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學習力倍增

【學測過後】第一次準備分科測驗就上手的讀書心法

  • 字級

【編輯室報告】
學測過後,高三人生分成兩種:有人準備前進大學,有人準備迎戰七月大考。「學測過後」特別企劃邀請家長、老師和走過這一段心路歷程的過來人,提供高三生在學測過後規畫和建議。



 

 


撰文/黃春木│ 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老師 

 

1.分科測驗考什麼

 

根據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於108年9月發布的〈分科測驗考試說明〉,指明測驗目標乃以108課綱中的「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為依據,共有四個方向:

  1. 測驗考生所具有的學科能力。
  2. 測驗考生銜接大學教育所具有的進階學科知能。
  3. 測驗考生能於不同的情境中整合運用進階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測驗考生的閱讀理解、圖表判讀、證據運用、邏輯推論、分析評價、表達說明等能力。



由此可知,無論數學甲、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等,這七個考科的測驗重點均依循以上四個方向,每一考科都要在80分鐘內,評量、甄別考生的學術知能。

高層次閱讀與思考:建中名師親授,克服閱讀萬字長文的障礙,快速抓到重點,學會了比補習更有效

高層次閱讀與思考:建中名師親授,克服閱讀萬字長文的障礙,快速抓到重點,學會了比補習更有效

這些學術知能是由基本及進階學科知識,加上「批判性閱讀」(critical reading)和「論證寫作」整合而成。由於是紙本測驗,沒有實地操作,所以考試重點不外三大類:

  1. 基本及進階學科知識。
  2. 連結學科知識與批判性閱讀,就生活情境或學術探究情境,進行圖表判讀、證據運用、邏輯推論而解決問題(選擇題)。
  3. 應用2,進行論證寫作,呈現分析評價、表達說明的能力(非選擇題)。

應該提醒的是,除了數學甲之外,其餘考科題本字數都不少,但包含數學甲在內,各考科題本都屬於「混合文本」――有文字、數字、圖表,相當考驗考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批判性閱讀是由「閱讀理解」和「批判思考」整合而成,亦即在敏捷而適切的閱讀理解之後,能隨即進行精準且周延的思辨,藉以完成圖表判讀、證據運用、邏輯推論、分析評價、表達說明。

此外,由於「素養導向」是108課綱的宗旨,在前述「情境化」、「知識、閱讀、思考、論述的整合運用」、「問題解決」的命題架構下,「跨學科領域」的出現,應該不意外。理由很簡單,因為無論生活情境或學術探究情境,想要解決問題,通常很難不動用一個學科以上的知識或能力。

讀大學,必須具備學術知能。所謂學術知能,得在「情境化」、「整合運用」、「問題解決」、「跨學科領域」中,才足以展現出來。111年度首次上場的「分科測驗」,將在這樣的面向上做出多深多廣的評量,旁人或許是拭目以待,但考生應該要嚴陣以待。

 




2.著眼論證三要素:主張、論點、證據


108課綱關注的學習重點或考試重點,除了知識(學習內容)之外,還有能力(學習表現)。

先撇開各個學科繁複的知識不說,單從學習內容呈現的總體特色而言,主要包括:多文字、長篇章、跨領域、混合文本;至於學習表現,雖然各學科方向不太相同,但歸納來看,最起碼都十分重視閱讀理解、批判思考、論證寫作、創造思考。

無論平日學習,或是考試,能夠精熟地運用「閱讀理解、批判思考、論證寫作、創造思考」等能力,來分析與處理「多文字、長篇章、跨領域、混合文本」的學習媒材(或考試題本),其實就是「素養導向」所追求的基本目標。

 

但是,要如何「分析與處理」呢?關鍵就在先查找、擷取學習媒材各單元(或考試題本各考題)中的「主張」(claim,以下簡稱C)、「論點」(argument,以下簡稱A)、「證據」(evidence,以下簡稱E)。

閱讀理解,就是要正確地判讀、掌握C、A、E;批判思考,其實就是要針對閱讀理解所掌握的C、A、E,加以分析、運用、推論、評估。至於論證寫作,就是要清楚且富有邏輯地表達說明自己的C、A、E,解答(或解決)問題。

關於「閱讀理解、批判思考、論證寫作、創造思考」等能力,或者針對「主張、論點、證據」等論證思考的深入探討,請參閱《高層次閱讀與思考》(天下出版,2021),或其他相關書籍。


什麼是「主張」呢?通常是指針對某一現象或問題,所抱持的答案、見解或立場。什麼是「論點」呢?通常是指用來支持上述主張的觀點,在說明時,常會輔以證據及推理。什麼是「證據」呢?通常是指用以支持論點或主張的資料、事實,會以文字、數字、圖表或實物呈現;這些證據可能來自於原始的文獻檔案,或第一手的實驗、觀察、調查、訪談所獲得的資料,也可能是第二手資料,例如他人的實驗數據、觀測紀錄、研究成果等。

若以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所公布的分科測驗「參考試卷」來看,除了數學甲之外,其餘六個考科不少考題起碼都呈現出「主張」及「證據」,而特別是在社會領域三考科,還會出現「論點」。在答題時,如果題幹的資訊比較多,不只是兩三個簡單的直述句,而且又附帶圖表,這時從眾多資訊中快速而正確地擷取C、A、E,接著加以判讀,就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如果這個題目屬於混合題或非選擇題,那個掌握C、A、E,清晰表達自己的論述說明,就是關鍵了。


3.多動筆,好讓論證思考「上手」

如何在考前有限的幾個月中,讓「論證思考」好上手呢?訣竅是「多動筆」。

平常在讀課本、講義,或其他參考資料時,一定要有筆在手,隨時練習將該單元主題內容中的C、A、E標示出來。如何標示這三者呢?可以是畫上不同符號、底線、框框或圈圈等,只要自己養成習慣即可。至於平時考、定期考或模擬考時,隨手標示考題中的C、A、E,自然更是必要。

考量現在的考試經常是跨單元、跨冊,乃至跨學科領域,因此複習時,最好要作筆記。

作筆記,本來應該是要將閱讀內容的重點摘要整理出來,但那是平日要下的功夫。在考前的作筆記,應該是依據老師再三強調、各種考試命題反覆出現(尤其是自己答錯的、還不太懂的)的考試重點,以活頁紙或筆記本加以記錄彙整。如果可以的話,最好嘗試著自己畫圖(心智圖、魚骨圖、樹狀圖等)或表,將重要的概念或資訊組織起來,這裡頭一定有C、A、E。

乍看之下,作筆記似乎很花時間,但嘗試著以自己理解的方式掌握重要概念或資訊,其實才可能熟能生巧。要知道,目前的命題是靈活的,想靠死記死背得分,太難了。透過作筆記,優先掌握命題機率較高的考試重點,掌握一個是一個,循序漸進,活學活用,整體效果絕對比用眼睛快速掃過所有考試重點要來得好。

除了依照各個考科的考試重點整理筆記之外,另一個必要的準備是「自由聯想」。方式是挑出一個考試重點,思考它可以和哪些其他的考試重點有關聯,隨手「圖文並茂」地筆記下來。這些關聯,可能在一些考題中已經出現,但自己試著再推演一次,才可以更為駕輕就熟。一個考試重點聯想完,再換一個,如法炮製。

如果可以的話,邀請同學一起來玩「自由聯想」。大家一起討論,更能激發創意,同時也能相互校正或補充。

最後,要強調的是,最好是用2B鉛筆來作筆記,書寫或塗改都方便。而且,筆記紙每一頁都得留白至少1/3,以備之後的補充,或記錄自由聯想的思路。

本文提到的一些讀書心法,雖然是針對考生大約只剩下四個月時間的應急策略,但其實一樣適用於目前就讀高二或高一的學生。當然,在時間更充裕的情況下,無論平日的課業準備、學習歷程或成果的完成,每個策略還可以運用得更加細緻、周到。




 

作者簡介



摩羯座,期望自己成為一個溫和而堅毅的人。臺北市立建國中學歷史科老師,已於中學任教逾二十五年,但也在大學兼課十五年,協助高中(School)和大學(College)兩邊進行對話。

身為社會學科教師,但也喜歡和數理學科教師互動,共同研發STS課程,讓學生具備科技與社會的跨領域思考。一心致力於為二十年後的臺灣培養人文及社會科學人才,同時已經投入超過十年時間為原住民學生進行教育服務工作。

曾獲得教育部師鐸獎、入選「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現在擔任臺北市中小學特聘教師。已出版作品:《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學》、《我做專題研究,學會獨立思考!》、《中學專題研究實作指南》、《高層次閱讀與思考》。






 延伸閱讀 
1.【學測過後】那些被學業耽誤的夢想——IG作家知寒:可以著急、但不必覺得來不及
2.【學測過後】備審資料寫作心法:認識你自己,寫出真實作品
3.【學測過後】指考不指考?──番紅花:和孩子好好坐下來談吧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