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西村賢太的「芥川賞」得獎作品改編電影《苦役列車》,畢竟是私小說的格式,難免將主角森山未來的形象複製在作者西村賢太的身上(以為長得很像,但其實差很多),森山確實下過一番功夫,把一個生活在強暴犯父親陰影之下的墮落青年演得栩栩如生,沒有錢、沒有朋友,沒有情人,沒有未來……只能打零工,賺了錢就去喝酒,沒有錢支付房租就賴帳,人生僅有的娛樂除了去風俗店之外,就是閱讀文學作品(兩種嗜好差距很大,但可以並存,千萬不要懷疑),主角根本不是被美好戀情圍繞的帥男啊!(如果在台灣,這題材應該找不到出資老闆吧)
電影最後並沒有以芥川賞得獎作為廢柴青年終於翻身的幸福Ending,而是充滿想像的暗示手法來個重擊,導演實在很厲害。
上網比對一下,才知道西村賢太本人更具說服力,這樣講也是廢話,都說是私小說了嘛!以作者真實人生經歷作為小說主要骨骼血液,即使用了小說手法略做修飾,某些部分誇張一些,某些部分掩去不談,但是芥川賞評審之一的石原慎太郎堅持將西村賢太《苦役列車》與朝吹真理子《貴子永遠》並列,「講談社」同時出版兩本著作,《苦役列車》也毫不客氣地領先《貴子永遠》的銷路達30倍,到底是從廢柴翻身的故事容易引起共鳴,還是石原慎太郎的背書得到逆轉勝的激賞,總之,成為電影格式之後,出乎意料的,充滿導演山下敦弘的氣味。
山下敦弘曾經將川本三郎的青春記事《我愛過的那個時代》(My Back Page)改編成電影,台灣上映時,譯為《革命青春》。原著作者川本三郎如小說敘事那樣回顧過去媒體記者時代,因為對「新左翼運動」充滿同情,因此採訪了一位自稱為K的思想犯,也因為K熱愛宮澤賢治和清水合唱團(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而願意信任K提供的消息, K後來牽涉「朝霞自衛官殺害事件」,把殺人證據……死去軍官的臂章交給川本三郎,於是30歲未滿的新聞記者,面臨了保護消息來源、顧及職業道德的掙扎,最後因為湮滅證據,遭到判刑。
透過導演山下敦弘的電影語言,不管是妻夫木聰飾演的記者,還是松山研一飾演的思想犯,甚至整部電影呈現反動時期那種擁擠壓抑、現在看來可能是復古、卻又相對狂放大膽的畫面與節奏,有那種「豁出去也無所謂」的氣勢,在《苦役列車》這部片子似乎也很鮮明。譬如東京那些坪數擁擠的小店,僅供庶民溫飽的菜色,隔桌客人的體溫汗水和面對生活的無奈焦躁,都已經來到瀕臨崩解的狀態,倘若不小心碰觸或一言不合就可以從店內打到店外。先是小說,再來是電影,一旦彼此嵌好卡楯,就能加重力道,就算沒有驚人的特效,也有另一種格式的震撼。
電影也曾經改編太宰治的小說《人間失格》與《維榮之妻》,也有作者人生的借味與縮影,然而電影《人間失格》的選角與色彩光線音樂等視覺元素更加飽滿了太宰治作品的頹廢華麗感,即使多了森田剛飾演的那位情緒激烈的詩人,是原著小說之中沒有的角色,也毫無違和感,但是看過電影之後,多少會將生田斗真或淺野忠信的形象投射在太宰治身上,太宰治倘若在世,不曉得有何感想。
另有昭和時代文豪井上靖的私小說改編成電影《我的母親手記》,主角自小被母親遺棄在故鄉,與毫無血緣的祖父側室住在類似倉庫的土藏之中,度過童年與青春期,直到成為暢銷作家,接著陸續面對父親的死亡與母親的失智,對於母親的遺棄猶有怨恨。我還沒機會讀到原著小說,但是電影如文學表現那般,配樂、對白、光線、色澤,每個演員到位的情緒,彷彿小說文字從紙張纖維的字裡行間跳進電影蒙太奇的流轉之中,主角役所廣司儼然就是井上靖的分身了。
作家在成為作家之前的人生,出現尺寸大小不一的破洞,也因為不甚順遂的坎坷,藉由文字書寫有了療癒與抒發的分解,讀著那些投射在小說文字裡的情緒,就不只是閱讀與書寫之間的信息傳遞而已,拍成電影之後,儼然又是人生的重現。
要說原著較好,或是電影較精采,很難評斷,總是各有讓人激賞的部分,電影拍出文學濃厚的氣味,這才是讓人驚豔的地方。
破洞的人生與文學電影之間,僅僅一線之隔,那一線的存在,看起來多麼奧妙。
《苦役列車》預告片
《我的母親手記》預告片
米果MIMIKO
寫小說、散文、棒球隨筆、部落格/重度網路使用者,很少看歐美電影與歐美翻譯小說,因為對西洋人有辨識障礙/喜歡書寫,但恐懼出書/想要靠書寫小說維生,但已經知道不可能。部落格【私‧生活意見】。最新作品有《慾望街右轉》《只想一個人,不行嗎?》《極地天堂》《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