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成為真正的人——讀《勇敢發聲》

  • 字級

勇敢發聲:揭發日本自衛隊性暴力黑幕的戰鬥紀實

勇敢發聲:揭發日本自衛隊性暴力黑幕的戰鬥紀實

大眾心目中能培養出正直之人的場域,校園稱得上是第一線。尤其近二十年義務教育層面的教改,在教材、活動設計、環境上皆更崇尚以人為本,而各領域的教師知能培訓,從內容也不難看出對人權、性別的重視,所謂「友善校園」的旗幟矗立多年。

然而,這些似乎遏止不了時不時躍上新聞版面的炎上事件——以納粹禮作為運動會遊行手勢、在性侵案後刻意買了麥當勞並炫耀、選舉公報涉歧視與汙辱、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等。在義務教育範疇內發生的單一事件不代表全體,情節輕重亦有所別,但隱隱然瀰漫著某股可以容錯的氛圍——彷彿暗示著,這沒什麼。

筆者長年在男校執教,深知任何一樁社會事件端上課堂討論,皆有機會勾出男孩心中那股拚輸贏的男子氣概,舉凡評斷路過的女學生或女老師樣貌是否符合自身期待、女生是否應該當兵,男校的日常是言談閃現「男言之隱」的暗喻,隨口就開「裝甲車」等歧視性的玩笑,更有靠著網路匿名性,肆意探觸犯罪模糊界線的行徑。極度不妥的語言碎片,不知不覺形塑了單一性別的校園內縮影,多數人不敢出面「破壞氣氛」,必須服從某種「兄弟情」的潛規則,被視為增強認同感的方式,也可能用以規避霸凌。

我經常思考,少年發出的竊笑和不懷好意的騷動源自本性嗎?單一性別群體是否更容易引發人性的黑暗面?他們何以對於「女權」懷有巨大敵意?抑或這個社會的土壤助長了性別不友善的根鬚抽長,以致不論如何斲砍長歪的植株,依然難以斷根?社群媒體的演算法趨向單一論述,網路助長惡意,即使在課堂上接受「正確」的人權觀念,可是內在依然不認同。

如此,或許能串起脈絡:畢業校友慶祝活動晚宴菜單名的發想設計,與大學生引發爭議的競選公報在本質上並無不同。社會對男孩的教養方式,並不鼓勵他們探索自己的真實感受,而無所安放的情緒,有機會在成長過程裡逐步發展成對權力的崇拜。男孩經常藉由壓迫他人並透過性羞辱式的玩笑,習得父權體制中的遊戲規則。父權紅利也驅使既得利益者痛恨那些「違規者」,不分男女。批判受害者「衣著或行為不當」,致使受害者陷入因害怕遭批判而噤聲的處境,亦為規則的一環。當無視受害者遭到踐踏歧視已成日常風景,曾受害的人們也僅能旁觀他人痛苦以自保,這樣的惡性循環便永不歇止。

唯一能夠破除上述情境的行動,是發聲。來自日本東松島的五之井,立志成為女性自衛官,然而在自衛隊受訓的過程中,男性隊員不時以「訓練」為由,碰觸她的臀部和胸部。柔道實力強大的福島縣郡山駐屯地竟是這般風氣,使她幾乎陷入精神癱瘓狀態。中隊裡的女性是少數,五之井的階級也最低,雙重不利情勢讓她陷入困境。在「山訓」的餐會中,五之井被當成鎖喉技的實驗對象,遭受了嚴重的性暴力。五之井在事發後求助警務隊與外部警察,也向騷擾專線申訴,然後皆宣告無用,她的心態也因此從盼獲道歉變成「希望糾正自衛隊風氣」。

訴諸大眾,便須承受輿論所帶來的效應,這是每位加入#me too行列的人們都得面臨的壓力。受害者的標籤將一生黏附在身上,伴隨著社會目光,足以壓垮一個人的正常人生。然而,這是真實與謊言的對決,那些為了維護男性特權所做的迴避與遮掩,終究不敵「真實」。隨著連署人數激增,調查重啟,防衛省官員終於召開記者會,親自向五之井道歉並公布確認的被害事實。她的發聲終究獲得道歉,但身為讀者亦需知曉:好的「結局」僅是「歸位」,性暴力的倖存者在發聲和自我捍衛後,需面對的是經歷漫長搏鬥後的空虛,並未獲得任何益處。

五之井的真實經歷令人不忍逼視,因為你我所凝視的,不單是軍中女性受到性暴力的單一事件,而是人類信任機制被摧毀的過程。沉默,是受害者少數握有的止血繃帶;噤聲逃避,使靈魂的破損暫時獲得麻痺。五之井的發聲不僅打破軍中僵固的文化,更揭露長期以往,在自衛隊中遭受性騷擾或性暴力的不只女性,男性也是受害者。而不單是日本自衛隊,台灣與美國軍隊亦有不少性騷擾事件。追索源頭,階級明顯且恃強凌弱的文化是關鍵。

發聲並不保證成功,但凡願意發聲的受害者,皆是推動父權體制一角瓦解的關鍵人物。然而,之所以需要犧牲少數來推動進步,也是因為多數人的無知與包庇。不論是旁觀者還是直接加害者,那些男性自衛官迴避了自身作為,拖延調查,直至整個社會怒火滔天,他們才總算認清自己製造了何等傷害。原來那是錯的,那是不能被容許的侵犯。

然而,社會的前進必得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嗎?倘若人們能從小地方開始覺察,拒絕詆毀任何一種性別認同,拒絕擁抱「有毒的男子氣概」,拒絕習以為常的「玩笑」,若一個人能具備這種被討厭的勇氣,那將是認清錯誤的「男性資格感」的第一步。性別特權只會創造扭曲的關係,它會將所有人捲入犧牲者和踐踏者的惡性循環。這樣的行動與提醒不限於校園,所有在孩子身旁的大人都有此義務。大人的背影是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五之井正是因為見到在311大地震後前來幫忙的女性自衛官背影,才立志成為自衛官。那些犯罪的男性自衛官也必須努力洗滌罪過,重新審視身而為人的責任,成為孩子的榜樣。

多一人願意睜開眼睛看見「房間裡的大象」,意識到生活中便宜行事的不妥,認真感受心中一閃而逝的不快,辨識其中隱含的嘲弄和歧視,對於「不對勁」的敏感度將會提昇。而那樣的社會將不需要單一受害者吹哨,所有人便能享有平等的基本權益,我想,那就是五之井發聲的初衷吧!

作者簡介

彰化人,執教於彰化高中。曾分別任教於家齊女中與高雄中學,於南方蟄居七年,而高雄是精神意義上的第二個故鄉。著有小說《南方從來不下雪》、《不測之人》,散文集《佛蒙特沒有咖哩:記那段駐村寫作的日子》。曾獲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文化部藝術新秀與美國佛蒙特藝術中心駐村作家,詩、散文、小說作品刊載於《印刻文學生活誌》、《聯合文學》、《幼獅文藝》與各副刊等。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顏擇雅導讀精選:書好看,導讀也好好看

從張愛玲到哈金,再到余英時,看顏擇雅如何用其獨特觀點看大師作品。

159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