一塊錢,這杯只有一塊錢。」我不解:「不過就是多台幣幾毛錢。」他說:「你花了兩倍的錢!」他認為,正是有我這樣的人,才讓當地攤販對觀光客開比較高的價格,讓他們貪心。但我的認知是,甘蔗汁很便宜,我寧願讓小販賺到多點錢,趕快回家,況且,甘蔗汁就應該這麼便宜嗎?

經濟學告訴我們,市場是被「看不見的手」控制,但我總懷疑哪有這麼簡單。每到第三世界國家旅行,總有類似的討論掙扎,直到有一次到了印尼,看到當地人會在路口幫忙指揮交通,而司機一定會塞個錢給那些人,或者窮人伸手討錢,一定會有人給他們些零錢,印尼朋友說:「這麼做很自然,是人和人之間基本的道德。」我們開始反省,為什麼自己怕給小費,所以到了火車站拒絕當地人替我們扛行李。我在一本關於巴里島的書中看到,巴里島人的交易方式是:「賣東西給觀光客和富有的人,是高價;賣東西給親友或是窮人,是低價甚至免費。」這是巴里島社群的規則,他們劃分關係以及公平的實踐。

《債的歷史》正要是告訴我們這類事情:「借貸行為是從前現代社會中關懷他人的、社群主義的驅力中演變而來,後來才變成制度化的行為,並帶來道德上的罪惡和法律上的懲罰。」換句話說,我們過往認定的「以物易物」或者貨幣交易等行為,並非是獲得利益或站在無人性上的舉措,根據民族誌資料或各類文本可知,交換經濟或禮物經濟主要是結交或者重組人際關係,或者引進一些競爭元素。

這其實是人類學的學識基礎,不論伊凡普理查(Edward Evans-Pritchard)的努爾人研究、牟斯(Marcel Mauss)的禮物交換理論,甚至是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ski)在初步蘭島(Trobriand Island)的研究,在在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經濟學無助於了解其他社會對經濟的思考、經濟必須由非經濟的社會文化脈絡來了解、以及如何呈現當地人(native)的觀點,克服偏見的問題。」格雷伯當然也是站在這個基礎上,辯證我們自以為是常識的經濟學概念。

市場並不是真實的,只是數學上的模型,透過自我想像創造出一個自我約束的世界,在這世界中,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動機和同樣的知識,同樣從事對自己有利的交易。」格雷伯說,但經濟學家知道世界遠比這複雜一點。他甚至認為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等提出的經濟學架構其實是個烏托邦。他還提出資本和市場的不同:「資本主義和市場在許多方面是對立的。」市場變成以金錢作為媒介而交換財貨的地方,而資本主義是用金錢獲得更多金錢的藝術,因此必須要打造形式或實質上寡占地位的企業,為此,就必須和政治威權結盟,好限制市場自由,才能讓自己完成寡占事業。而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創造出來的詞彙,市場老早就出現了。

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

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

格雷伯是左翼學術明星,又以積極行動和作品,被稱為激進的人類學者,例如他在新書《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中,便質疑「民主」這回事,甚至要推翻選舉政治;而他在《債的歷史》洋洋灑灑引經據典,旁徵博引,透過民族誌和各種文本,說明「債」如何在原初社會就存在、以何種形式存在,又如何演變成今日的狀態和危機。更甚者,他提出最激進的建議——取消國家中窮人的債務但這並非格雷伯的創見,而是歷史早告訴我們,當國家無法控制經濟危機,社會即會動亂,人民就會起身反抗,而接任的政權往往以取消人民負債、重新分配土地,來穩定社會。

以最早有歷史紀錄的美索不達米亞為例,當時即有信用制度(格雷伯也以歷史資料證明「貨幣早於信用」的說法是錯誤的,在貨幣還沒出現時,信用制度已是維持社群的經濟方式,全世界第一家銀行英國銀行,便是因為對英國國王的債務而生的),金錢是衡量單位不是買賣工具,而債務就記錄在石板上。後來,蘇美人在借貸中引進了利息甚至是複利制度,讓人容易積欠大筆金額,也成為發動戰爭的藉口。「高利貸」就是發生在奈美泰納王時代,在發動戰爭教訓欠債者後,他發布了一項官方文件來赦免人民債務,「讓拉什格王國充滿『自由』。」這是世界第一份赦免債務的文件,也是官方文件中首次出現「自由」這個字眼。

隨後,各個時代都有類似的特赦命令,例如巴比倫和亞述時代的命令會強調「正義與平等」。

正如同格雷伯這看似激進的建議,其實是有歷史為本,這本書以挑戰「有債必還」的道德性或正當性論述為開頭,進而辯證一般人熟悉的亞當.史密斯之流的經濟學理論,推翻市場和資本主義的定義根柢,讓人讀來不免「驚心動魄」,但也是有理有據──他帶領我們到美索不達米亞的遠古時代,證明即便當時沒有貨幣卻早有記帳形式;他帶領我們到各原始部落告訴我們「以物易物」並不是為了利益或交易而生,是為了防禦、人際關係、社群經營乃至於榮譽心。對熟悉中文和中國歷史的讀者來說,必然也會訝異他對王莽時代或是明朝經濟市場的精闢理解──但也才知原來明朝活躍的市場經濟源於白銀製造,而這間接地讓中南美洲的古文明消失了。

但當然不只如此,格雷伯這本著作處處挑戰或是啟發我們的思考,拓寬我們的視角,例如他提到市場是因古代軍隊而生,從而發問:為什麼人民願意繳稅?甚至將人類文化宗教裡的「原罪」、「債」的觀念一併討論──畢竟人類學探討的是人類文化的本質,包含從語言中可追尋的人類思想與意義的起始點。

格雷伯自然也提到當代的問題,包含諾貝爾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的「微型信貸」都被他批評一番,更別說美國以軍事取得世界經濟龍頭和美元強勢地位的不合理,當然也是格雷伯的批判重點。他提出了一個召喚:「為了能夠解放自己,我們必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一次把自己想像成歷史中的行動者,換句話說,就是能夠在世界事件中做出不同改變的一群人。

我們一定要放棄陳舊的思考習慣。這些東西就算不是那座毫無希望的官僚體制零件,大多數也都已經變成死氣沉沉的東西……我們要試出新的東西,否則就不可能創造出新的理念,這就是我在這本書裡面不斷討論市場,並且提出就是因為在國家和市場間做出錯誤原則,才會讓某個政治意識形態壟斷好幾個世紀以來的一切。」格雷伯的質問和論述儘管犀利,但最後的結尾卻很溫柔,他希望讓思考習慣改變,讓齒輪運轉方向也跟著改變,讓人們少做點工作,多享受生活——「我想替沒有生產力的窮人說一點好話,至少他們不會傷害任何人,當他們下班回到家後,也只會花時間跟朋友家人相處,享受彼此之間的愛和關心。他們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能夠改變這個世界。

因為資料厚實,作者又屢屢顛覆讀者習以為常得思考框架,讀來實在不易,但每個故事文本新奇有趣,又不免讓人覺得收穫許多、物超所值之感。但請原諒我實在難以簡單說明清楚這本書的豐厚精采。


作者簡介

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曾擔任記者、NGO工作者以及研究員,資歷多樣。曾獲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開卷好書獎等。
著有《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日常的中斷》,合著有《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咆哮誌》等。在轉角國際、鳴人堂等媒體平台持續筆耕。
Facebook:「島嶼無風帶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有沒有辦法不再跟爸媽吵架?

因為一場選舉,破壞了你與父母的關係?要怎麼跟立場不同的家人共處、長久的溝通障礙怎麼清除?五篇文章助你開啟思考。

157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