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臺灣視角的《區判》
作者:邱德亮 內容提供:麥田出版 / 2023-07-10 瀏覽次數(6639)
臺灣當然沒有貴族階層,也沒相應的文化。藉由「文化貴族」這個詞,想要凸顯的是臺灣主流文化延續的文化菁英。我們好奇的問,就社會出身(以父親的職業計)而言,臺灣的文化菁英大部分來自哪一個社會階層?是否存在「文化貴族」的現象,即他們大部分來自一些上層的支配階級,這指的不只來世代都來自於作家或藝術家(或教師/學者)的家庭,也指的是來自其他上層社會的家庭,如醫師等自由業、高級行政或軍事管理階層或工商業主的大老闆。由於臺灣戰後重大的社會結構變化,外省軍公教為主的文化菁英取代原有台藉日語的文化菁英,獨占上層階級的文化場域。但本省第二代,或甚至本省外省彼此通婚後再區分的戰後第三代的文化菁英,他們又出身自何者家庭?本省的中產階級或具有經濟實力的小資產階級家庭的子女,也透過教育管道,得以成為文化菁英?抑或是另一個社會流動的圖景:文化菁英在臺灣的上層社會相對於其他領域的菁英處在弱勢的狀態事實上所謂「文科是沒有前途的選擇」,當其他上層階級成員子女,執意為自己的興趣選擇文學或藝術之路而淪落的遺憾時,文化資本高的家庭,卻依舊以能夠維持子女的高文化水準自豪,更樂見其子女繼承衣缽?
另一方面,就從比較研究史的視角來看,臺灣並沒有貴族文化的傳統,像是英法等歐洲國家或日本,作為上乘文化的傳承者,雖然在十九世紀的工業化以後,漸漸由布爾喬亞取代,但昔日的貴族文化轉變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布爾喬亞文化,如古典音樂或印象畫派。文化菁英雖然換了一批人,但上乘文化卻因布爾喬亞的興起得以承續。而且,根據法國的研究發現,傳統大布爾喬亞會透過教育系統所承續的主流文化內容,請他們的子女獲得高象徵利益的文化資本,來維持他們的成就。於貴族文化到布爾喬亞文化的傳承與轉變,到了20世紀的現代社會被教育系統所教授的主流文化所承續。
然而,在臺灣並非如此,傳統以農墾致富的地主菁英和19世紀後半因經商致富的買辦或商業菁英家族,在日治時期為其子女投注日語的西式教育,但是到了戰後少部分醫生世家或政商關係良好的經濟世家外,咸少得以承傳。但另一方面從中國渡海來台的文化菁英,除少部分原本就是文化世家外,大部分也都是投身軍旅或公職後開始文學或藝術創作者。因此戰後臺灣的文化貴族是存在?還是戰後臺灣才另闢屬於這個社會的文化貴族?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