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閱讀特輯

【開學書展特企】人類學不只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法」—孫德齡|左岸文化主編

  • 字級

【開學書展特企】AI也想學的人文思辨術
當AI大潮來襲,充實人文素養與深度思考,定義你的不可取代性


芭樂人類學

芭樂人類學


Q1.左岸文化,近年來出版眾多在地學者與人類學經典作品,請問致力於人類學出版的緣由是?

左岸人類學書系第一本是與人類學平台合作的《芭樂人類學》,這個開始很重要,我們有機會一次認識30多位台灣青壯輩、同時也是最有活力的一群人類學家,編輯過程中的互動讓我們體認到人類學不只是一門「學科」,真的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法」。

從這個想法出發,選書就非常有趣了。所有我們感興趣的主題,包括精神醫學、非法移民、毒品問題、青少年自殺,都想去看看「人類學家會怎麼說?」,而人類學家也的確給了我們很多很棒的作品。

Q2. AI人工智慧,以參照人類神經網絡的運作,大量數據的累積,同時在晶片運算能力大幅提升附註下,開始具備認知、理解、思考、推理的基礎能力,但仍未精確掌握知識推理的整合能力,在此狀況下,假設派出一個AI人類學家讓它進田野研究,就您的觀點來說,可能會發生甚麼樣的狀況?
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 & 重返多瓦悠蘭 【跨世代共讀經典合訂本】

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 & 重返多瓦悠蘭 【跨世代共讀經典合訂本】


其實,每個人類學學徒初入田野,或許都有點類似AI不斷試錯的過程。沒有所謂的「理所當然」、「標準答案」,需要消化大量的基礎資料;這個問題該不該問?如何判斷一個幽微的表情或言外之意?怎樣才會被視為「(自己)人」?
(所以,人類學家說不定會是AI最想一吐苦水的對象?)
那麼或許,田野地的報導人們也就只是把AI視為又一個「天真的人類學家」

「我知道你不懂啦,不過我還是可以告訴你我們的故事」;維持單純的善意,付出真誠的友誼。許多人類學家會與報導人建立擬親關係,將田野地視為另一個家,AI也會如此嗎?那就不得而知了。


Q3.假如您是AI人類學家的指導教授,你會希望它要練好什麼樣的人類學基本功;同樣的,這對對於大學生來說,會有甚麼樣的幫助?

許多社會科學都會強調「同理」的必要和重要,但這太難了,所以這裡想借用《辶反田野》中「土時間的田野觀」──在每個人、每個物種自己的時區裡,沒有什麼是太快或太慢的;每個生命都是在等待恰當的時機。我希望她/他/它能多給一點「時間」──而這的確是很多年輕人(甚至上了年紀之後)常常忘記、或不願意多給自己一點的東西。不過這些時間不是白白消耗掉,而是在最恰當的時機出現之前,不困於既有的績效式思考,讓自己能有好好準備的餘裕。
 
Q4.若想了解更多人類學的知識,讀者還可以閱讀那些書 ?

生命之側:關於因紐特人,以及一種照護方式的想像

生命之側:關於因紐特人,以及一種照護方式的想像

生命之側:關於因紐特人,以及一種照護方式的想像
部分人類學作品偏向討論文化概念和文化模式,用已知的框架賦予未知解釋。這種書會讓人覺得「有收穫」,因為看完後會覺得自己「知道」了什麼。
不過《生命之側》不太一樣,作者想要談的是「不確定」。

這是一本討論加拿大政府對待因紐特人的照護政策以及生命政治的民族誌,但在田野、理論,以及歷史資料的爬梳背後,作者把自己與報導人的對話營造出一種詩意、囈語般的質地,讓讀者在閱讀當下彷彿變成田野中的第三者,同時被他們拉入那個有點困惑、且不確定的世界。
這種閱讀帶來的應該是「安心」,因為我們的確常常並不真的知道,我們知道什麼。

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

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

文化的困境:20世紀的民族誌、文學與藝術

文化的困境:20世紀的民族誌、文學與藝術

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

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

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
我們這個社會應該、或可以如何討論原住民議題?線性發展史觀是一種、霸權與國家的角色是一種、文化保存或主權宣稱又是一種,延伸下去還可以繼續問:誰有權力或資格討論?用什麼方式?如何觀察國家(或政府)、資本的涉入?

《復返》(以及同系列的《文化的困境》《路徑》)的編輯過程是一個相當愉快而感動的經驗,作者克里弗德是歷史學家出身,人類學是他的田野,三部曲集結了他1980-2013年的文章,觀察時間從20世紀晚期到21世紀初,中文版出版於2023、2024年,但其中討論仍不顯過時,讓我們對於所謂文化、所謂身分、所謂存續,有更積極且有行動力的參考。

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

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

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
「從學會、喜歡,到想念」是作者之一李宜澤老師描述自己對田野的心情,卻獲得另外九位作者、甚至後續分享中許多參與者的共鳴。
《辶反田野》是10位中生代台灣人類學家的「田野故事」。書中或許沒有教人怎麼一步一步進入田野的SOP,但有最真實(多少也有點血淚斑斑)的個人經驗,人類學家們不吝暴露自己的掙扎、犯過的錯,也慷慨分享自己在田野中的所樂所得。

既能讓人認識「什麼是田野」,也讓想進入、已進入田野的人,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

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

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

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
「如果沒有精神醫學,我們要怎麼找到精神病人?」這是同樣以精神疾病為研究對象的以台灣人類學者李舒中老師在《兩種心靈》的講座中提出的問題。討論精神醫學的書相當多,也不乏經驗者的書寫,這的確是當代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而我們每一個人理解精神疾病的方式,也將會決定整個社會對待精神病患者的態度。

或許是宗教研究背景使然,《兩種心靈》作者魯爾曼的重點並非某種狀態的定錨,她想討論的是人的受苦、殊異生命經驗的理解,是什麼使一個人(person)得以成為人(human)。

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

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

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
這是一本討論拉丁美洲公衛議題的民族誌,也是一本關於新自由主義下,人的價值何在的書寫。
原書的書名「VITA」(生命療養院),是作者主要的田野地,中文版改為《卡塔莉娜》,因為書中主要報導人卡塔莉娜是一個你讀完之後就忘不掉的角色。
一方面當然是她的遭遇、她的對話、她的詩夠吸引人,另一方面則是人類學家畢尤描述她的方式;也因此,你讀完這本書之後,好像也認識了畢尤。
他讓你對所謂的「人類學家」有了相當立體的想像。


 
 左岸文化,更多出版書籍推薦  

如何考古,怎樣思考:性別觀點如何撼動考古學

如何考古,怎樣思考:性別觀點如何撼動考古學

實用與娛樂、奢侈與消費:臺灣百貨公司文化的流變

實用與娛樂、奢侈與消費:臺灣百貨公司文化的流變

未竟的革命:香港人的民主運動與日常抵抗

未竟的革命:香港人的民主運動與日常抵抗

歸屬之儀: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群的記憶、現代性與身分認同

歸屬之儀: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群的記憶、現代性與身分認同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