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5%內容由AI協作,摸索界線的創作實驗──芥川賞小說《東京都同情塔》

  • 字級



《東京都同情塔》獲得170回芥川龍之介賞的作家九段理江,一席「約5%的內容是與生成式AI協作」的發言,在當時引發不小的討論。在生成式AI蓬勃發展的此時此刻,不論是文字、影像或繪畫等各領域,創作者要如何與之共存成了一大難題,也在摸索界線。

於是,九段理江「大方承認」的這段談話無疑是令人驚訝,也在一開始遭受一些輿論批判,認為是「作弊」;同時,言論也在多手傳播後,漸漸與原意相去甚遠。因此九段理江再次站上第一線,捍衛自己的作品與創意。

面對任何批評與誤解,最好的方式便是「讓作品說話」。因此只要翻開《東京都同情塔》的第一頁,一步步走進九段理江所營造的世界之中,便能輕易發現其創作核心,以及她如何巧妙「利用」生成式AI的優點與缺點,為作品增添獨特風格,並且呈現這是一部「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能被創作出來的作品」。


《東京都同情塔》從一座收容犯罪者的建築「sympathy」講起。負責設計的建築師牧名沙羅在構思的同時,卻對於這座建物蘊含的「寬容」感到困惑,同時,由地位與身分,令她在當今社會中不斷地對於言語自我審查,許多發自內心的言論無法述說,因此陷入迷茫與痛苦之中;另一方面,有著不堪童年的青年東上拓人,在與牧名沙羅邂逅後,被這座塔所傳達的「包容」意志深深吸引,進而一步步地墜入這個「烏托邦」之中,並且成為這座塔所展示的「包容」的一部分。

雖然書名《東京都同情塔》,加上主角牧名沙羅的身分是建築師,表面上看似一本圍繞「建築」的故事。然而剝開這層外衣,看到的是作者對於「語言」的辯證。如何使用語言?什麼是「正確的語言」?人與AI生成的語言究竟差別在哪裡?在生成式AI逐漸介入現今社會之時,受影響的早已不只是創作者,這項工具正在改變日常生活習以為常的運作規則,反思「變與不變」正是這個故事要探討的。

文字和語言是日常生活中無法或缺的必需,雖然呈現方式看似只是排列組合的結果,實際上卻展示了一個人的生命經驗與情緒,因此,同一句話從不同人口中說出來,結果截然不同。

《東京都同情塔》突顯一個重要問題:生成式AI雖然可以快速又工整的產出,不只提供回答、外語翻譯,甚至文章修改,然而作為一項工具,產出的結果卻太過整齊而且一板一眼,喪失了感情,僅僅是文字堆砌;同時,仰賴生成式AI「表達」的人,則逐漸失去了人類本該擁有,表達自我情感與心意的方法。

於是在讀完這個故事後,可以深刻感受到當時九段理江面臨質疑聲浪時所強調的,「只要讀過這本書,一定能辨識出生成式AI創作的字句。」

確實,閱讀過程中很容易判讀哪些字句是由AI生成,彷彿進行一場「找錯遊戲」,只不過對手是AI。然而,在遊戲之外的另外一種「閱讀體驗」則是,當故事人物複述或複寫由生成式AI產出的字句時,那樣的「乾淨到蒼白」的感覺,令人感到有些不適,甚至不安。

這樣躁動的情緒甚至隨著故事的推進,以不同的方式零星迸發,不斷地讓讀者在富有各種情感、有著「喜、怒、哀、樂」的人類語言,以及AI生成的語句和文章之間穿梭,感受兩者的差別,各有何優勢與劣勢。

在《東京都同情塔》之中,九段理江並未直接點出哪個方式更好,可以看到的是,故事中的人,既依賴卻又抗拒生成式AI帶來的變化,陷入難以言喻的矛盾中。或許,故事中的矛盾也是當代人的矛盾。人與AI的界線到底在哪裡,九段理江藉由「親自書寫」與「AI協作」,將這個問題交由讀者判斷。


東京都同情塔【170屆芥川獎得獎作】(作者親簽版)

東京都同情塔【170屆芥川獎得獎作】(作者親簽版)

東京都同情塔【170屆芥川獎得獎作】 (電子書)

東京都同情塔【170屆芥川獎得獎作】 (電子書)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有情的機器人與無情的人類,誰才是真正的人?

我們創造人工智慧,讓他們與人類有著相似的外貌與學習的能力,但又怕他們太聰明、太像人類。當人類與人工智慧的共同生活的那一天到來,你會感到安心或害怕?

298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