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林運鴻/工人家庭養出碩士博士,團結的「勞動階級」卻消散流失?──讀《我的黑手父親》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弟弟鬧脾氣,怎樣都不肯去補習班。平日寡言的爸爸說:「好,不想讀書,明天就跟我去做工!」結果不意外,在工廠裡鐵鎚打到鼻子,弟弟皺著臉哭了一晚,從此不再吵鬧不要補習。多年過去,國中國小畢業的雙親,養出了姐姐名校碩士、弟弟名校博士。這是《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作者謝嘉心的親身經歷,想來,也是無數台灣勞工家庭的真實故事。

我們都說龍生龍、鳳生鳳,可是為什麼,認份苦勞的工人每每能咬牙把兒女拉拔成社會棟樑?所以,念了社會學的姐姐,要寫下這本書。作者試著回答:為何那些對手藝自豪的「烏手」(oo-tshiú)不希望子女克紹箕裘。她爸爸也總是說:「毋通佮我做仝途!」(不要跟我做同行)

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

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


做工的人

做工的人

幾年前,感性揭露艱困底層生命的《做工的人》讓許多台灣讀者「看見」勞動階級,但偏重溫情的書寫引起討論,有論者認為過度強調工人苦難,只是複製了中產讀者的階級優越感。這種批評或許嚴厲,但除了溫情,勞動者的其他面向也確實該被看見與理解。

於是《我的黑手父親》刻意節制苦情,正因為作者身為拖車師傅的女兒,她的描寫力求生動平易,讀書不高的長輩看了也能獲得共鳴。這本黑手師傅民族誌裡,有師傅們的現身說法,作者再帶著問題意識與之對話,但仔細讀下去,無處不是工人女兒對於父執輩一生勞苦的感激和愛,很難不被深深觸動。此外,書中有多張直擊一身油汙的紀實影像、有詳盡的各式拖板車圖鑑,港都艷陽下揮汗拚搏的形象躍然紙上。

本書的主角,是高雄港邊一群專精技術的拖板車工人。見到外人,他們自謙「做拖板車的」,不過,同行內又有細緻分別,誰是手藝頂尖的師傅、誰是猶待磨練的半桶師、誰切割鋼材又快又好、誰的焊道收口漂亮,只有走進工業電扇與賣藥電台一起嗡嗡作響的悶熱現場,才會明白那個自成體系的世界。

讀者很快能注意到,這些師傅多半並非本地出身,他們的青少年歲月,就與台灣1950年代中期開始的「同胞們,以農業培養工業,是我中華民國現階段,經濟建設的基本策略」歷史過程緊密重合。農家長大的他們,離鄉背井來到港都習得手藝,即便不諳工程數學跟電腦製圖,仍憑實戰鍛鍊出來的「手路」,打造了一輛輛堅固耐用、在全台不懈奔跑的拖車、曳引車、拼裝車。

書中收錄一系列拖車廠紀實影像與各式拖板車圖鑑。 (圖/《我的黑手父親》內頁)

 
作者深度訪談近20位拖車師傅,為何放棄升學而選擇學徒生涯?如何在腦中勾勒設計製造流程?如何選擇計件論酬或者固定月薪?如何在前輩和頭家那邊樹立自己商譽?作者迫不及待地,要說明工人階級的深思熟慮,他們絕非「沒有選擇」才淪為體力勞動者,而是在當年普遍貧困、留鄉務農沒有出路等現實條件下,做出最理性最妥當的決斷。

老師傅們或許各自有人生路徑,但他們不約而同「自豪」於當年早早投入職場,讓家裡弟妹順遂升學、婚後膝下子女可以小康長大。這種為家庭出賣勞力的心情,其實與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雇傭勞動兩大核心動機(出人頭地、自我實現)不同,人類甘願於勤勉勞動一直都有無私理由──犧牲自己,成就親愛家人。作者誠摯卻節制的筆調,在此剖白中表現無遺。

然而要「成為師傅」,那就與奮戰聯考學測、在教室吹冷氣直到研究所畢業的中產讀者完全不同。當學徒(台語稱「學師仔」)是一種非標準化的技術培育,沒有課堂、沒有考核、師傅也沒有仔細說明的義務。學徒必須把握機會、細心觀察,甚至放棄午休時間去旁邊使用廢料自主練習。當然,能不能學到關鍵技術,取決有無資深師傅傾囊相授。

所以在職涯初期,他們會刻意轉換工廠,為了在不同前輩身邊精進技術,習得新功夫。在這依靠實力和人脈,沒有學歷當後盾的勞動環境,跳槽(而非忠誠)是增進自身籌碼的管道,比如作者的父親年輕時輾轉於不同車廠,才學得到多種拖車的工作流程。同樣道理,有沒有更多同儕或前輩在未來幫你介紹案子,就成了技術工人職涯相當重要的事──求職與學藝一樣,首重「個體」之間的人際網絡。

學徒要成為師傅,經常輾轉各處以習得技術。(圖/《我的黑手父親》內頁)


上述這種頻繁遷移工作場所、重私交勝於聯盟的勞動型態,顯然不會刺激任何類同「工會」的出現,因為在拖車工人世界,存在「關係」導向而非「制度」導向,鮮少思考「集體權益」如何爭取。沿著書中提出的細膩觀察,我們還可以思考,在這樣的勞動路徑中,工人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增加屬於個體的資本,最終「不必依附任何一家工廠」。這便是台灣社會獨特的、可說妨礙了「階級凝聚」的勞動者文化──工人是為了在市場上孤獨自立,而不是在社會領域中創造團結的勞動者集體

書中有一段描寫非常有趣,作者的父親長年對「有學歷」的工程師不以為然,認為他們紙上談兵、不懂實做。後來,念到博士的作者弟弟因工作進修,需要操作「天車」(架在屋頂的懸吊器),父親卻對兒子的操作能力充滿不信任──文憑與技術的衝突,也是白領與藍領兩種勞動者的矛盾。只因父子親情可以降低摩擦,藍領勞動者才放心說出對於「高階」同伴的不信任──這種情緒背後頗為複雜,一方面希望子女「讀得更高」,另一方又對所謂讀書人抱持淡淡敵意。

本書對於各種「勞動者氣質」的觀察,也回應了資本社會中的勞工「文化」:工人的心態在於認份、甘願做,勞動是為了營生,無關價值或尊嚴,忍耐就是體力勞動者的首要特質。負擔得起的房子比較偏遠?那就早起通勤來彌補;工業區週邊空氣混濁?那就戴口罩將就。忍耐的美德,當然會阻斷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益的決心。

於是本書精彩的民族誌,或許隱含了更深刻的問題:打狗港邊,有著許許多多頂天立地的「個體」工人,卻沒有團結的「整體」勞動階級。對照經典勞動研究《學做工》,西方社會的問題在於「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但本書的提問正好相反:勞工父母渴望子弟告別勞動。二者的差別就在於,台灣工人並沒有對於自己勞動身分的完整驕傲,或者說,缺乏真正「階級意識」。另一本重量級著作《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就清楚說明,「以身為工人自豪」需要歷史醞釀。遲至1960年代才誕生的台灣勞工階級,沒有反叛傳統、沒有寫給工人看的政治宣傳手冊、沒有充滿男子氣概的酒館聚會、沒有聲嘶力竭然後被捕繫獄的領袖頭人……

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

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

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上)

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上)

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下)

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下)


回到我們台灣。2017年《勞基法》修惡,放寬加班、減少休日,面對勞方抗議,總統卻說:「這不是跟我說,你去跟你老闆說嘛!」主張進步理念的小英確實失言,但這句話也點出,台灣勞動者太習慣把職災當天災、把剝削受苦當吃苦進補這是台灣公民社會缺失的一塊拼圖:沒有足夠團結、缺乏主動爭取權益的工人集體,導致勞方總是「仰賴」國家德政,而非自己上場戰鬥。

就此而言,《我的黑手父親》雖聚焦於拖車師傅職場生態,卻映照出台灣勞動者的歷史困境:或許因社會轉變太快、或許因工人的「驕傲」並不完整,愛子心切的勞工父母反而親手鑄就了階級斷層──「做工的人」茹苦含辛養大了「讀書的人」,就個體來說,這是階級上升的幸運,但就整體來說,堅實的勞動者團結、傳承的工人身分認同,也在一次次鯉躍龍門之後,因之遲遲無法形成。


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 (電子書)

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 (電子書)


作者簡介

當代文學、大眾文化的重度愛好者。
人家告訴我:「要有自己的想法。」然後我拚命點頭,覺得自己從來都沒聽過這麼有道理的話!

 延伸閱讀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

支離破碎的團結:戰後台灣煉油廠與糖廠的勞工

支離破碎的團結:戰後台灣煉油廠與糖廠的勞工

全島總罷工:殖民地臺灣工運史

全島總罷工:殖民地臺灣工運史


當女孩成為貨幣:一位社會學家的全球超富階級社交圈臥底報告,揭開以性別、財富與階級不平等打造的派對勞動產業赤裸真相

當女孩成為貨幣:一位社會學家的全球超富階級社交圈臥底報告,揭開以性別、財富與階級不平等打造的派對勞動產業赤裸真相

街頭隱形人:人類學家臥底紐約清潔隊的田野故事(新版)

街頭隱形人:人類學家臥底紐約清潔隊的田野故事(新版)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正常人》作者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新作在講什麼?(順便複習舊作)

繼廣受歡迎的小說《正常人》和《聊天紀錄》之後,莎莉.魯尼(Sally Rooney)再次以《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獲得愛爾蘭圖書獎肯定,本作圍繞著四個角色交織的關係開展,呈現人與人之間的友誼與愛情關係糾葛。她如何刻劃這四個生動的角色?又透過哪些個人生活體驗帶入書中情節?

127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