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選書

【編輯說書】盛浩偉/亂世中的一套明晰思維──《戰爭的根源:兩種地緣政治學的對峙與交鋒》

  • 字級



疫情,國際糾紛,經濟衰退。世界情勢愈來愈動盪,更令人不安的是愈來愈難以預測了。過往右派、左派的意識形態如今已經變得模糊而混淆,許多說法或理論,與其說給了世人清晰的方向指引,不如說反倒更容易陷入僵化的思考窠臼,使人加倍茫然,成為迷障。在這樣的時局裡,真的很需要一套可靠、更貼近現實運作的看法,來幫助我們定位自己。

但是坦白說,在著手編輯《戰爭的根源:兩種地緣政治學的對峙與交鋒》之前,我並沒有想過地緣政治學能提供這樣堅實的分析思考。

印象裡,「地緣政治」這個詞彙太常出現在各種國際政治、外交、金融新聞中了——三年前台積電「因應地緣政治衝突」而開始徵求政治學博士學位人才,也令人記憶深刻——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個詞的用法都不夠精確,似乎只是寬泛地意指鄰近地區的政治變化與不穩定的情況,相較起來,政治學領域裡的區域研究或國際關係研究,好像都更有道理一些。(因為害怕這是個人偏見,我還特地問了一輪身邊關心時事的朋友,沒想到,這樣的印象卻滿普遍的。)

或許正因為帶著偏見,所以才讀到這本書的序章,就立刻被擄獲。作者自己開宗明義就點破這個現象:

大部分書名有「地緣政治學」的書籍,都僅是各隨己意來討論地緣政治學,既沒有共通點,看起來也是雜亂無章,所以儘管出版了這麼多書籍,卻反而變得更難以理解。

既然能夠正面面對問題,勢必更能對症下藥。那麼地緣政治學的核心概念是什麼?這又如何連結到戰爭?

本書解釋:因為每個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地理環境,這種先天的結構性條件自然而然會使得各國的政策方向具有某種「傾向」,比如四周環海的島國政策,就會更傾向連結其他島國的對外貿易,而交通受阻的國家就會更傾向於占領能夠對外連通的地區;這些不同的傾向,難免就會有所衝突。

然而,之所以會產生先前提到的那種含糊的印象,則是因為地緣政治學從這樣的核心概念,發展出了兩大不同系統的看法,在《戰爭的根源》中,將之稱為「英美系統」與「大陸系統」的地緣政治學。不過麻煩的是,「地緣政治學」這個詞本身是出自大陸系統,英美系統則從未用這個詞來稱呼這樣的核心概念;但如今成為主流共識的,卻是英美系統,而大陸系統則相對不被世界各國所接受。

本書一開頭就將這錯綜複雜的脈絡解析清楚,以便聚焦,之後更利用這兩種不同系統的地緣政治學視角,來說明歷史上發生的戰爭,更提到了當代的情境。書中點明:這兩種不同系統的地緣政治學,根本上各自擁有不同的世界觀,且彼此衝突,而這才是導致歷來戰爭發生的根本因素。

透過歷史,這本書給出許多有解釋力的視角。比如透過書中說明的大陸系統地緣政治學,可以很大程度「解釋」(卻並未正當化)現今俄羅斯的普丁發動戰爭背後的思考邏輯;也讓人用相對化的角度,理解我們自已認同、所處的英美系統地緣政治學思維。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不過度強調應然的層面與道德評價、批判,也可以降低恐懼或情緒的影響,保持更為清晰的判斷。

編完此書,我更堅定地知道,若是按照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看,臺灣應該選擇怎樣的未來。臺灣既然是海島型國家,則我們的政策與發展方向,勢必都要依循英美系統地緣政治學的方向、以海權角度來思考,來走才合乎道理,也才能發揮我們所具備的地理條件之優勢。反之,任何帶有大陸系統地緣政治學的思路,即使其論述可能一時具有某種渲染力,但長久下來則會造成逆勢而為的情況,不利自身。私以為,這本並不特別厚重的書,卻能夠提供一個穩定又合乎現實的核心觀點,是讀後最大的收穫。


戰爭的根源:兩種地緣政治學的對峙與交鋒

戰爭的根源:兩種地緣政治學的對峙與交鋒

戰爭的根源:兩種地緣政治學的對峙與交鋒 (電子書)

戰爭的根源:兩種地緣政治學的對峙與交鋒 (電子書)


作者簡介

1988年生,台北人。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台灣文學研究所,赴日本東北大學、東京大學交換。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參與編輯電子書評雜誌《秘密讀者》。

相關著作:《名為我之物》《華麗島軼聞:鍵》《致親愛的孤獨者(電影原著劇本改編小說)》《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不服來戰:憤青作家百年筆戰實錄》《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在難民之前,他先是個人──從電影、繪本、社會書籍看難民議題

難民問題對台灣來說像是個遙遠的名詞,但真的有那麼遙遠嗎?讓我們分別從電影、繪本、文學關注這個議題。

45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