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研究與發現新知的熱忱,帶領讀者打開新視野
▌Q:請問成為科普線編輯的過程與原因
從小到大都是文科生一枚,與理科相關的科目只能說是勉強維持基本水平,大學時念的則是英國語文學。進入出版業後,先後待的出版社也都是綜合型的出版社。進入商周後,因為現在的編輯室原本就有經營科學線,再加上誤打誤撞編了大衛.喬治.哈思克先生所寫的《森林祕境》,才正式開啟了科普編輯之路,並且愈做愈有興趣,後來甚至得了一種想蒐集各種學科的書的病(笑)。
▌Q:能與我們分享科普書編輯,這份工作最有趣的事情,以及最困難的事情嗎?
編輯科普書,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每讀一本書就像是去到了新世界,接觸到不同領域的知識,並且得到「喔,原來科學並不是我原本所想的那麼難啊!」的感悟。而得以將國內外各領域頂尖人士所寫的傑出作品轉介給讀者,並且獲得共鳴,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而我認為編輯科普書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專有名詞的查證,因為有時有些名詞可能國內並沒有統一的中譯,或甚至查不到中譯。此外,有時也會因為欠缺相關背景知識,而無法確定作者某些句子所想表達的含意。這時除了查詢網路與相關書籍,就只能向審稿人或推薦人求救了。也因為是科普書,也常會擔心自己是否會因為誤解文意,而傳遞了錯誤訊息。
▌Q:許多讀者認為科普書艱澀難讀,學術知識若沒有一定基礎可能讀不下去,請你推薦大眾讀者,如何挑選與閱讀科普書?
在開始挑書之前,首先希望讀者能放下「自己跟科學絕緣」的預設立場,並且對科學保持好奇,就有機會一窺當中的奧妙。
而一開始挑選科普書,無非就是從自己有興趣的題材入門,比如動植物愛好者可以挑選每章文字篇幅較少,且內容較不涉及專有名詞的自然書寫書籍,如《樹的秘密生命》、《動物的內心生活》。
再來最簡單、最不容易出錯的,就是一些受到國內外獎項肯定的書籍,或是各領域頂尖科學家所寫的作品。像是如果對近幾年非常火熱的基因編輯技術感到好奇,就可以挑選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珍妮佛.道納所寫的《破解基因碼的人》;想了解大腦與情緒最先端的科學研究,推薦參考心理學家暨神經科學家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所寫的《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或是覺得腦神經科學相關的書籍都太過艱深,也可以從《看漫畫了解腦神經科學》這本字數不多、畫風奇趣的科學漫畫入門;若是關注高溫議題及其可能衍生出的各種不正義的狀況,就可以選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林子平教授所寫的《溫度的正義》,試著了解我們可以用何種方式來弭平弱勢族群所受到的不公。
▌Q:請介紹你這條編輯線的選書想法與特色,介紹代表書單/系列以及推薦原因,希望這些書帶給讀者什麼樣的閱讀體驗。
選書的標準很簡單,第一就是自己要能看懂,畢竟一介文科生都能看懂的話,一般大眾大概也不會太難進入。再來就是要有趣、好看,這樣才有可能讓人從頭讀到尾。除此之外,就是希望可以拓展讀者(包括自己)對各種題材的視野。
像是自然書寫類,除了推薦哈思克先生的所有作品外,也推薦《種子的勝利》,這本書不僅富含知識、洋溢人文氣息,更充滿令人嘴角上揚的有趣對比。平常喜歡小酌一杯的人,則推薦《酒的科學》,讀完彷彿跟著作者到全球各地,將與酒相關的發酵、蒸餾到熟陳等工序都了解了一番,甚至還可以知道跟宿醉相關的科學。想知道關於身材大敵「脂肪」的知識,首推《脂肪的祕密生命》這本令人大開眼界的書,讀完你將知道這個讓人想盡辦法要消滅的東西,其實對於維持人體健康也極為重要。天文物理類則推薦實作型的《裸眼看星空》,以及精采描述重要物理發展的《重力簡史》。與SDGs及氣候變遷議題相關的好書,則推薦形式特殊、畫風別具風格的《雷與電》,以及榮獲國內多重獎項肯定的《跳出溫度舒適圈》。
▌Q:只有一本書的選擇的話,無論如何都希望讀者閱讀的書是哪一本!
有趣的科普書太多,這個問題實在太難回答!但若只能選一本的話,個人私心還是會選擇開啟我科普編輯之路的《森林祕境》,而它也帶著我一路解鎖了編輯生涯中諸多值得紀念的小小成就。
只要翻開本書,你就能明瞭作者哈思克先生為何有「美國最有創意教師」之稱。在他精微細膩的觀察以及饒富詩意的文字下,各種生物彷彿都有著七情六慾,不論是暗藏禍心的母螢火蟲、搏命跳著求愛之舞的蝸牛、大膽宣告自身存在的白尾鹿、如異形般占據宿主身軀的鐵線蟲……全都讓人不得不驚嘆造物的神奇。
如果你讀完《森林祕境》後覺得欲罷不能,也別錯過他後續的著作《樹之歌》、《嗅聞植物的十三種方式》、《傾聽地球之聲》,本本都是值得你細細品味的絕佳作品。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