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聽過一種說法,是將妖魔鬼怪的鄉野傳說,當成人心裡的陰暗與不可說。每個村莊裡總是有個衣衫不整的瘋女人、獨居山中可能會搶走小孩吃掉的虎姑婆⋯⋯這些角色與故事或許不是一開始就帶著恐嚇意味的怪談,卻多半是某種「不可說」,因為難以在陽光下攤開來談,久而久之便成為人們口中的妖魔鬼怪,有趣的是,成為了妖魔鬼怪之後,反而變得口耳相傳,人人樂於拿來嚇嚇人騙小孩,而無論是一開始的不可說或者後來的津津樂道,態度雖截然相異,卻都在社會文化的層面上,強化了避談之事的陰森恐怖形象。
雖然搞不清楚那是什麼以及為什麼,但總之避開就是了。人們心中刻畫出這樣的意識輪廓。
然而我們真的能夠避開根本不知道是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避開的物事嗎?
讀韓國作家趙禮恩的短篇小說集《雞尾酒,愛情,喪屍》,便讓我想起從前聽過的這種說法。而在趙作家的故事裡,這個說法更有層次,揉雜了恐怖、詭魅、純真與幻奇的元素,創造出的反差高度,便讓那些「不可說」變得立體而清晰,甚至鮮活了起來。
而趙禮恩所寫的「不可說」,在這本小說集的不同故事裡展演的方式,套一句現代的網路流行語來說,都是一種「原地發瘋」。「原地發瘋」最直接的展現方式經常是復仇,那也是韓國影視中常見且大受歡迎的題材類型,但在趙禮恩的故事裡,則不僅僅如此。
在第一篇〈邀請〉中,真正展現出瘋狂的,看起來是一個來歷不明、宛如富江一般血腥復仇在所不惜的美人厲鬼,實際上卻是女主角喉中那根長長魚刺的成因:來自親人與愛人的情緒勒索,來自韓國社會對女性理所當然的情緒價值需索與不對等要求。因為她應當是被教導為一個順服的配件,因此從小時候開始,無論男女、親疏,長輩們從不在意她想要什麼與不要什麼,只將「我們要給你的」塞入她的嘴裡,因為從小就被這樣對待,於是長大之後,她也慣於被情人這樣對待。
塞進嘴裡,這個動作一方面表達了「我對你很好」,一方面暗示了「你不要說話」,一個動作便能同時達成兩種心理操控,而主角每次吞嚥這些疼愛與善意的同時,她的喉間都有一股疼痛,那根魚刺對她而言無比真實,卻總是被他人視而不見,甚至嘲諷為想像——那不就是女性的困境嗎?
作家將不可說與說不出口的,化為喉間的魚刺,進一步將主角自己沒有察覺的反抗意識化身為一個擁有名字的女人,女人像是邀請她走進自己的殺戮世界,將故事一開始便出現的那把刀遞給她,但實際上是她邀請了自己,是她終於願意面對自己的痛楚所在,即使沒有人承認。
為了對付真正的瘋狂,我們需要原地發瘋。
單身女人所背負的,進入家庭後,只有可能變得更瘋狂。同名單篇〈雞尾酒,愛情,喪屍〉寫一個爸爸已經染上殭屍病毒的家庭,剩下的母女倆一方面知道這名喪屍再也不是一個丈夫或父親,她們卻仍然懷抱著莫名的責任感,將時刻都在腐爛、造成麻煩甚至可能害死母女的這個空殼留在家裡,為此背負風險與債務⋯⋯這些描寫全是在男人成為喪屍之後的事,讀者不難從中發現,這個男人成為喪屍之前,他在這個家裡就已經是喪屍一般的存在了,就像——就像我們所熟知的那樣。
於是,與〈邀請〉相反,因為始終不願意正視問題,原地發瘋的是本來就很瘋的那個一家之主,而他瘋的方式也與變成喪屍之前一模一樣,當喪屍本來就形同喪屍,那些根深柢固的家庭觀念,便讓母女倆難以做出決絕的選擇。
在這個故事裡,最瘋狂的是「不能讓家庭破碎、家中不能沒有一家之主、再怎麼說畢竟都是爸爸/先生」的那種執念,是那樣的執念允許傾斜與扭曲的家庭關係存在於日常,是那樣的執念,讓這樣的扭曲日常都成了喪屍,還守著不放。
而在〈濕地之戀〉中,作家巧妙調換了「瘋魔」的位置,陰暗水邊與林地裡的純真鬼魅,對照著進步理性務實的開發案和挖土機,顯得那麼脆薄又美麗,在這個小小的、幾乎撐得上可愛的故事中,有許多宛如被鏡頭隨意帶過的留白,空下了某些刻意略去卻又昭然若揭的線索,需要對黑暗面有更多理解才得以察覺,可是即使察覺了、猜中了那些傳單與白骨背後的故事,那又怎麼樣呢?那都是人間的事了。小小的透明的鬼魅已經飄然遠去,因為虛無,他們得以擁有真正的自由。
在我個人的喜好光譜之中,帶點科幻意味的〈交疊的刀,刀〉絕對是我最喜歡的一篇,令人驚訝的是,這也是趙禮恩作家的首部作品。故事的第一句話「這是一個再尋常不過的故事。」在一開始便能與故事連結起來,但讀完整個故事之後再將這句話從另一個角度細思一番,便特別有滋有味。這個故事無論是從科幻的時光旅行題材或不科幻的社會寫實角度讀來,都並不陌生,但有趣的是,當這兩者被趙禮恩的文字勾串起來時,主題便意外地深刻,也與其他故事有著類似的關懷——這種小說特別忌諱暴雷,但若要我說,趙禮恩想說的還是那個沒有被寫出來的「傾斜」,故事中的角色之所以在迴旋往復的時光旅行中一再重複苦果的原因,並非什麼悖論或命運,而是他們無論回到過去幾次,都還是在同樣一個難以逃脫的社會價值框架裡,那才是厄運一再造訪的原因。
我喜歡趙禮恩作家總是以看似類型娛樂的小說,直指那些難以描摹的「不可說」,她以鮮豔華麗的復仇、喪屍、鬼魅與時光旅行,塗滿畫面,然後細心的讀者便會發現,她悄悄留白的微小細節,正是一切癲狂成魔的主題。
作者簡介
OKAPI專訪:那些「不對勁」,引發什麼蝴蝶效應?專訪《女神自助餐》劉芷妤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