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雜誌總編說】《攝影之聲》李威儀:回歸攝影的本質

  • 字級


《攝影之聲》總編輯李威儀(攝影/陳昭旨)

Q1. 請形容自己負責的《攝影之聲》雜誌

《攝影之聲》不只關切拍照這件事,更在意創作者「為何而拍」,回到攝影本質的探究,後設地去思考,也藉由了解藝術家的世界觀,讓讀者獲得視野上的啟發。雖然形式上是一本攝影雜誌,但我認為它更像「觀念」雜誌,我們針對每期設定的主題,與攝影家進行訪談,並透過作品的討論,呈現出他們對該主題的看法。除了攝影作品,我們也關心攝影圈的發展和文化現象,像是攝影展、攝影出版品……等。

攝影有很多面向,它可以是個興趣,也可以是技術性的研究或藝術性的思考,沒有誰高誰低,只不過台灣已經有很多討論攝影器材和技巧的雜誌,但比較難找到回歸攝影本質的刊物,因為我關心攝影的思考面向,所以就辦了一本自己想看的刊物,我想應該會有人跟我一樣的。

Q2. 您最滿意的一期《攝影之聲》、以及讀者迴響最熱烈的一期是?

Voices of Photography - 攝影之聲 11.12月號/2012 第7期
Voices of Photography - 攝影之聲第7期
這題太難了,每次的主題各有趣味,我都喜歡。比如剛出刊的第7期是「台灣攝影書特輯」,攝影書也是攝影的一環,它是另外一件作品,這是很特別的地方。過去比較少人關注台灣的攝影書,雖然有很多文字書的出版,但可惜的是,我們對台灣經典的重要攝影集,並沒有脈絡去尋找,也沒有這樣的書去介紹,這次我們就邀請幾位攝影家、評論家來評選他們喜歡的攝影書。

以主題來說,第3、5期分別探討「超現實」和「記憶」,這都不是只有攝影才能處理的題目,選這個主題是希望看看攝影如何回應,有趣就在這裡,扣著一個主題訪問不同的攝影師,能看出他們怎麼發揮。

以裝幀來說,像是第5期收錄中國攝影師魏璧的作品,它原本是印在宣紙上的,我們特地做了一張類似材質的拉頁來放他的作品。第6期則附了一張Peter Kennard的海報,中間還夾訂中國攝影師編號223的小別冊。
Voices of Photography - 攝影之聲 1.2月號/2012 第3期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1.2月號/2012 第3期
Voices of Photography - 攝影之聲 5.6月號/2012 第5期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5.6月號/2012 第5期
Voices of Photography - 攝影之聲 7.8月號/2012 第6期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7.8月號/2012 第6期

Q3. 就您觀察,這十年間攝影雜誌和讀者的閱讀品味有什麼改變?因應這些改變,您的作法是?
在我之前有很多前輩攝影家辦過攝影雜誌,比如阮義忠的《攝影家》、蕭永盛的《台灣攝影季刊》,更早還有李鳴鵰的《台灣影藝月刊》、龍思良的《攝影世紀》。就編輯面來說,前輩真的很辛苦,做一份國際性刊物比較困難;我們現在有了網路,可以很快的跟國外攝影師聯繫,《攝影之聲》做雙語,也在海外發行,像香港、廣州、日本、法國,也有一些國外訂戶,能把國外的東西引進台灣,把台灣的攝影推到國外,這種文化交流讓我蠻興奮的。其實我沒有多大突破,同樣是紙本,也不算太暢銷,不過讀者有慢慢增加中,我們賣完就絕版,因為也沒錢多印了。

我特別喜歡獨立出版的刊物、攝影集,這些都讓出版市場更活絡,但是台灣這麼多人愛拍照,卻很缺攝影雜誌,讀者沒太多選擇,這很可惜。我覺得每個人都是一個媒體,大家都有臉書、網站,彼此互為讀者,只是我做了一份比較正式的刊物而已,要做出版很容易,如何維持才是真的考驗,也要累積一段時間才能達到那個力量,可能我五年後觀察出讀者的變化後,才有辦法回答這問題,目前還在努力階段。

Q4. 您認為一位優秀的攝影雜誌編輯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1. 閱讀圖像的興趣:「看」和「讀」是不同的觀念,前者是視覺感官的刺激,看完就結束了;而「閱讀」會讓我們去理解、分析,進而思考背後的意義。我覺得圖像應該要用閱讀的,這是影像編輯必備的能力跟熱情。
2. 聯絡、行政能力:辦雜誌有很多紙本上看不見的複雜工作,加上我們是獨立出版,沒有充裕的人力和財力,每個人都必須身兼多職,這也很考驗時間管理和自治能力。
3. 外語能力:《攝影之聲》是以論述為主的雜誌,經常要和國外聯繫訪談、寫稿。現階段我需要的文字人才勝過於拍照的人才。

Q5. 您對數位內容的看法?

之前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做iPAD版APP,而是出紙本。一是我喜歡紙本的溫度,再來是相較於線上雜誌或APP,我覺得紙本放到書店裡比較像一個完整的東西,我想知道攝影雜誌能否在市場上存活,台灣這麼多人愛攝影,是否有能力和空間去培養一份攝影刊物,紙本就是血淋淋的考驗。如果做APP,你必須跟所有的APP競爭,得花更多力氣宣傳,但紙本雜誌只要跟同一書區平台上的刊物競爭就好,被看到的機會或許更大。

而且,紙本閱讀跟在螢幕上滑,感覺是不一樣的。紙本更容易有閱讀感,你得花時間跟它相處;看網站或APP比較像瀏覽,還會有MSN、其他跳出訊息的干擾。我認為從紙本開始是個好的方式,若未來有電子書的可能就再試吧,目前先把紙本弄好。

(攝影/陳昭旨)

Q6. 未來在內容上的計畫?

我希望做一些專題性的討論,比如最新這期談「攝影書」。題目也可以是「台灣有沒有攝影教育」?或「攝影藝術市場」……等,讓雜誌不僅是看作品、了解創作者的想法而已,還能有更深刻的觀察。

Q7. 請推薦您最常參考的國外雜誌
foam 第32期 秋季號/2012
foam 第32期 秋季號/2012
1.《foam》/季刊
荷蘭阿姆斯特丹攝影博物館出版的攝影季刊。針對每一期主題,訪問國際上的攝影藝術家,也有展覽報導、論述跟書評。它的編輯手法很重視影像,版面先呈現攝影家的作品,讓讀者先看到作品自行消化過,然後才是作品評論。另一個特色是,內頁很豪華的依照每位攝影家的作品更換適合的紙張,所以一本雜誌裡每位攝影師的用紙都不一樣。不管裝幀形式、內容深度,都給我很大的啟發。

The PhotoBook
Review
2.《The PhotoBook Review》/不定期出刊
紐約「光圈基金會」(Aperture Foundation)出版的攝影雜誌《Aperture》旗下專門討論「攝影書」的報刊,內容包括攝影書的編排、如何閱讀攝影書、攝影書市場、哪些攝影書很有趣、年度最佳攝影書評選……等,有助於了解國際上的攝影出版品和現況觀察。

現在Zinio APP有電子版可以下載。

報紙形式的《The PhotoBook Review》

3.《Adbusters》(廣告剋星)/雙月刊
Adbusters
一份不以營利為目標的反消費主義刊物,1989年於加拿大創刊。2011年9月17著名的華爾街占領運動,就是由它發起,可想見它落實反抗文化的執行力。它用有趣的作法來討論嚴肅議題,用創意的表達方式來關心世界,比如雜誌中有很多看似廣告,實為惡搞的「非廣告」,連標語也被改得幽默諷刺。此外,對於商品化、全球資本主義現象的評論,能夠刺激你去思考全球化發展所衍生的問題。

它的視覺設計很強,每期開本都不一樣,封面有時候還會模仿《Businessweek》之類的財經雜誌。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這塊土地上發生過的事,讓經歷過的人說給你聽

二二八不只是日曆上的一個日期,75年前的這天與其後的巨大影響,當時的人、留下的檔案與音樂的演變給予我們不同的角度看這段歷史。

140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