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的價值對學界而言已經穩固確立,各大學臺灣史課程幾乎都將此書列為指定參考書,而學者大家的讚譽也不絕如縷,如若林正丈說此書為「台灣研究之經典」、「了解台灣近代史的必讀入門書」【註1】;吳密察說「就問題提起、分析架構、研究結論被普遍踏襲、承認甚至定說化的程度來說,矢內原忠雄該書,可說是日據時期台灣史研究領域中,最基本也最具經典性的金字塔作品」【註2】。本次新譯版的譯者黃紹恆老師也在為本書新撰寫的〈解題〉開宗明義的說(頁7):
有關日治時代的臺灣史,特別是經濟史方面的研究,矢內原忠雄所著《帝國主義下的臺灣》(1929年)可說已成為必然的「起點」。
在譯者撰寫的〈解題〉中,詳細說明了矢內原的學養背景,以及《帝國主義下的臺灣》所處的世界,幫助讀者掌握更大的脈絡。
例如頁24-5便表列呈現矢內原於「日本資本主義論爭」期間的動態
以上專家的評論除說明本書之權威地位外,也可以歸納出關於本書內容的兩項特點:起點和踏襲。起點,也就是說讀者若對日治時期完全陌生,或僅有模糊印象,本書就是絕佳的「第一本書」,可以幫助你快速掌握基本知識,了解日治時期歷史發展的大方向,而且呈現的圖像是公認具權威而可靠的。以「起點」而言,本書的「輕巧」也是一大助益。2022新譯版中正文不過17萬字、頁數不到300頁,和臺灣史另一經典、三巨冊的《臺灣文化志》相比,對於初學者友善太多。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譯,陳偉智審訂,大家出版,2017
●●
踏襲,則代表閱讀此書也可以掌握後世和現代研究的論述。原書於1929年出版,延續至今,學界當然對書中立論有所延伸、批評或開展。但如果不先了解矢內原說了什麼,就直接看後世的研究,難免會有看不懂你們在吵什麼的困惑。
譯者黃紹恆老師的求學和研究歷程,正是上述情形的實例。黃老師經濟系畢業後至東京大學攻讀經濟史博士,寫論文時就必須面對矢內原這座大山。前人已建立了經典論述,要怎麼做出仍有學術創見和價值的成果?
後人對矢內原此書有「史事發展似乎太過順理成章」的批評,黃老師則利用報紙等史料,嘗試重現殖民統治且戰且走,甚至應對失措的發展過程。此外也著重探討矢內原著墨較少的臺灣人和臺籍資本,他們是如何應對殖民統治?在哪些領域其實是主動出擊?而過去認為是被動的舉措,部份原因其實是受制於殖民體制,並非當事人無意著手等等,重建了臺灣人的能動性。這些成果皆為現代研究持續和矢內原對話的例證,這樣「踏襲」的學術發展也是今日仍有必要閱讀矢內原的理由。
本書之經典地位既如前述,當然早已有許多中譯版本。現在推出了2022新譯版,讀者可以理直氣壯的問「有比以前的譯本好嗎?」,其實這也是出版過程中編輯不斷自我鞭策的質問,以下舉例比較新譯版和舊譯,供讀者參照。
▎新譯版重新翻譯並參照史實,修訂了過往一些可商榷之處
「好不好」有許多評斷標準,相信本書讀者最在意翻譯是否正確忠實。過去版本的譯者序有言「本書原有陳茂源氏與周憲文氏的譯本……但譯文大多直譯,有不少值得商確修正之處」【註3】。新譯版經重新翻譯後,如果對照舊譯,也可發現前人一些需要修訂的地方,例如舊譯的「模造panama」、「模造巴拿馬布」,讀者可能無法領略那是什麼,但參照新譯,其實是「藺草帽」(頁176),疑惑當可渙然冰釋。
除個別字詞外,有些翻譯是否忠實則關涉整體段落理解。例如矢內原在描述日治初期的臺灣糖業時,提到當時製糖業者和糖商之間的借貸利率數字,舊譯略作「這雖不能說是很高的利率」,但參照2022新譯版的譯文(頁156),可見矢內原的意思正好和舊譯的理解相反。而且閱讀整個段落,也可見「利率很高」符合整體行文:
當時製糖業者向糖商借得的預支資金利率,位於年1成到2成之間(日息2錢7厘到5錢5厘間)。茶商對匯兌商支付的利息,據說是日息5錢乃至8錢3厘,不得不說是非常高的利率,但這些資金如前所述,是商業資本家為獨占收購商品而預借,目的並非賺取利息。而且島內一般的利率水準遠高於前述利率,到日本領臺後數年為止,不少臺灣人之間的借貸利率最高至日息26錢6厘。
▎正確翻譯還是看不懂?為當代讀者添加的註解按語
翻譯是否正確固然重要,但本書畢竟已是近百年前的作品,有時候翻譯對了可能也看不懂,因為當時的常識今日往往已經無法領略。例如「無盡業」一詞,查諸原文,就是寫著這三個漢字,但是照樣把這三個字寫出來,今日讀者顯然無法馬上理解箇中奧妙,因此譯者加上按語:「類似臺灣的標會」。
需要附加說明的,還有矢內原旁徵博引時採用的歷史事件。例如臺灣議會設置運動類似「Home Rule」運動,那是什麼?舊譯並無多作說明,此次譯者註出為愛爾蘭的自治運動。矢內原也說第一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的改革類似美國的「瓊斯法案」,所以是好還是壞?舊譯同樣並無置一詞,而新譯版中譯者說明了這一項法案的內容,以及對菲律賓的影響。如此,矢內原忠雄當初希望讀者能夠心領神會的內容,在2022年就仍舊能傳達通透。
上述譯者、編者所添加內容,在新譯本中皆用方括號〔〕標示,所以讀者可以明確區分何者是矢內原的原始行文,何為中譯版所加內容。舊譯本在這方面的體例規範比較不明確,讀者有時不好分辨括號裡面的字究竟是誰的意思。這也可以說是2022新譯版嘗試承繼前人成果而更加提升的項目之一。
2022新譯版體例示意(頁221)。其中圓括號()為原書即有,方括號〔〕為中譯本添加說明,讀者可明確區分。
經典永不過時,開卷總是有益,而且今日臺灣意識已然高漲,臺灣知識的普及卻可能仍參差不齊,這些都是讀者閱讀本書的充分理由。期盼《帝國主義下的臺灣》又重新整備一番後,能夠在2022年能更完善的迎接新時代讀者的閱讀與探究。
引文出處
【註1】若林正丈,〈代序〉,何義麟,《矢內原忠雄及其《帝国主義下の台湾》》,五南,2014二版,頁9、11。
【註2】吳密察,〈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台灣》的一些檢討〉,《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學,1989,頁1337。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