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天下文化提供
在現代社會中,道路如同血管般遍佈全球,總長度高達六千四百萬公里,足以環繞地球赤道一千六百圈,甚至超越地球與火星之間的最短距離。道路的普及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與交流,實現了種種便利。然而,密集的道路網絡卻對野生動物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也間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品質。天下文化出版《與路共生》一書,邀請陳雅茜副總編輯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林德恩老師對談,探討了道路對動物及人類的諸多影響,並介紹全球科學家如何應對這一嚴峻的課題。
▌何謂道路生態學?
簡單而言,道路生態學是一門研究交通建設對生態環境所造成影響的學科,範疇不僅限於動物路殺事件,更涵蓋了道路建設過程中對原始棲地的改變。此外,道路的擴張和破碎化效應會對動物族群產生隔離,阻礙動物的遷徙和基因交流。廣義的道路生態學甚至將所有人為構造物,如高壓電線和風力發電機等納入研究範疇,因為這些設施同樣會對野生動物造成影響,例如鳥類撞擊。
圖/天下文化提供
▌道路對野生動物的衝擊
《與路共生》透過許多令人動容的案例,揭示了道路對野生動物造成的深遠影響。書中提到,駕駛人開車撞到鹿,往往只覺得是單純的意外,但作者卻細膩地描繪出母鹿如巨大飛蛾般掛在車前的景象,其求生的掙扎令人感受到生命的真實與脆弱;或是高速公路阻斷了叉角羚的遷徙路線,在暴風雪來臨時,成群的叉角羚焦急地徘徊於公路邊,無法跨越障礙尋找食物和溫暖,最終只能憔悴死亡。
道路還會對野生動物產生更隱蔽的威脅,即「迴避效應」。噪音干擾會使動物不敢靠近道路,像一道無形的圍牆,將動物限制在狹小的區域內;遷徙性的動物在冬季必須移動以尋找食物和適宜的棲息地,但道路的阻隔可能使其無法順利遷徙,在極端寒流來襲時,便可能因受困而大量死亡。許多人認為台灣路殺問題不嚴重,往往是因為沒有親眼目睹,並不代表沒有發生。其實當道路上的車速飆高,動物早已不敢靠近,最終可能在小範圍內老死,導致族群逐漸消失。
圖/天下文化提供
▌人性的光輝與公民科學的力量
儘管道路對野生動物造成諸多負面影響,《與路共生》也展現了人類溫情的一面。在澳洲,許多民眾會在路邊檢查被撞死的有袋類動物,看是否有幼獸存活於育兒袋中,救出後送給野生動物照護人員收容,待長大後再釋放回野外。台灣龜類在春季繁殖季節,母龜為了尋找合適的產卵地點,經常需要穿越道路,因此容易被路殺。令人感動的是,有民眾自發性地救助被撞死的母龜所產下的龜卵,小心翼翼地收集、保存、孵化,待小龜孵出後再釋放回野外,展現了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科技與政策的永續共存之道
面對道路對生態的衝擊,科技與政策的結合是尋找永續共存之道的關鍵。《與路共生》中探討了全球各國的努力和經驗。在道路設計階段,即應透過生態研究減輕衝擊並進行環境評估,盡量避開重要的棲息地,若無法避免,則應縮小工程量體,降低噪音和水文影響。許多國家也積極建設動物通道(陸橋或地下道),並根據目標物種的需求設計通道內的環境,例如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便是著名的成功案例。台灣雖然地形限制較多,但苗栗高速公路將既有橋樑改造成多功能跨越橋,供人車和石虎共同使用的案例,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台灣近年來推動的「國土生態綠網計畫」,便是透過大數據分析,了解生物的重要棲息地和移動路徑,在道路與都市發展重疊的區域,透過有形(如動物通道)和無形(如友善農田)的措施,建立動物的通行廊道。無形的通道指的則是推廣有機或友善耕作,減少農藥和肥料的使用,使農田也能成為動物安全移動的場所。
此外,台灣科技的優勢也為道路生態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解方。例如,可以在重要的動物通道和道路交會處設置感測器(如雷達或AI影像辨識攝影機),當感測器同時偵測到動物和車輛時,可以透過聲波或光線等方式發出警示,暫時阻止動物穿越道路,待車輛通過後再解除,這樣不僅能降低路殺風險,甚至可能減少興建動物通道的需求。
▌平衡發展與保育的智慧
《與路共生》並非一味地反對道路建設,而是強調在追求經濟發展和交通便利的同時,將環境衝擊降到最低。道路對於人類社會至關重要,它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承載著人們對自然的渴望。許多人透過道路前往寧靜的自然環境,尋求療癒和放鬆。因此,如何在發展與保育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我們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與路共生》透過野生動物的視角,審視人類的行為和建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引導讀者思考人與自然之間應如何取得平衡,實現真正的自由共存。正如本書作者班.戈德法布(Ben Goldfarb)所言:「道路纏住了人類,也纏住了野生動物,本書的內容是關於如何逃脫。」祝福人類有足夠的智慧,讓地球從道路織成的網逃離,真正取得自由。
圖/天下文化提供
對談者:陳雅茜(天下文化副總編輯)
林德恩(「路殺社」創辦人、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輯者:天下文化行銷部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