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青春一起讀

【青春一起讀】陳繁齊:即使知道霧裡可能沒有對方,也願意相信有其他能夠傾聽的人待在霧裡

  • 字級


陳繁齊談新書──


「即使知道霧裡可能沒有對方,也願意相信有其他能夠傾聽的人待在霧裡;或是根本不需要他人,也能藉著對霧說話,感受到對於自己的某種完成與告別。

 

在霧中和你說話

在霧中和你說話

我想這本書在創作意義上,是試探理解邊緣的書。在過去我曾在朋友之間被認為是個善解人意、善讀他人心事的人,然而我卻又時時刻刻想,這些是真的嗎?那些建構在「我已認識你」的理解,會不會很容易有偏誤?因此才開設了委託的企劃寫作。在創作過程裡,我自己也將委託模擬成一場談話──就像是坐在咖啡廳或是酒吧聊心事一樣;因此,所有的委託在我收到之後,都不會再詳細追問或討論,藉此塑成一次性的傳達,並且測量這樣的傳達我能夠擷取多少,回應多少。

 

在撰寫的過程裡,我也一直在想,我們真的需要回應嗎?在如數的委託裡無可迴避地使用了許多問句,這些問句一部份是毫無邊際的懸問:「你在哪裡呢?」「你愛我嗎」;另一部份,是尋求允諾式、很簡短地探問:「......好嗎?」「可不可以讓我知道?」;另外也有很大一部份,是價值觀的認可或對人際的大哉問:「一直道歉是不是很無聊呢?」「擁有秘密到底稱不稱得上一件好的事情?」

 

這些問題讓我強烈地感覺,傳達的迫切建立在需要被理解,而這個被理解其實不限於委託對象,因為我相信委託的讀者也知道傳遞成功的渺茫、甚至有些委託早已事過境遷,僅僅像是多年後突然想尋覓的一個交代。有些人要的是被自己理解。這讓作為寫委託的我和讀者們建立了一個很溫和的連結:他們試著把話說完(無論是對誰),我試著把話(聽好也)說好。

 

因此,對於每一個參與委託的人或是讀到書的讀者,《在霧中和你說話》這個寫作企劃或許最終更像一場文字漂流,有些人想說話卻沒有樹洞沒有樹林、有些人想寄瓶中信卻沒有海洋。而這場企劃裡,我所擁有的社群或出版能力,恰巧扮演了森林與海洋,我也因此獲得了豐富,感受到了存在。

 

霧是社群網路。是內心設下的屏障。是距離,也是一座緊緊包藏自己的房。霧是所有無法傳達的原因。我希望這本書、這個寫作企劃的存在,能讓人們在霧中說話,即使知道霧裡可能沒有對方,也願意相信有其他能夠傾聽的人待在霧裡;或是根本不需要他人,也能藉著對霧說話,感受到對於自己的某種完成與告別。

 


陳繁齊×新書自評


 

 


 

 




陳繁齊×新書問答


 

陳繁齊給青春世代的一句話。陳繁齊給青春世代的一句話。



Q.《在霧中和你說話》做到超越自己或別人的是?

陳繁齊:對我來說以「他人」為主體做書寫算是自己的一種跳脫與嘗試。相較於過去四本作品都迴繞在闡述自己的情感與自我,《在霧中和你說話》採用了更多自外的素材,也在創作過程裡不斷地產生辯證與試探。


Q. 關於新作《在霧中和你說話》是否有為誰而寫?
陳繁齊:雖然以他者為素材,但這本書情感的歸屬或許還是在自己身上。過去無論任何情誼,其實都對社群與通訊軟體有著無助與混亂。我自大地認為這些感受也許是這個世代下共有的,才希望藉由這本書回應這件事。


Q. 你對「溫柔」的定義是? 
陳繁齊: 對我來說溫柔並非扁平的、單方面的體貼或散布著粉色的意象,能夠行駛溫柔的人,其實都更懂得人際之間的相處吧?那些溫柔應該都是柔軟但游刃有餘,能夠在關係裡找到一個對彼此都最溫和的相處方式。

Q.關於本書第二部分〈在霧外為你說話〉,是什麼機緣觸動你邀請讀者自由投稿,讓你用「委託」切入,成為這系列書寫的命題?
陳繁齊:理性上是其實許多網路創作者都有善用社群資源,來做這種類似共同創作的企劃寫作,所以我心裡滿早就想做,但一直尋找其意義才進行得比較緩慢。

感性上,我常常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更有理解力的人,同時看了電影《竊聽風暴》,心想自己擁有的社群帳號又或是持續出版的作品,是否也可能像是電影情節般,提供一個溫和傳達的平台?


Q.如果讓你跳脫本書「被委託」的設定,你最想「委託」之事是?
陳繁齊:我想了很久,沒有想出答案。又或許是過去作為被委託的身分所感知與寫下的一切,都已經埋藏了自己的傾訴或情緒,或許很少很微小,但至此我已覺得足夠,我想此刻的我至少能階段性地知道自己站在這片霧的何處了。

 



  延伸閱讀 

1.【青春一起讀】孟耿如 :這是一本能夠療癒你,帶你找到生命共鳴的書。
2.【青春一起讀】柯佳嬿:任何時候我們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3.【青春一起讀】知寒:我不能幫助你做決定、不能背著你走出傷心,但我願意試著理解你。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世界地球日 反思環境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

#世界地球日 從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到山岳知識,擴及人與環境,包含觀光產業與我們賴以維生的飲食供應鏈連結到經濟層面,讓我們一同反思環境與日常之間的關聯。

183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