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裂的海》上市一週,我們收到了許許多多的回應,而這些回應本身,恰恰就構成了一幅「斷裂之海」的畫面,證成了這本書應該被出版與被閱讀的理由。
首先是在作者李易安的臉書留言下,(應該是尚未閱讀本書的)讀者們這樣寫著:
「長期以來,金門馬祖的民眾,他們自己選擇的首長和民意代表所展現的就是親中,有時還和台灣自身的利益對幹,這在目前還是現在進行式,所以並不只是台灣本島人這樣認為,而是他們的選擇一直這樣呈現。 」
「我覺得金門馬祖在地人
並不認為自己是台灣人
看看陳玉珍就知道了
這樣的人能夠一再的當選
當地在地人就不認為
自己跟台灣有什麼關係」
當然,也有稍微持平一些的意見,是這樣說的:
「再怎麼跟台灣無關,台灣人弟兄也已經在那邊守了七十七個年月。如果金馬是『可割可泣』,那這些曾經駐紮在金馬的台灣人算什麼呢? 」
對此,李易安在臉書上另開了一則貼文回覆。他以我們之前在端傳媒製作的圖表(未收錄於書中)說明,金門與馬祖的政黨傾向並非鐵板一塊;同時也提醒讀者,「把總統票投給民進黨,未必就代表『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並提出「公民民族主義」的說法:
「很多金馬年輕人對台灣的認同,是出於對人權、民主價值的追求,而不是很多台灣人那種對『土地的熱愛』、帶點『地域色彩』的認同。」
然而,在「亡國感」的壓迫下,這樣的說法,很明顯無法說服所有台灣民眾。另一位網友留言:
「投票給國民黨不代表他們親中,但可惜的是,投票給這個實際就是親中的政黨,結果就是往中國這個要併吞台灣的獨裁國家邁進。因此,如果真的認同民主人權,就從做選擇開始吧!不過還是一句話,沒有多少時間了。」
這些由「金馬前線票投誰」所引發的激烈討論,正是一幅台灣2022年精神面貌的速寫。在看似毫不在意、把「阿共打過來」當笑話講的外表下,許多台灣人對於國家未來前途的緊張與擔憂,一天比一天更濃重。
在這樣的時刻,要出版一本「金馬之書」,既可說是「正當其時」,也可說是與金門、馬祖居民一起走上風暴中的鋼索。
正如自我認同為「台灣—馬祖混血青年」的劉亦,在鳴人堂專欄中寫道:
「最近的修辭是,金馬會不會是台灣的克里米亞,或者與時俱進,會不會是台灣的烏東兩省?莫非這是同屬邊境的悲哀:戰爭時你首先挨打,其他時候你的忠誠可疑。 」
若戰爭終將重返人間,那我們更該「把握時間」了解彼此。
確實,身為台灣人,在我們的心底,都明白戰爭的烏雲從未離開。近年來的諸多徵兆,更讓人開始覺得這數十年來的擔憂,有一天中將成真。
面對這樣的局面,有人選擇大聲疾呼國防改革、有人直接支持兵役延長;有人報名上了民防課程、有人開始思考「戰爭開打以後我還要付房貸 /學貸嗎?」(不得不說,最後一個問題實在太地獄)
而我與易安的選擇,就是盡力採訪、寫作,出版這本《斷裂之海》,作為我們對時局的真心回答。
對於當下的「時局」如何、台灣究竟是否「沒有多少時間了」,每個人都可能有不一樣的回答。但無論回答為何,這本書都能夠陪伴你,一步步走向未來。
如果你覺得「中國侵略迫在眉睫、台灣應該準備好隨時抵抗」且「很擔心金馬成為台灣的克里米亞 / 烏克蘭東部省份」,那麼你應該看看這本書,了解台灣與中共對峙的最前線。畢竟,團結必須始於了解。一個相互理解、彼此交心的台澎金馬群島,毫無疑問地有助於「備戰」與「抵禦外侮」。
如果你覺得「中國侵略不過是危言聳聽、台灣現在仍處在和平時期」且「我們應該盡最大誠意避免戰爭發生」,那麼《斷裂的海》當中,關於金門與馬祖如何扛過戰爭、走向和平,努力一點一點褪去軍服、替故鄉尋找出路的故事,必定會打動你的心。
或許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會有一些讓人困惑、不解、違反原本認知觀念的故事情節與敘述出現,例如我有不只一位好友,在初初看過本書目錄時,便帶著困惑地問我:「你為什麼要說他們(指金門與馬祖的年輕人)是『獨立台灣的異鄉人』?有點奇怪耶?他們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然而,這樣的句子,並非我們的過度詮釋,而是不只一位金門、馬祖青年最真實的感受。這或許會讓台灣本島的居民們有點訝異、不解,甚至感到受傷,但,這些微微的異物感受,或許正像揉盡牡蠣殼裡的沙,相信終有一天,能夠替台、澎、金、馬所結成的「意外的共同體」結晶出姿態獨特的寶石。
正如來自高雄的前「故事」網站主編胡芷嫣所寫的:「⋯⋯差異正是好奇的前提,好奇就是認識的起點。戰地政務解除滿三十年的今年,《斷裂的海》也順利成書出版,金馬台澎一起做台灣人的「學習之路」,眼下才剛要開始。 」
作者介紹
何欣潔
1985年生,澎湖人,在台北求學、就業,曾任《今周刊》記者、《彭博商業周刊》駐台特約記者、端傳媒台灣組主編。2013年創辦「海風野味/澎湖漁市場」,2021年離開媒體工作,與合夥人共同創辦「澎湖海鮮皇族」。
延伸書單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