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看過迪士尼著名的動畫電影「海洋奇緣」嗎?裡面描述了一個海島女孩Moana,如何學習閱讀大自然的訊息,成為一名航海的尋路人,帶領族人解開詛咒,找到其他海洋上失落的家族夥伴。我前陣子去參加了南島文化中的星空航海訓練,才發現原來這個故事是真實改編,而讓我最好奇的,就是尋路人到底是怎麼在沒有任何現代航海設備幫助下,仍然能準確辨識方位。
課程中邀請到玻里尼西亞世界僅存四位之一的大師尋路人,他跟我們分享,想找到對的方向,只知道你和目標在哪裡是不夠的,你需要建立一個座標系統,並且理解你和每一個系統參照物的關係,例如,你在制定航行計劃的時候想用北斗七星來找北方,那如果剛好飄來一片烏雲遮住了北斗七星怎麼辦?你心中還有沒有同時間升起的其他星座可以幫你定位?甚至如果下起雨來,看不見任何星星,你是否能透過風、浪甚至海鳥飛行的方向,來找到你所在的相對位置?
這本《三禧思維》就是一本科學的人生定位指南,寫給像我們這樣——生活在第三個千禧年,卻常常感覺資訊爆炸、價值混亂、信任瓦解的人。
每一天我們一睜開眼,就被迫做出大大小小的選擇,例如「今天要不要打這支疫苗?」、「要不要讓小孩補習數學?」甚至「這個新聞到底是不是真的?」但很少人會停下來問:我做決定的依據,是可靠的嗎?我看到的,真的是我該相信的?。
這本書的副標是「亂世解決問題、活得更好的科學思考工具」,聽起來像是給專家學者看的書,但實際上,它是寫給每一個「想要好好活著、好好做決定」的普通人。作者是三位來自物理學、哲學與心理學的跨界學者,但你完全不用害怕,它們把嚴肅的學問拆解得非常溫柔,非常實用。
比如說——你知道嗎?我們常常不是根據事實做判斷,而是根據「我比較想相信什麼」。這叫做確認偏誤,也就是你會下意識地只蒐集支持你立場的證據,把相反的聲音關靜音。作者提醒我們,要發現真相,有時候你反而要故意「不看」,用盲分析的方式來減少偏見干擾。這聽起來有點像武俠小說裡的「閉目練劍」,但實際上,這已經是很多科學實驗室的標準操作了。
又或者,當你面對複雜又不確定的新挑戰,你該從哪裡開始?在第十一章當中,跟你分享了如何透過上下限,快速抓到解方的有效範圍,並使用「費米推估法」,在資訊有限時,依然能用合理邏輯做出估算。這種能力,在今天超級有用。不論是做預算、評估風險、抓時間,都靠得住。
整本書大概有三個讓我特別想推薦的理由:
第一,它會讓你更謙卑,但不更沮喪。
它不會灌雞湯說「你可以掌控一切」,反而告訴你:「不確定性是正常的,你可以學會在混亂中前進。」像他們說的——問題越難解,就越需要我們用能夠犯錯的方式接近答案。
第二,它給你具體做法,而不是抽象理念。
這不是一本純理論書,它談的是「我們怎麼學不到教訓」、「我們怎麼被雜訊騙走」、「為什麼我們一直高估自己的理解」。它甚至連「意志力為什麼不可靠」都有一章專門分析,並提出更實際的方法:「設計一個讓你自己比較容易成功的環境。」也就是:不要硬靠自律,靠制度。
第三,它幫你重建對知識與合作的信任。
現在這個時代很難信任專家,也很難彼此聆聽。但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在說:「信任不是因為你不會錯,而是因為你願意誠實處理錯誤。」我很喜歡這句話,它像是把人的謙卑與智慧,繫在同一條線上,告訴我們科學不是答案,而是一種能一起找答案的方法。
整本書還用十八章的節奏,走過從「個人判斷」到「社會合作」的旅程。每一章都有一個清楚的重點,也幾乎都搭配生活中可以共鳴的例子:有醫院做選擇的難題、有新冠疫情的判斷困境、有你我每天在社群網路上的資訊選擇、有政策決策的真實兩難。
跟你分享我自己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特別記下的幾句話:
- 看到不代表你真的看見了什麼。
- 你無法避免錯誤,但可以選擇哪種錯誤比較不糟。
- 群體的智慧來自差異,不是共識。
- 看到並不等於相信,甚至看到也不代表你真的看見了什麼。
- 問題越難解,就越需要我們用能夠犯錯的方式接近答。
書中這些內容不僅寫得直指人心,更會在你腦海裡留下思考的軌跡。你以後做決定、看新聞、參加會議、寫教案、教小孩問問題時,會突然想起它,然後慢下來一點,多想一步。
所以,如果你也有過那種「不知道該相信什麼」、「不知道該怎麼判斷」的無力感;如果你也在意「怎麼樣活得更清楚、更踏實」;那麼這本《三禧思維》,會是一本你值得讀兩次以上的書。
因為它不是告訴你「怎麼想才對」,而是教你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維座標系——讓你頭頂無論是晴是雨,你都有機會找到正確的行進方向。
撰文
李佳達(世界觀學院創辦人)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