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擺脫控制狂母親,在憤怒和悲傷之後,重新理解自己的人生──讀《我很高興我媽死了》

  • 字級


撰文/章雁婷│美國韋恩州立大學醫療人類學碩士


「我很高興我媽死了」,直截了當的書名每次讀到都還是懷疑自己是否有了驚世駭俗且大逆不道的念頭。無論父母功過,身為子女似乎無條件要對父母的逝世展現表示悲痛,並感謝養育之恩。這種牢牢刻印在子女身心的服從、尊敬、喜愛和感謝,正是作者珍妮特.麥考迪(Jennette McCurdy)在母親過世後的幾年間努力想拋棄的觀念。《我很高興我媽死了》是一本身為女兒、童星、女人的回憶錄,也是麥考迪的成長和療傷紀錄。

麥考迪6歲時以童星之姿,以知名青少年情境喜劇《愛卡莉》(iCarly) 主角之一的身分走紅全美,後續甚至以劇中的角色薩姆和日後成為全球巨星的亞莉安娜(Areana Grande)所飾演的卡特,拍了獨立的支線喜劇《薩姆和卡特》(Sam & Cat)。她也曾經出過唱片,在多部電影與電視劇中出演。嘗過了年少走紅滋味的麥考迪,選擇在她 25 歲、出道近20年時退出演藝圈。她的母親黛伯拉.麥考迪 (Debra McCurdy)是她演藝事業的推手,也是這本回憶錄的另外一位重要角色,在珍妮特21歲時因乳癌過世。在母親過世的近十年之後,麥考迪於2022年出版《我很高興我媽死了》一書,登上紐約時報的銷售排行榜第一名,至今售出超過兩百萬冊。

我很高興我媽死了——原來,不原諒媽媽也沒關係〔美國國民童星珍妮特.麥考迪走過創傷的自癒與成長之路〕

我很高興我媽死了——原來,不原諒媽媽也沒關係〔美國國民童星珍妮特.麥考迪走過創傷的自癒與成長之路〕


書中以母親的死為分野,分成「從前/往後」(Before / After)兩部分。第一部分講的是麥考迪如何在成長過程中,成為母親想像中那位甜美可人的明星女兒。

麥考迪成長在父母感情關係緊張且家中事務多為母親全權做主的環境,從小就培養和母親相互依賴的關係。她知道怎麼表現會讓母親開心,她知道只要母親開心,家裡的氛圍就會比較平和,而只要能讓母親開心的事,她都會盡力去做,包含了上各種表演課、在不同試鏡之間奔波,即使她對演戲並不特別感興趣。但她知道如果她成名,那代表收入穩定,可以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不論是成名或是經濟上的收入,兩者都可以讓母親開心。她愛母親,母親也愛她。

這種討好和迎合期待的行為,在她的生活中無所不在,包含身體的自主權、飲食、性與空間的邊界。例如,麥考迪從11歲身體正要發育、邁入青春期時,母親便開始嚴格控制她的飲食攝取,因為這樣才能讓她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瘦小,獲得更多演出兒童角色的機會。當她16歲初經來潮時,她回憶起自己的兒時朋友曾說家裡的母親、阿姨們,會帶她一起出去慶祝,恭喜她「變成女人」,成為女人的一分子。而麥考迪的母親在得知她初經到來時,反應是「哦,親愛的,可憐的小傢伙」。

從飲食延伸到身體形象的控制,麥考迪的母親以照顧為名,一直幫她和她的兄弟一起洗澡直到他們接近18歲,且在過程中會檢查身體不同部位的發育,以確保她維持良好的童星身形狀態。當她終於有機會擁有一個獨立的公寓、可以離家獨居時,她的母親在第一天(以及往後的很多天)就在她的公寓留下過夜。還有,當她第一次「祕密」交男朋友、在度假期間被狗仔隊拍到時,母親以無數的訊息、各種難聽的字眼,咒罵她是個蕩婦並揚言要斷絕親子關係,但在訊息的結尾仍會提醒她,要記得轉錢給家裡花用。

環境圍繞著母親的病態控制和情緒暴力,這讓麥考迪在成長過程中,乃自於成年之後,不斷在厭食、暴食及酗酒等成癮問題中反覆循環。而這也是書中第二部分的主軸,如何在母親死後走出陰影,重建屬於自己的敘事。

母親因病過世後,麥考迪等於失去人生的重心,因為過往的生活裡,母親全權掌控她的人生,她也依附著這樣的控制在生活。失去母親之後,她陷入了更無助的狀態,母親對她情緒和身體上的各種影響依然存在。


我很高興我媽死了 (電子書)

我很高興我媽死了 (電子書)


她反覆地節食,同時卻也不知道要如何面對這失衡的狀態,因此把所有情緒掩埋在暴食和催吐的循環裡,只要能夠吐出那些象徵著難以消化的情緒和罪惡的食物,她又能回到那個讓母親開心的乖女兒狀態,一切還是完美如昔。

麥考迪在母親過世後開啟第一次的飲食治療,對她而言,她只期待擺脫惡性的飲食習慣。然而在治療稍微有一點進展時,治療師提醒她,她從11歲就開始聽從母親的「指示」,進行不合理的節食,那其實是種虐待。第一次聽到有人這樣定義她和母親的關係時,她逃走了。

當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時,她拒絕相信或直視,因為那會推翻她過去十幾年來不斷說服自己「母親做這一切是因為她愛我」的敘事,如果母親愛我,她怎麼會虐待我?我也愛母親,但我身心的痛苦也是真的,那又代表什麼?

母親過世後,即使她仍有許多疑惑無法從母親口中親自獲得答案,但作為女兒的她,企圖透過書寫,找回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無法發聲的敘事主體性。

這本書甫於美國出版時,聳動的書名在網路上引起了一陣討論熱潮,一派覺得書名太具有攻擊性,而且冒犯到很多人的感受,另一派則很支持這樣的真誠和直率。麥考迪曾在一次訪談中,回應書名的爭議:「任何遭遇過情緒暴力的人都可以理解,有幽默感的人也會理解,至於那些無法理解的人,也不會是這本書的讀者。」



情緒上,這的確不是一本好消化的書,但麥考迪幽默輕快的文風讓整本書變得好讀且容易與之共感。麥考迪從來沒有在書裡真的提到過她很開心她母親過世、或表現出憎恨的情緒,反而在書寫的過程中,真誠釐清並面對母女關係間的愛、思念、疑惑、支持、憤怒、受傷。親情,或是母女關係,總是複雜地與成長交織,多數母親作為女孩第一個親近的成年女性形象,往往深刻地影響女孩如何感知自我的形象與價值。

即使未曾有過情緒暴力的經驗,那些對於自我的糾結、認同的解構和重建,找到自己的話語權,回答「我是誰」,或早或晚,又未嘗不是每個人在人生過程中需要面臨的課題。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24博客來年度選書(二):勇敢回望歷史、看破真相,穿越黑暗才有晴天。

展望未來,你心頭有哪些害怕?如果你始終不安定,不彷透過這5本推薦書籍,帶你穿梭回到歷史盡頭、看盡社會與生命的黑暗。讓這些文字與圖像陪著你,鍥而不捨的閱讀和思考,就有可能迎來放晴的一天。

7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