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他在神的道路上,說著罪人的故事——《救贖者:馬丁.史柯西斯》推薦

  • 字級

「我的一生只有電影和宗教。僅此而已,沒有別的了。」——《救贖者:馬丁.史柯西斯》,頁 148。

今年 82 歲的馬丁.史柯西斯很可能是世上現存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他至今完成了 26 部劇情長片、十多部紀錄長片和各式短片,而且從七〇年代開始,每個時代都拍出了傑作。

剖析馬丁.史柯西斯的方法很多,可以從他年輕時期、如何被好萊塢體制磨得遍體鱗傷,一度沈迷古柯鹼到身體快壞掉、堅信自己會英年早逝談起;也可以談他和合作一甲子的剪接搭檔塞爾瑪.斯庫梅克(Thelma Schoonmaker)如何創造獨特的敘事語言,以及跟史匹柏、柯波拉、盧卡斯與狄帕瑪等等「電影小子」(movie brats)如何改變了世界電影史;可以談他和勞勃.狄尼洛、哈維.凱托、喬.派西等等男星超過半世紀的革命情感;更可以談他在 1990 年創立了電影基金會(The Film Foundation)之後,如何成為全世界電影保存的先鋒。

本文想嘗試的,則是跟著《救贖者:馬丁.史柯西斯》的編年史體裁,梳理他始終在乎的創作主題,以及目光的演變。

生長在紐約曼哈頓小義大利區(Little Italy)的馬丁.史柯西斯,是義大利裔移民第三代,因為從小患了氣喘,不能跟其他男孩們一起運動冒險,他只能一直跑電影院,在大銀幕上認識世界。說起小義大利這個自成一國的街區,史柯西斯形容當時會受鄰里尊敬的只有兩種人:那些熟稔於江湖規矩的黑幫兄弟(wise guys),還有神職人員。個頭矮小又體弱的他,無法跟同伴們上街鬼混,更遑論去加入幫派;於是他一度想攻讀神學,以成為神父為目標,最後也不了了之。

多年以後,「黑幫」與「宗教」會成為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最為人熟知的兩項創作主題。而讀到這裡的你已經知道:在「黑幫」的背後,其實藏著他「無法成為」的不甘心;在「宗教」背後,則有著他「放棄成為」的愧疚感。

且讓我試著用他的代表作品,來梳理這兩條主軸。

自 1973 年的成名作《殘酷大街》,史柯西斯就把童年在街坊看到的形形色色、藐視王法的人們放上大銀幕,拍出了有別於《教父》(1972)的浪漫化、貴族化,而更偏向寫實、在地的黑幫日常。這在多年後的《四海好傢伙》(1990)更是被發揚光大,片中的黑幫不是存在異世界,而是在鄰坊間運行的、連小孩都能融入的階級與價值體系。

然而,比較上述這兩部作品,又會感受到一項差異。

《殘酷大街》的故事,聚焦於主角糾結在「友情」與「江湖規矩」之間的兩難,這和同樣創作自七〇年代的《計程車司機》(1976)與《蠻牛》(1980),都是非常貼近主角心思、令他們的情緒籠罩全片的角色研究(character study)式電影。

然而,自《四海好傢伙》開始,乃至後來的《賭國風雲》(1995)、《紐約黑幫》(2002)、《華爾街之狼》(2013)與《愛爾蘭人》(2019),史柯西斯描寫犯罪的眼光變成「史詩」式的——主角不再是獨特的案例,而是時代群體的縮影。我們看著時間如江河,不帶情緒地流過他們,把種種不可一世,都淘洗成不合時宜。

這裡,還可以回答一個影迷們常有的辯論:愛拍黑幫故事的馬丁.史柯西斯,究竟是不是在教歹囡仔大細(教壞小孩子)?——或換個說法:他講這些罪犯的故事,究竟只是在呈現(depict),還是在支持(endorse ),或甚至頌揚(glorify)他們?

對此,大師本人的答案其實很清楚。他說「《四海好傢伙》是一則控訴,我得這麼做才能讓人們對於現況感到憤怒。⋯⋯主要的幫派人物通常不會被定罪,我真的不懂為什麼。」(頁 160)他也說《賭國風雲》是「世上最古老的故事,人們因為自傲而毀掉了自己、輸掉了天堂。」(頁 186)——不論在故事前半,這些自外於社會常規的角色們如何意氣風發,他們總會在後半「付出代價」。

甚至,如果把《殘酷大街》、《四海好傢伙》、《賭國風雲》、《華爾街之狼》和《愛爾蘭人》一字排開,會發現史柯西斯像是把「這些真的不是好人。他們都不會有好下場。」這句話,一次又一次說得更明白。

由此,我們再談第二個主題,也就是「宗教」。在馬丁.史柯西斯的作品裡,不乏以宗教人物為主角,如 1988 年的《基督最後的誘惑》,1997 年的《達賴的一生》,以及 2016 年描寫日本傳教士的《沉默》。甚至據說,他正在前製一部關於耶穌生平的電影。

不論描寫的是惡徒或聖人,史柯西斯總是將他的主角人性化(humanized)——《計程車司機》裡的反社會偏執者,《蠻牛》裡的厭女控制狂拳王,他們都像是真人,讓觀眾在懼怕和厭惡的同時,多少能夠「理解」他們,理解那真實人性的構成邏輯;同樣地在《基督最後的誘惑》,史柯西斯也想用真實的人心掙扎,去理解基督的經歷和選擇;到了《沉默》更是深刻而澈底地,去檢視信仰者的極限。

事實上,早在我們上面提過的《殘酷大街》,主角查理就是個不斷出入教堂、在心裡和神父對話的信仰者。他在片中扮演著江湖規矩與自己不受控的兄弟間的協調者,就好像耶穌基督,扮演凡人與神的審判之間的仲裁者。甚至每當犯了罪,他還會有衝動把手放到火焰上,好像在「試煉」自己,也像是面對死亡的驅力(death drive),藉由面對誘惑,檢驗自己的信仰與意志力。

所以,回到文首那一句自述——「我的人生只有電影和宗教」——史柯西斯故事裡的主角,表面的慾望往往是要活下去,要活得好,要賺大錢,變成人上人。但他們真正的精神旅程,是在這一切潮起潮落之後,迎來某種形式的審判,面對自己的貪婪、傲慢、憤怒、色慾⋯⋯。其中有許多,甚至是自我毀滅式(self destructive)的角色,在這個體制逮住他們、給予懲罰之前,就先毀了自己。

而呈現這一切的馬丁.史柯西斯,把最後的審判之槌交給了觀眾。接著,他還想問我們:這些充滿罪孽之人,也可以被赦免嗎?我們應該要赦免他們的⋯⋯對吧?

「我覺得,要這樣想真的很難。但這就是上帝給我們的試煉吧。我也還在努力中。」史柯西斯說。

救贖者:馬丁.史柯西斯【附贈典藏劇照透明書籤組】

救贖者:馬丁.史柯西斯【附贈典藏劇照透明書籤組】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想終止惱人的年節對話嗎?試試看跟對方聊這幾個話題

有一點禁忌、有一點難解、有一點傷痛,有一點不敢面對,可能會聊不下去,但如果話題繼續,你們將重新認識彼此。

469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