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編輯說書】巷弄裡的故事──《抵達安康:在身邊的越南移民故事,企業千金、計程車司機、市場與美甲店的阿姨》
作者:黃淑真 內容提供:聯經出版 / 2024-04-25 瀏覽次數(2432)
聯經編輯部所在的辦公大樓後門附近,有一間十分受歡迎的越南料理小店。
是間老店,招牌已因長年風吹雨淋,字跡已有些模糊、店內座椅則泛著一層人客時常往來而摩擦出的亮光。座位旁有一座稍微斑駁,冰著食材、放了辣椒佐料盒的大冰箱,和幾大缸的烏龜。每回和同事去那吃午餐,總是會和缸內嚼著幾片青菜的烏龜無言對望。
我總是去那間店吃炸春捲乾拌米粉。
如果當天特別餓,就加碼點排骨春捲乾拌米粉。
香茅排骨、酥脆炸春捲與豐富生菜一塊攪拌,再添一匙冰在冰箱裡的辣椒佐料,當天中餐便輕易攀登華麗健康的頂峰。
一同造訪的同事,則點豬扒公仔麵。是的,沒錯,這間店雖然店名寫著越南料理,但實際上賣的品項是越粵混合。在這間店裡,越南小吃和香港茶餐廳,平行共存榮。
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混合的菜色?
不徹底的越南,不徹底的香港,但顯而易見的,是掌廚的人讓這一切融合在了一塊,是他們把越南和香港,一塊搬到了臺灣。
《抵達安康》這本書裡的故事,很大程度是替這些以肉身搬運來處記憶的移民說話。透過串聯書中受訪者的個人小故事,得以一窺他們來到此地的背景故事,一段切實存在,但未被充分探究、彰顯、了解的歷史。
圍繞著政治大學所在的文山區、當年國民政府建來安置越南移民(以當時的角度來說,便是華僑)的安康平宅,一個個活著的歷史故事被細心地寫了出來,每一位受訪者的人生,都是大歷史之中的一部分。
這些故事裡的人有著流離顛沛的過去。他們都曾定居越南,而不論是華人還是越南人,他們的移動,往往為的是追求更好的未來。於是在南北越統一之時逃難,想盡辦法離開;於是在能夠依親的時刻,毅然飛往臺灣;於是在有更好的工作機會,或嫁娶機會時,選擇遠走他鄉。
這些被本書主編高雅寧老師稱為「有越南經驗的移動者」的故事,在臺灣移民的故事裡,是東一點、西一點的晶亮寶礦,埋藏在努力過生活、默默不言的日常生活之中,尚未有真正完整的爬梳與概述,因此普遍不被認知。
對許多讀者來說,越南小吃店都是一樣的,都有賣米線,都有賣炸春捲,老闆都是越南人。但《抵達安康》告訴我們,這一切並不止於此,背後有更深刻的歷史因素,只是我們對這段歷史,對這些移民的了解,就如同蔡宜岑老師在推薦語中寫到的:「卻只有歷史課本中那一、兩行文字。」
但,怎麼可以只有那一、兩行文字呢?尤其是在這些移民故事尚在進行,從未斷絕的現在,為什麼普遍大家認知與了解的臺灣越南移民,好像僅有外籍配偶與勞工?
每一條巷弄裡,都埋藏著珍貴而動人的歷史。一間越南料理店,一名會說越語的老闆,唱著粵語歌又會說越南話的計程車司機,和教華語的越南留學生,以及木柵市場裡和顧客話家常的越南雜貨店老闆娘,他們都是移民,都住在了臺灣,落地生根、枝葉繁茂。
移民的記憶是珍貴的。它們有來處的源遠流長,也有所在之處的色彩,能夠讓我們更深入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真正是什麼樣貌,也讓總是受限於自身經驗的視野得以開闊。
一直到現在,已經編了兩本關於在臺越南移民的書,我還是沒去釐清公司後門那間越南料理店的老闆娘和老闆,到底是從越南哪裡移民過來的?有和書中的人物一樣透過「仁德專案」嗎?還是更晚透過依親來臺的?又或是,以其他方式來這裡定居?
吃著美味的炸春捲和米粉,我每每冒升一點的探究之心,總是因為覺得「這樣就足夠了」而消失無蹤。
畢竟,在生活這條既寬又廣的河之中,當我們長時間活在同一個地方,你從何處來,在一日又一日的尋常裡,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作者介紹
聯經編輯部人文組主編 黃淑真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