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學習力倍增

【學測過後】備審資料寫作心法:認識你自己,寫出真實作品

  • 字級

【編輯室報告】
學測過後,高三人生分成兩種:有人準備前進大學,有人準備迎戰七月大考。「學測過後」特別企劃邀請家長、老師和走過這一段心路歷程的過來人,提供高三生在學測過後規畫和建議。首篇我們邀請高三教學第一線國文老師──建國中學吳昌政老師,談談申請入學之自傳、備審資料寫作要訣。



「製作備審資料難道只是參加一場幾萬人的吹牛比賽嗎?或者是一場文字表達與版面設計的包裝選秀?」建中吳昌政老師提醒同學準備資料應該要回歸「認識你自己」「製作備審資料難道只是參加一場幾萬人的吹牛比賽嗎?或者是一場文字表達與版面設計的包裝選秀?」
建中吳昌政老師提醒同學準備資料應該要回歸「認識你自己」

 撰文/吳昌政│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教師 


學測成績公布之後,多數高三考生將著手製作個人申請入學的備審資料。根據近五年的統計資料,申請入學的招生名額整體呈現上升趨勢,預測今年個人申請的入學核定名額與錄取比率也將上升。再加上,學測申請從去年(108)起實施新制,第一階段的超篩名額明顯提高,使得第二階段審查競爭更形激烈。儘管今年各校系在篩選制度上已經略作調整,但是已公布的成績組距仍引發鑑別度的爭議,這種情況底下,更不可忽視備審資料在二階審查的影響力。


每次接高三班級,總能看見學生們為了撰寫申請入學的備審資料而焦頭爛額,甚至影響到了常軌的課堂學習。這是升學壓力與制度下的無奈,難以苛責。況且,無論對於升學規劃或者生命成長而言,這毫無疑問是一段重要的經歷。儘管不見得每個人最後都能夠如願上榜,從學習成長的角度來說,細心製作一份升學備審資料也深具意義。

這篇文章將從高中教師的身份,與高三學生們簡單說一下製作備審資料的意義、目的以及基本原則。希望澄清了基本概念之後,高三的申請者能安下心來,開始準備。

你可能會嫌我迂曲囉唆,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你「備審資料怎麼寫才會上」,或者教你幾招「製作備審資料的小撇步」?我能理解高三升學的緊張壓力,內心擺盪在種種選擇之間的不安,也了解你身邊充滿著各種引發焦慮的因素。

然而,製作備審資料難道只是參加一場幾萬人的吹牛比賽嗎?或者是一場文字表達與版面設計的包裝選秀?還是一場蠱惑人心的遊說話術大賽?如果是這樣,你又怎麼能肯定自己的「包裝」與「話術」較之同儕技高一籌,而且能順利矇騙經驗老到的大學委員們呢?顯然這不是一條通衢大道。

我必須坦白說,你已經高三了,要有能力從根本的地方理解問題,透過反思之後,誠實地面對自己,找出對於現在的自己來說最好的選擇,並且憑著自己的理性與努力將這些表現出來。我當然祝福你如願地投向理想科系的懷抱,但是那條路沒有直達的捷徑,你必須要回到製作備審資料的起點,才能夠真正抵達屬於你的終點。倘若你已經做了最誠懇的準備,儘管最後沒有通過也不必自責怨嘆。


寫作備審資料的意義與原則

當你只看到「目標」而忽視「意義」,可能會犧牲掉更深刻的學習與表現的機會;當你只重視「策略」而忽視「意義」,並不能保證你將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因此我給你的第一項建議是:試著去發現或者去賦予製作備審資料的意義。唯有如此,你才不會陷入在繁瑣的文獻與形式的泥淖之中,而能夠靜下心來盤整自己的經驗與想法。然後你可能會很驚喜地發現,當你撰寫出一份備審資料,過程中充實它的意義,這時候它很可能就是一份神采奕奕、與眾不同的備審資料。寫作的原則其實就包含在你所體認的意義當中;充分發揮備審資料的意義,也就意味著你掌握了寫作原則。為了更清楚的說明這點,以下將從申請者的角度,說明製作備審資料至少具有的幾層意義:


一、真實情境的應用寫作

一般科系要求的備審資料,包含了自傳、申請動機、讀書計畫以及個人簡歷等等項目。這可能是你第一次被要求,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應用寫作能力,而且第一次感受到寫作的力量原來如此龐大,足以表現出你如何看待自己,從而影響你如何被別人看待,決定了你選擇未來的可能性。

這項真實世界中的寫作能力,不容易表現在國寫知性題或者情意題,然而極有可能才是你未來最需要的寫作能力,很值得藉由這個機會好好琢磨。從寫作的角度來看,一份優秀的備審資料,綜合展現了申請者中學階段的語文表達能力。也因為它內容訊息的駁雜,應用性質的突出,值得你悉心講究,反覆增刪、潤飾。好好經營,這份資料足以當成你高中階段寫作素養的總成。

真實寫作的起點是確定你的對象(寫給誰看的)、目的(為什麼要寫),從而選擇合適的語調以及書寫策略。寫作備審資料,最高原則毫無疑問的是「誠實」。然而那些真實的內容如何透過自覺的篩選,有機的組織,最後完成它被賦予的任務,就要依賴各種寫作技巧能否恰如其分地綜合表現。

這種應用寫作本身是極重要的「溝通」訓練。不過它不是面對面的對談,也無法從察言觀色中展現即席應對的能力,它所要求的是一種在心智層面同理對方的能力,或者用更流行的詞彙來說:換位思考。具體而言,你要一直將「讀者」放在心上,反覆問自己:對方想看什麼?對方為什麼要看我寫的東西?對方看到這個之後會有什麼反應?對方在哪些地方可能會產生共鳴或者質疑?諸如此類的自我提問,能幫助你透過備審書寫來琢磨換位溝通的能力,錘鍊表情達意的功夫。

最後請你不要忘記,說明事實、表達觀點、描述經驗、抒發情懷等等基本寫作能力,正是眾多大學校系對於入學生的期待,他們看不到你的課堂作文、國寫卷子,但是能看到你提交上去的備審資料,那是真實的作品。


二、專題探究與問題解決

在申請入學的情境裡頭,要解決的問題不只是表面上的「做出一份備審資料」而已,真正關鍵的是那 份書面資料能夠「適當表現出自己的能力與特質」,目的是提供特定的大學科系作為選才參考

根據這樣的設定,不妨將製作備審資料視作一項專題探究活動。首先你必須要搜集相關的資訊(譬如歷年來不同科系的錄取率、錄取成績……等等),透過觀察與統整,再參酌各種主觀條件(譬如你的學測成績、在校成績、多元表現……等等)與客觀條件(譬如不同科系的申請員額、篩選條件……等等),決定你想要申請的標靶科系。然後,你可能會透過網絡搜尋或者諮詢,更加深入地認識選定的標靶科系,知道他們在課程上有哪些要求與特色,或者是與相近的科系有什麼區別等等。你功課做的越足,就越能說服對方相信你是經過了自主而理性的選擇才提出申請,不只是遵照著社會價值觀或者過去的分數排名。最後你要提出關鍵事實,透過具體的經驗(最好附上佐證資料)有效地證明自身的能力表現與人格特質,正符合對方的招生需求。這點涉及到自我探索的深度,留待下面再談。

將備審資料視作一項專題探究的成果,對於大學校系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絕大部分校系期待錄取的學生,都應當具有基礎的學術能力或者學術潛力,而學科成績畢竟只能表現出學術能力的其中一環,更何況進入到第二階段的申請者學測的分數可能是相同的。這個時候,大學端怎麼優先選擇錄取者呢?備審資料固然不必用學術論文的格式寫就,但是它重要的意義之一,就在於可能視為檢測申請者學術探究能力的依據。如果你高中學習的歷程大多是靜態而且被動的,無法表現出主動學習與探索研究的傾向,那你更加需要將被審資料視作專題探究的成果,一來彌補學習的缺憾,二來滿足大學端的期待。

三、自我的探索與認識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升大學不全部考試分發「一試定江山」(我不說「一試定終生」,那太浮誇了)就好,而要勞師動眾,忙壞學生、家長與教師,設定出「多元入學」方案?這裡頭有很多結構性的問題,主要牽涉到社會公平與正義,中學教育體制的僵化與限制,以及對於對於未來教育與人才的想像,這裡暫不細談。我們只講一個和你最切身的理由:適性揚才。

從適性揚才的觀點來說,學測成績作為學術性向與能力分流的門檻,只是升學參照的條件之一,並非唯一,也不見得是決定性的。申請入學不是沒有弊端,也勢必要付出更龐大的教育成本,但它最珍貴的精神就在這裡,讓制度層面容許、鼓勵每個人表現出自身的獨特性。

根據先前的研究報導或者教學經驗,大學教師發現,申請入學的學生在畢業時的學術表現不遜色於考試分發(只比成績)的學生,而且呈現出比較顯著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潛力。這個觀點當然不適用於每一個個案身上,但是卻可以向你提出一個問題:考試成績之外,你有沒有其他的條件與證據足以說服大學委員,你適合就讀某校某系?

大學端期待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獨立思考的起點就表現在對於自身是否有足夠的認識。製作備審資料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促使學生探索自我、認識自己,並且根據自身的獨特經驗與條件,抉擇自己的未來。

為了完成這個任務,你必須面對一項異常困難的課題:自我反思。首先你可以想像自己像一條洄溯源頭的鮭魚,重新回返到成長的起點,檢視自己的成長背景與經驗,然後將生命軸線上重要的事件刻度劃記下來,說明你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你,尤其在人生觀、性格以及興趣的養成上,與那些過往的重要經驗有什麼關聯。

其次,你可以多說一些高中階段的歷練與體會,盡可能找出那些經驗與你自身的紐帶。可能是某一門課、某一次旅行、某個課外活動或者某篇繳交過的作業,他們或許曾經在你的胸口別上一朵花,帶給你榮耀與自信;或許曾經在你的手掌上留下一道疤,讓你疼痛哀嚎;或許是那些你以為微不足道的痕跡,高三回首,你才終於拂去覆蓋其上的灰塵,再次確認它與你的關係。

這趟記憶的旅程不見得平順愉快,但是你因此有了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一旦與過去的自己重新晤對,你的生命感開始累積,而現在的選擇與目標將更為篤定。這樣的篤定將使你的備審資料更具感染力,因為你所呈現出來的內容不會只是一些未經反省的陳言套語,猶如出示一張預先準備好的面具;相反地,你會呈現出一張不完美但是真實而獨一無二的臉孔。誠懇的自我表述,是對自己也是對申請校系的最大尊重。

基於以上幾層意義,我甚至認為指考生也應該試著製作「備審資料」,或者就說自傳吧,儘管那與他們現階段的升學落點無關,對於高中階段的整個學習而言,卻具備反思、總結與展望的重大意義。

無論在格式、內容或者表述上,一味迷信「必勝秘笈」的結果,要當心產生反效果。無論在格式、內容或者表述上,一味迷信「必勝秘笈」的結果,要當心產生反效果。





寫作備審資料的目的與技巧

掌握了備審資料的意義與原則之後,我們接下來談談製作備審資料的目的與技巧。如果你覺得前一個段落過於冗長,我可以保證這個大段落的內容會趨於「實用」。但我忍不住先提醒你,「實用」的說明固然能夠幫助你寫出備審資料的「樣子」,但無法賦予它深度與靈魂,而後者說不定才是審查委員期待看到的內涵。無論在格式、內容或者表述上,一味迷信「必勝秘笈」的結果,倘若不是被套上鐵面具這麼難堪,至少也像是硬被裹上一件不合身材的衣衫,要當心產生反效果。

寫作備審資料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說一個自己的故事」,讓對方認識自己,並且相信你的興趣、傾向以及人格特質(相較於其他人來說)適合進入該系就讀。非常重要的是,這個故事必須是真實而且邏輯一致的。真實的基本意思就是「不造假」,符合邏輯的意思是說所有的內容要盡可能彼此關聯,最後指向同一個方向:你適合進入某校某系就讀。因為是真實的,所以重點不在將自己視為待價而沽的商品加以「包裝」,而在於通過精心思考之後的篩選及組織,將內容編整成一個有意義而且脈絡明確的故事。想要說出這樣的好故事,自然須要彰顯這個故事的意義,並且試圖獲得審查委員的認可。這時候你須要運用高中階段習得的寫作技巧,發揮專題探究的精神與能力,同時展現出現階段清晰的自我認識。

以上就是製作備審資料的目的,用這個當作前提,接下來我打算根據一向以來的經驗,分點談談具體的作法。必須先說明的是,由於每個人的背景、條件不一樣,想要申請的校系也不同,因此我只能挑出你最可能疑惑或者產生迷思的問題來談,而這些問題之間沒有次序關係,彼此的內容也可能略有重疊。最後請務必記住,這些只是寫作建議而已,不是什麼金科玉律,你必須要自己斟酌判斷,因為那畢竟是你的備審資料,不是我的,也不是其他人的。


Q1.「申請動機」可以怎麼寫呢?

A1:我們先釐清「動機」的意思。「動機」指的是人內在產生的一種驅動力,使人產生行動,朝著特定的目標前進。所以「申請動機」,說簡單一點,就是回答:你為什麼想要申請這個系?回答的時候可以往幾個方面思考:動機可能跟你的家庭背景有關,例如說:母親從事保險業,自己從小耳濡目染之下,也對於風險控管產生興趣;動機可能與一段生命經歷相關,例如說:你的家人曾經不幸感染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當時自己與其他家人都受到檢疫隔離,度過了驚恐難忘的一段時日,從此深深感受到健康醫療與風險管理的重要,希望加以鑽研,給自己與家人更多保障;除此之外,動機可能與個人的興趣有關,可能與未來的時代趨勢有關,就不具體舉例了。


Q2.寫作「申請動機」的時候,有什麼忌諱嗎?

A2:比較常見的缺失,是申請動機與目標科系之間的關係,交代不夠明確。另外也常看到,其實沒有真正的內在動機,為了寫而寫,很明顯就在「瞎掰」。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我建議你再好好盤整自己的經驗,搜尋一些可能的連結。若是自己的動機不夠充分,或許考慮申請其他校系。


Q3.「動機」一定要很積極正向嗎?

A3:不一定。很多動機是中性的,不必要刻意迴避,但建議你完整說明思考的脈絡。比方說某人申請財經系的動機是「想要賺錢」或者「獲得更高的社經地位」,這未必就是虛榮功利,也未必就是惡,但是我會建議他再去思考那兩項追求的背後,是否存在著更深刻的動機,譬如說希望改善貧窮的家境。大人們對於現實的辛苦,未必沒有同理心的。當然如果你說進化學系的動機是學習製作炸彈,報復情敵,這就太離譜了。


Q4.我覺得自己的「申請動機」是真實的,但寫起來很虛偽,該怎麼辦?

A4:必須先能說服自己。比方說你要申請法律系,動機是希望伸張正義,我就會問你:「真的嗎?」如果你很篤定說YES,我接著會希望你思考:為什麼伸張正義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你覺得法律的基本目的是伸張正義嗎?你覺得律師或者檢察官的責任是伸張正義嗎?什麼是正義?……這些問題都是希望你更深一層地挖掘自己,重組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如果你能夠完整的描述某些具體的經驗和感受,在動機與抉擇間建立起合理的連結,就更有說服力了。


Q5.我出生平凡,家人也都很普通,沒什麼特殊的成長經歷,怎麼辦?

A5:首先你要明白,備審資料希望看到你的特別之處,尤其是那些成績、名次等數字看不出來的地方。然後,備審資料的目的也不是要看到你是否做過國際志工、是否獲得過競賽成就,而是要辨識出你的能力、興趣、特質等各方面與該系的期待是否吻合。你要表現出具備服務的精神,不一定要做過國際志工;你要表現出自己的學科專長或者專注能力,也未必要透過競賽成就。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從平凡的生活經驗中加以反思,提取價值,並且將那些經驗如何形塑你的過程加以描述。懂得這一點,你就曉得,為什麼之前我這麼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因為一個自覺度高的人,對於生活細節所傳遞出來的種種意義通常也比較敏銳。你覺得平凡無奇的的生活經驗,說不定正好就是別人無法取代你的地方。退一步說,大部分人的生活真的就是很平凡無奇的,而能夠從平凡的經驗中有所思考感悟,就是一種精彩。


Q6.我懷疑,做過國際志工之類的特殊經驗真的不會增加錄取的機會嗎?

A6:要我來說,做過國際志工只能告訴我他家的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可能比較高,並不會增加錄取機會。「擔任過國際志工」只是一項經驗,特殊的經驗可能容易令人印象深刻,但不必然對備審資料加分。寫作的重點仍應放在你想用這項經驗來證明什麼,比如說:是想要說明自己比較具有國際觀嗎?是想要說明自己的外語能力比較強嗎?是想要說明自己有獨當一面的領導能力嗎?是想要說明自己具有勇於接受挑戰的個性嗎?你會發現,以上這些論述都可能成立,但也都不保證成立。因此重點還是放在你的描述與連結是否完整。這裡的完整就是指「經驗/事蹟」和「能力/特質」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否詮釋恰當。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當你想要證明自己的外語能力優異,或者具備接受挑戰的特質,你不必然須要擔任過國際志工,或許可以找到其他更好的例證。


Q7. 照你剛才那樣說,成績、名次都不重要,也不需要強調嗎?

A7:不是的。成績、名次當然可以反映出你的基本學科能力以及一般學術能力,但它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高的參照點,如果完全照成績決定率取次序,就不需要大費周章審查、面試了。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成績卓越,那當然可能成為你的優勢,比方說你對文學院科系感興趣,你的國文、歷史成績又剛好十分出色,自然就能夠成為有力的證據,證明,這個時候,其他弱勢科目不見得會讓你扣分,反而可以襯托出你對於特定科目具備更高的學習動機或者天賦。與備審資料中出現的任何個別經驗一樣,學科成績代表的意義也需要解釋。比方你要強調的可能不是數值本身的意義,而是你的理解能力、專注能力、責任感等等,還可能有其他各種意義。所以我要再次強調,你必須賦予經驗意義,在這個過程中你同時表現自己的自我覺知與思考能力。


Q8.除了上述之外,我還可以怎樣表現出自己的特色與優勢呢?

A8:這也是關鍵的問題。審查過程中,你的資料與其他的資料會被並置比較,因此你更需要凸顯出自己的特色。你不需要造假包裝,但是令人留下越深刻的印象,你獲得面試的機會越大。有幾個方面可以注意:第一,你要優先表現那個科系期待的特色與優點。比方你申請的若是廣告、設計等科系,他們對於想像力、創造力的重視,可能大於嚴謹遵守規範;你申請的若是基礎科學類的學系,你可能更需要強調自己對於自然原理的好奇心,而不是生態保育。在那些情況當中,你要能夠剪裁訊息,讓你的故事完整而有焦點。第二,找出你的長處,可以平衡那個學習環境(或者未來可能的就業環境)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比方說你想要申請醫學院的科系,你知道系上的課很重,壓力很大,因此你可能就會強調自己是個有幽默感的人,而且喜歡變魔術,幫助自己跟別人放鬆心情;又或者你喜歡唱歌、喜歡打球,那些活動經常幫助你紓解壓力。注意到了嗎?唱歌、打球、變魔術這些課餘的興趣,放在這個故事裡有著特殊的意義,如果是在另外一個故事的版本當中,它們可能被用來強調團隊合作(合唱、團體球類比賽)或是情緒控制力佳(變魔術)的特質,故事有無窮的版本第三,如果備審資料中提及更長期的學術發展或者就業規劃,你可以結合自身的能力或者興趣,表現你對那個學科的特定相關領域有進一步的興趣。比方說你想要申請社會工作系,將來打算從事社會福利工作,這樣子寫還太籠統,如果你能夠更深入地了解社工系內部的學科系統,或者說明社會褔利工作的具體內容項目,就更能夠說服人你已經思考過相關的問題,並且有了基本的概念及準備。


Q9.我可以怎麼樣表現出對於那個校系的了解?

A9:首先你要真正去「了解」那個校系在學什麼,它裡頭的學科分類、學科架構是怎麼樣的,之後才能談如何「表現」出對它的理解。要怎麼樣去了解目標校系呢?最直捷的方式是連上他們的網頁,瀏覽相關的訊息。幾乎每個學系都會介紹自己的發展特色,這是你的基本功課,去看看那個學系的性質與發展,是否真的符合自己的期待。從官方網頁的介紹中,你也可能掌握到那個領域的關鍵概念、發展趨勢,或者那個系與其他相關的校系有什麼異同,這些都是有意義的訊息,幫助你判斷它是否合適你申請就讀。在備審資料中,如果適當地融入那些相關的訊息或者概念,也能夠證明你是下過功夫的,不是散彈打鳥一般地隨機申請。此外,我也建議你查詢他們系的課程表,看一看他們的課程地圖,看一看大一有哪些必修課程,了解這些課程的實際內涵,並且嘗試與自身的興趣、專長、人格特質結合在一起,這樣子會讓你的故事會更有魅力,也更符合那個校系的需求。


Q10.備審資料的內容,需要使用到圖表嗎?

A10不一定,但是我建議你適當地運用圖表。有幾個理由:第一,委員要瀏覽很多份資料,無法預期他們會逐行細讀你的文章,這時候善用圖表,將自己的亮點提綱挈領表現出來,幫助閱讀者迅速掌握重點,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表達方式。第二,圖表製作表現出一種「化繁為簡」的能力,想要將龐雜的文字訊息轉化成圖表的形式,需要的不只是應用軟體的美術編輯能力,更考驗出你是否真正理解內容並且具備分析、組織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正是學術研究的基礎。所以我很建議你在恰當的地方運用圖表,重點不是讓排版看起來活潑美觀,而是你多了一處機會表現自己統整、分析、組織的理解能力,並能夠有效地將文字內涵用其他種方式表述出來。

 



吳昌政
中學教師



 延伸閱讀 
1.【學測過後】那些被學業耽誤的夢想——IG作家知寒:可以著急、但不必覺得來不及
2. 用最「笨」的方式寫最聰明的作文──林明進老師解析107年國寫試題
3.蔡淇華國寫實戰示範:善用「賦比興」類比,仿寫洪素麗〈瓷碗〉
4.學測國寫一分鐘20字好逼人?蔡淇華寫作課教你運用4S心法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