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阿潑:第一次,菲律賓人以「人」的身分被書寫──讀《老爸的笑聲》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老爸的笑聲(經典收藏文庫本)

老爸的笑聲(經典收藏文庫本)

聽聞《老爸的笑聲》出版訊息時,有些驚訝,也有些開心,對翻譯且出版這本書的陳夏民更有些敬佩──儘管台灣書市幾乎是翻譯書的天下,卻因獨重歐美日,顯得相當失衡,菲律賓作家無一人認識,菲律賓文學,則一本都沒有。《老爸的笑聲》在台菲風波後出版,勇氣可嘉,成為台灣第一本菲律賓文學翻譯出版的位置,更值得標記。

由於看重「新聞性」之故,我認為《老爸的笑聲》值得力推。博客來能將這本書選為七月推薦,讓我也很高興。當台灣電影和紀錄片界,已陸續完成《台北星期天》、《麵包情人》等以菲律賓移工為主角的作品,而影展也看重布里蘭特曼多薩(Brillante Mendoza)、奇拉.塔西米克(Kidlat Tahimik)等菲律賓導演作品,並列其為焦點影人後,台灣出版界仍忽略這個南方國家,如今,我們終於可以從閱讀中認識菲律賓和他的人民。

在談這本書之前,得先談談作者卡洛斯.卜婁杉(Carlos Bulosan)。出生於1911年的他,不到20歲便到美國討生活,因出身底層,於是邊創作邊搞工運,於是成為冷戰時期美國政府的眼中釘。從他的背景故事,不難聯想到今日離鄉背井的菲律賓移工們,所遭受到的懷疑和控制,讓人不免感嘆,百多年來,這個國家人民所遭逢的似乎沒什麼改變。

卜婁杉出生於呂宋島的農村,因而這本書訴說的是農民階級樣貌的故事。根據書中所說,他到了美國後苦尋工作,「在雨中站了好幾個小時,和數百名期盼得到魚罐頭工廠職缺的男女一起排隊。為了打發等待時的單調,我開始撰寫這本書的同名故事。就在我排隊走到大門的時候,故事恰好完成。」過了幾年,他將這篇〈老爸的笑聲〉故事投遞到《紐約客》獲得青睞。

之中〈老爸的笑聲〉這同名短篇,說的是卜婁杉被迫離開菲律賓來到美國的原因,而那不過就是參加隔壁村婚禮時意外造成的「醜聞」。此處並不特別提這故事,讀者可以自行閱讀文中趣味,但得提一提故事開頭中顯露的這位老爸的性格──他們在玉米田除草,堂哥來通知婚禮的訊息,老爸於是說:「走吧,兒子。」「那玉米怎麼辦?」「以後再說。」老爸說:「我們人只能活一次。」

像這樣的故事開始在他筆間懸繞,他記錄了家鄉的故事,引起許多菲律賓人迴響。他才知道,原來他的故事,是菲律賓農民共同的樣貌。

卜婁杉說:這是第一次,菲律賓人以「人」的身分被書寫下來。

也正是因為這句話,更讓我覺得《老爸的笑聲》能在台灣被翻譯出版,對台灣讀者是有意義的──我們可曾以「人」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菲律賓?特別當這個國家已經被「菲傭」、「海盜」、「野蠻」等等偏見包裹之時,得透過文學的力量回到「人」上頭,才能剝離盲見,回歸人的共有經驗理解彼此。

例如,他寫到有錢的鄰居控告他們一家人「竊取食物的香氣」, 圖謀奪地的新鄰居要爭大樹越界伸展的樹枝所有權……對不懂法律的農民來說,上法院打官司必須得自己來,然而在爭訟同時,又要看司法人員亂搞,甚至是法律制度的無效空轉,完全顯現荒謬性。除此之外,官僚腐敗、政治詩能、資本主義的剝削等等,清楚點明了當時菲律賓社會的混亂和人民的無力。讀了這些故事,台灣讀者很難不想到自己的土地,自己的農村,自己的社會。而這正是從人的角度、文學的角度帶來的相互參照。

書中那一則則發生在周遭的短篇故事,含蓄地批評了殖民統治帶來的影響,還有戰爭帶來的毀壞,儘管作者說故事的方式不可思議的好笑,一路笑到底,但讀完後卻有哀傷的後座力,我忍不住想起電影裡那些歡樂愛笑的菲律賓移工,想起生活周遭、採訪認識或旅行途中結識的菲律賓朋友,想起他們面對各種艱苦和刁難時,還是哼著歌、帶著笑臉,彷彿笑容和歌聲就能帶著他們脫離思鄉之情和衝突隔閡。這本書名為《老爸的笑聲》,事實上讀來也讓人笑個不停,一個朋友甚至以髒話來表達它難以形容的好笑。這種悲喜劇般的人生,餘韻非常。


作者簡介

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曾擔任記者、NGO工作者以及研究員,資歷多樣。曾獲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開卷好書獎等。
著有《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日常的中斷》,合著有《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咆哮誌》等。在轉角國際、鳴人堂等媒體平台持續筆耕。
Facebook:「島嶼無風帶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他們都曾感覺靈魂裝錯了身體──跨性別者的親身故事

當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產生落差,外界的框架、家人的期待與自身的認同都成為一道道關卡,讓跨性別者備感掙扎,無論是單純改變裝扮與性別氣質,或是實際手術改變性徵,他們想做的僅是活出自我。

68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