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我想證明自己沒那麼脆弱了,因為我敢讓別人看到我的傷痕。」──專訪 Emily Chan《想念的總和》

  • 字級



《我愛陳明珠》作者Emily 睽違5年,推出全新散文作品《想念的總和》。


「我有回答到你的問題嗎?我為什麼講到這個?」Emily在採訪過程中問了好幾次,她擔心自己講話繞得太遠、說不到重點,她說這樣的毛病可能和小時候在香港家裡就很少說話有關,13歲移民澳洲的她,在學校沒自信、沒朋友,不適應讓她心裡有話也說不出口,直到某堂寫作課,沉默太久的她終於理出頭緒,寫下文字幫腦袋說話。

許多人是因為臉書粉絲頁「我愛陳明珠.my child is a cat」認識Emily 與小白貓陳明珠。前幾年,她接連遭逢「失去」,養了16年的貓 Tovi 死了,在香港的爸爸與媽媽相繼過世,緊接著是分手和搬家。她又陷入長長的沉默,不是幾個月,而是一年又一年,「畢竟和明珠說話也是在心裡說的,我講不出話,也沒有說的欲望。」直到接受好長一段時間的心理諮商,她覺得總算能回頭看清楚那段日子了,宇宙彷彿接到訂單,讓她收到一位陌生編輯的出版邀約,還告訴她「寫什麼都可以」。這一年來,她便慢慢醞釀慢慢寫,交出了這本掏心掏肺、見血也見淚的散文集《想念的總和》

想念的總和【繼《我愛陳明珠》,睽違5年,全新散文作品】

想念的總和【繼《我愛陳明珠》,睽違5年,全新散文作品】

一開始,Emily規規矩矩擬了大綱,按月交稿兩三篇給出版社,但越寫越投入,她在序文以「暴走」形容。她在〈愛哭的孩子有彩虹〉寫道:
分手的那個上午,我看著清朗蔚藍的天,它有多美麗,我就有多無言。頹然到連「為什麼」都不想問,這個天的行事作風根本乖張到無法溝通。[…]那段日子,我最希望有神蹟讓時間暫停,可是沒有,我的肉身仍要在物理時間裡有效運作。所以常常流著淚辦事、買菜、打掃、顧貓,流著淚吃飯、走路、刷牙和吹頭髮,落淚簡直成為一種臉部自然現象。
她說若要寫彩虹帶來的感動,就必須先交待自己有多慘,但真的要把自己的脆弱袒露到這種程度嗎?「我想試試看。我問自己,爸媽都死了,我還有什麼不敢?為什麼不可以說?我沒什麼好顧慮,沒什麼好怕;或許我想證明自己沒那麼脆弱了,因為我敢讓別人看到我的傷痕。

再如〈燙衣服〉,本來是記錄自己的生活小領悟,當看到螢幕上的空白文件出現「燙衣服」三個字,突然穿越時空,各種回憶跑出來爭相喊「寫我、寫我」,她只能連聲應好,速速記下,再慢慢寫,寫自己少女時期胖到七、八十公斤,寫二十多歲飲食失調,寫從香港偷了一件媽媽的襯衫回台灣,不由自主也不壓抑自己,每次在電腦輸入新標題,過往的靈魂、從前的自己,一一重現。


我從前習慣躲在某些東西後方,像是寫貓、香港人身分、指甲彩繪、小玩具,都是局部的自己,這本書是『完整的我』走出來了。」Emily說,從前怕被拒絕,總顧慮著別人喜歡什麼,現在她都不在意了。「我偷媽媽的衣服,看起來是很溫馨的親情珍藏吧?不,我丟掉了。可能會有人說我無情,或者遺憾這不是一個好的故事結尾,但事實就是這樣,事情很複雜,所以我嘗試以文字呈現全貌。」

愛不是那麼簡單,即便是親子之間。「我的成長過程是痛苦的,我在家裡的形象是無情冷漠不願付出,但我不是這樣的人,而是沒有表達情感的空間。我從小就怕極了媽媽,什麼事都不敢告訴她,因為我有無數說出內心話卻反而受傷的經驗。」Emily說自己在小學四年級與其他女同學遇到男同學性騷擾,學校謹慎處理,把學生都叫去問話,每個女孩都承認了,唯獨她矢口否認,因為深怕媽媽知道後的反應。

還有一次,她搭地鐵上學,為了追車在電扶梯跌倒,小腿骨狠狠撞上踏階前緣,血慢慢浸濕深藍色長褲,她痛到要暈倒,卻在學校忍了一整天。回家後躲在房間,褪去長褲,沾黏在褲子上的皮肉被一起扯掉,又是痛到要昏過去,她依然不敢出聲、沒讓家人知道,連續幾天用手帕包紮,也不知道可能感染的風險,幸好後來傷口好了,只是小腿就此凹了一處。

說起這兩個童年回憶,Emily說,「我就是這麼怕被媽媽傷害。我就是這麼怕我媽,比小腿丟了一塊肉還怕。」這些感嘆從40多歲的她口中說出,仍有千萬斤重。


另一個壓在心底的擔憂,是她天生少了一把人際關係的「尺」,不懂變通、過於耿直,又沒有友善的親子關係為她累積正向的社會經驗,長大後,為了不要看起來太無情,她努力偽裝正常,不露出馬腳。她在〈關於大人的道理,我有異議〉寫下真實的心聲:當大家說「快樂其實很簡單」,她認為不快樂也很簡單;當大家說「堅持下去」,她認為半途而廢反而是「劇情轉折」,錯過什麼都不必可惜,只要不錯待自己;當大家說「長輩沒有幾年了,你配合一下吧」,她認為其實每個人隨時都可能面臨死亡。

前幾年,她發現自己有亞斯特質,回想過去受責備的苦楚,頓時醒悟自己當時有多無辜,「小時候我總認為自己做什麼都錯,也不知道為什麼。我來台灣後,發現這種狀況被稱為『死腦筋』,比起香港人說是『蠢、怪、故意找麻煩』,顯得好聽多了。」

可是這就是一個寧願繞遠路也不肯走直線的社會,所以Emily特別體諒那些有口難言的孩子、有學習障礙的孩子、特別內向的孩子,她會想到年幼時需要大人幫一把卻毫無援助的自己。

她說,「我常常看親子教養文章,也喜歡觀察朋友怎麼帶小孩,養育孩子就像再養一次自己,許多父母都有療癒和補償心態,爸媽犯過的錯不要施加在孩子身上,也開始能體會父母當年的難處。」

她認為養貓是簡易版的親子關係,說簡易,是因為養孩子更難,親子關係有各種矛盾與傷害,父母原本只希望孩子健康快樂,但想到孩子終究要出社會,難免希望孩子的未來成功順遂,不自覺讓孩子過得不健康、不快樂。「但養貓不用擔心這些,貓一輩子就在家裡,這讓人更容易學習如何去愛,跟著貓重新長大一次,而且只要十多年就能從人生課題畢業,包括學會放手、全心祝福。」說起來奢侈又幸福,Emily感謝貓讓自己體驗更圓滿的人生,隨即又笑說,「最重要的是,孩子會迎合爸媽,但貓不會!」


過去她會自稱貓媽媽,現在不這麼肉麻了,也是因為貓老了,對著那白淨身軀裡的老靈魂實在說不出口。現在她更覺得自己和貓是同住一個洞穴的兩頭獸,「分手後,一人一貓住了一陣子,我常常哭,窩在床上哭時,覺得自己就像一頭受傷的動物,蜷縮在洞穴裡自我療傷,旁邊有一頭小獸陪伴。」疫情最嚴重時,她減少外出,快快回到家後,有種回到洞穴的安心感。只是養了二十年的貓,她知道總有一天迎來不養貓的人生,那時去哪都沒有負擔顧慮,說不期待人生能有那份自在,是不可能的。

她在〈等到心也明白這些字〉寫,某些詞在某些情境,才能真的領悟意義。例如寫到「淒涼」二字她還是會哭,她記得1984年中英談判後,對共產黨聞風喪膽的父母馬上把15、16歲的兄姊送出國留學,讀小二的她不想去英國,但仍感受到那股恐懼又可憐的氣氛。小小的她看著父母四處張羅,安排出國依親或投資移民,「當時香港社會瀰漫著一股人人要賺錢後遠離家鄉的氛圍,當我家收到移民局通知面試,大人很期待,我也跟著開心,知道是一樁喜事。但不懂的是,為何要一家人離散,要離開出生長大的地方才會幸福?」

Emily說,「香港人是沒有選擇的,中國和英國就像兩個大人,決定了香港人命運,我們就像孩子一樣怎麼反抗都沒有辦法改變事實,那股無奈深深種在我的心裡,成了無法言語的創傷。」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再次印證掙扎無用,更讓她悲傷不已。

其實她在香港只生活到13歲就移民澳洲,輾轉定居台灣也已經16年,明明超過了住在香港的時間,但她到哪還是會被提醒香港人身分。而Emily也活過了父母生下她的年紀,明白人生無論走到哪個階段,仍有無知、恐懼、魯莽的時刻。

她形容「世事如貓,殊難預料」,跟寫這本《想念的總和》一樣,好多內容不是她能控制,而人生的等待與期望是因愛而生,也是個人功課,但如果真的很愛,愛萬事萬物如貓,是不是就能學會放下期待,學會「等而不待、盼而不求」,更能接納人生的失望與失落。

這幾年她失去了很多,生活就剩自己和一隻貓,她曾經很怕不被別人接受,刻意讓自己很輕很透明,就怕沒人願意接住一個「有重量」的自己;如今,她懂得直視自己的黑暗面,知道自己也是一個有重量、有要求、有意見的人,至於別人怎麼看她、能不能接受?Emily不知道,但沒關係,因為她終於把自己好好接住了。



Emily 作品

想念的總和【繼《我愛陳明珠》,睽違5年,全新散文作品】 (電子書)

想念的總和【繼《我愛陳明珠》,睽違5年,全新散文作品】 (電子書)

黑的扭蛋機

黑的扭蛋機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你的職業有什麼故事?

    外送員、麵包師傅、動物溝通師......隔行如隔山,即便是聽過的職業,對於他們的實際工作內容與心路也可能不甚了解, 一起看這些職人有什麼樣的故事。

    922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的職業有什麼故事?

外送員、麵包師傅、動物溝通師......隔行如隔山,即便是聽過的職業,對於他們的實際工作內容與心路也可能不甚了解, 一起看這些職人有什麼樣的故事。

92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