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宋世祥/我們確實為工作而活,但不必悲觀──讀《為工作而活》

  • 字級



2020年COVID-19的全球大爆發,帶來了世界規模的工作形式轉變及經濟形勢翻轉,許多人藉此重新思考「工作」對於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但長久以來,西方社會科學界其實都有學術傳統反思工業社會、資本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典範下的「工作」。近年來,杜克大學的卡蒂.威克斯(Kathi Weeks)在2011年出版《工作的問題》The Problem With Work,從性別反思的視角檢驗了社會上對於工作的基本假設,還提出了對於「反工作」的思考;社會學家戴維.弗萊恩(David Frayne)在2015年的《拒絕工作》(The Refusal of Work, 檢驗了我們視為主流的經濟理論以及人們反對被資本壓榨工作的理由。曾經積極參與「占領華爾街」運動的人類學者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也出版了《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更反思了當前人類工作當中充斥著太多無意義的分工,太多的人無法從勞動中獲得真正的生命價值。那麼,這本由人類學者詹姆斯.舒茲曼(James Suzman)所寫的《為工作而活》,又能為我們在「工作」這個主題上帶來什麼樣的新視角呢?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

為工作而活:生存、勞動、追求幸福感,一部人類的工作大歷史

為工作而活:生存、勞動、追求幸福感,一部人類的工作大歷史

通常,一位人類學者的研究寫作歷程會先從「民族誌」的書寫開始,而後隨著自己對於一個文化主題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學識與見識越來越廣博,就會逐漸轉向「文化史」的書寫方向,帶領學術界與廣大讀者一起深思這樣一項貫古通今且普見四海的文化現象。而這本《為工作而活》即是人類學者舒茲曼從自己對於非洲芎瓦西人長期田野調查出發,並針對「工作」這一主題和世界各類文化形式與脈絡的深刻對話,並帶我們思考工作的意義。

讀《為工作而活》若能要先熟悉作者舒茲曼的前一本書《原始富足》最好不過,該民族誌介紹了非洲芎瓦西人(讀者可以想像是電影《上帝也瘋狂》非洲布希曼人的一個分支族群)1990年代之後的生活,作者一路從他們的狩獵採集生活記錄到與現代工業社會相遇的過程。芎瓦西人對於工作有著和西方人完全不同的理解,面對在外人看起來貧瘠的非洲自然環境,僅以食物搜索與狩獵依舊能滿足。書中提到:「即便是食物搜索不易的時節,芎瓦西人也從未對他們環境的豐足程度失去信心。同樣重要的是,當食物過剩(這種情形經常發生),芎瓦西人也不會縱情享用大吃大喝,或狼吞虎嚥、試圖將短期利益增至最大限度。反之,他們吃飽喝足後便會停止進食,並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完成每天的搜食工作心懷感激。這種別於今日「滿足匱乏」的「原始富足」價值觀,可以說是舒茲曼《為工作而活》中對於今日「工作」反思批判的起點。

原始富足:布希曼族的生存之道,以及他們能教給我們什麼?

原始富足:布希曼族的生存之道,以及他們能教給我們什麼?

在《為工作而活》中,舒茲曼從各個面向指出,「工作」今天之所以對我們當代人類有如此深刻的影響,背後有一複雜因素且漫長演變而成。這當中有人類身體的特質(大腦與身體結構)、工具的出現與發展、環境條件的刺激等,催促著「人」逐漸發展成為世界上「發明工作、主動工作」的生物種類。而伴隨著對於芎瓦西人與世界民族誌資料的掌握,「比較」是這本《為工作而活》的核心書寫方法。舒茲曼即以芎瓦西人的狩獵採集生活為底,比較了農業、工業、服務業所發展出來的生活模式與社會形式,更讓讀者能透過當中的差異反思自己所秉持的價值觀與面對生命的態度,與今天的產業型態及自身所投入的產業關係為何?工作和休閒的界線在哪裡?如果工作是為了換取必需品,必需品也沒有普世清楚的定義?在閱讀這本書時,難免會感覺地理與時間跨度太大,但讀者不妨想像自己如果就是書中的芎瓦西人來到當代的台灣,會對當前人們的工作狀態有什麼疑問或是不適?若也是像芎瓦西人抱持著「原始富足」價值觀,自己當前的工作是否還具有意義?這種想像的帶入正是這本書所想帶給讀者的贈禮。

2021年,台灣在經歷夏季的COVID-19大爆發後,許多人的工作狀態也有了極大的改變,《為工作而活》提醒了我們,我們做為人類的確是為工作而活,但不用悲觀,正因為我們是人,可以反思與重新定義什麼才是對自己生命最有意義與價值的工作。

你本來就該懷疑工作!人類學家教我們的生存反思(《為工作而活》+《原始富足》)

你本來就該懷疑工作!人類學家教我們的生存反思(《為工作而活》+《原始富足》)

為工作而活:生存、勞動、追求幸福感,一部人類的工作大歷史 (電子書)

為工作而活:生存、勞動、追求幸福感,一部人類的工作大歷史 (電子書)


作者簡介

美國匹茲堡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台灣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專案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帶你挖掘「厚數據」,以人類學之眼洞悉人性,引領社會創新》一書作者兼該計畫之主持人與臉書粉絲頁發起人、Taipei Times專題報導撰稿人,是台灣首位進入商學院並從事社會企業發展工作的人類學家,也是首位將人類學的知識與方法轉化為商業領域創新應用的引航者。於各地舉辦數十場「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工作坊、上百場講座,透過田野調查的教作、演練,培育社會與職場最需要的人才。

著有《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帶你挖掘「厚數據」,以人類學之眼洞悉人性,引領社會創新!》《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 厚數據的創新課:5大洞察心法╳6種視覺化工具,掌握人類學家式的系統思考,精準切入使用者情境》

粉絲專頁: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 厚數據的創新課:5大洞察心法╳6種視覺化工具,掌握人類學家式的系統思考,精準切入使用者情境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2 厚數據的創新課:5大洞察心法╳6種視覺化工具,掌握人類學家式的系統思考,精準切入使用者情境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帶你挖掘「厚數據」,以人類學之眼洞悉人性,引領社會創新!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帶你挖掘「厚數據」,以人類學之眼洞悉人性,引領社會創新!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無法加入主流,那就成為淡季專家。

面對統一的社會規則,不是每個人都能符合標準,除了厭世苦撐之外,還有沒有別的選擇?

139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