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這場台灣發生的第一次國際戰爭,補上台灣史小說拼圖缺角──專訪曹銘宗《艾爾摩沙的瑪利亞》

  • 字級



台灣文史作家曹銘宗首部歷史暨宗教小說《艾爾摩沙的瑪利亞》,藉由西班牙青年若望(Juan)與原住民女孩雨蘭(Ulan)的相遇,勾勒西班牙帝國在台灣的殖民史,同時對宗教、文明提出深刻省思。「台灣史小說拼圖還缺這塊!」《斯卡羅》原著小說《傀儡花》作者、醫師作家陳耀昌如是說。

艾爾摩沙的瑪利亞【博客來獨家書衣版】

艾爾摩沙的瑪利亞【博客來獨家書衣版】

艾爾摩沙的瑪利亞

艾爾摩沙的瑪利亞

1987年蔣經國宣布解嚴,威權鬆動,民主化浪潮襲來,台灣史研究亦浮出檯面。解嚴前一年,在美國取得新聞碩士的曹銘宗歸來,時值青壯的他隨即進入《聯合報》,先是擔任影劇版記者,1992年報社追隨本土化潮流推出「鄉情版」,主打台灣歷史和文化,他便主動請調至鄉情版。數年後曹銘宗改跑文化新聞,仍不改其志,致力報導原住民,以及台灣史最新研究成果。

曹銘宗自1990年代起對台灣史產生興趣,曾採訪中研院院士曹永和(1920-2014),撰寫《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一書。曹永和於1990年提出「台灣島史觀」,並鑽研17世紀荷蘭、西班牙統治時期的台灣史,引發曹銘宗對台灣荷西統治時期的關注。

15至17世紀為歐洲大航海時代,彼時最強大的海權國家荷蘭、西班牙相繼殖民台灣,一南(台南熱蘭遮城)一北(基隆聖薩爾瓦多城)對峙,並利用台灣地理之便,與中國、日本進行貿易及傳教。而西班牙人在「雞籠」(基隆和平島)興建「聖薩爾瓦多城」(也稱「聖救主城」)的這段歷史,對於在和平島附近住了30逾年的基隆人曹銘宗來說,格外具吸引力。

西班牙據台不過16年(1626-1642),主要活動在北台灣,並擴及東台灣,因在台灣的經營不如預期順利,又在短期內被荷蘭人驅逐,看不出對後來的台灣有何顯著影響。和平島也未留下任何西班牙時代的遺跡,只知整個聖救主城遺址埋在造船廠的船塢底下。儘管如此,曹銘宗仍浮想聯翩,「大約在2015年,我起了把西班牙台灣史寫成歷史小說的念頭。在16年的歷史架構下,我的腦海開始浮現故事,我的心一直要我寫出來。」


西班牙統治時期的雞籠(和平島)地圖。(圖 / 《艾爾摩沙的瑪利亞》內頁)


西班牙是人類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國」,然而直到近30年,西班牙台灣史研究才有機會問世。有別於善記錄的荷蘭,西班牙統治時期的文獻較為稀缺。過去「荷屬東印度公司」為了掌握殖民地動態,要求亞洲各據點總督逐日記載殖民地發生的點滴,攸關台灣殖民情形的著述有二,一為以古荷蘭文撰寫的四大冊《熱蘭遮城日誌》,另一為《巴達維亞城日記》。「但不知為何,西班牙比較沒有那麼認真記錄,」曹銘宗說,「早年對荷西台灣史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史料最多的荷蘭台灣史,直到1990年來台大任教的西班牙歷史學者鮑曉鷗(José Borao)開始帶動西班牙台灣史的研究,我可能是最早採訪他的文化記者。」鮑曉鷗是虔誠的天主教徒,終身未婚,為調查這段歷史,多次前往菲律賓(當時西班牙在亞洲的殖民總部設在馬尼拉)和西班牙蒐集史料。2008年,鮑曉鷗出版了集大成之作《西班牙人的臺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式的結局》,「這本又大又重的學術著作,雖然史料豐富,卻很難閱讀,但我一直放在床頭,有空就會翻看。」

此外,2011年開始進行至今的和平島「諸聖教堂」(Iglesia de Todos los Santos)遺址考古挖掘,更加深了曹銘宗對西班牙台灣史的關注。彙整史料時,他依事件發生年份排定先後次序,釐清這16年的來龍去脈,《艾爾摩沙的瑪利亞》便是以編年史方式寫就,曹銘宗創造了16封寄自雞籠的信,以男主角若望之名,一年一封寄給遠在西班牙的保祿神父,他深受若望敬重,自西班牙出發前,保祿神父介紹若望看《西印度毀滅述略》《唐吉訶德》,啟發他日後對殖民主義的反思,以及對夢想的勇於追求。小說裡的這個設定,既概述殖民情勢發展,亦深入若望內心,談其信仰與逐漸萌發的情愫。

熱蘭遮城日誌1(精)

熱蘭遮城日誌1(精)

巴達維亞城日記

西班牙人的臺灣體驗(1626-1642)


「我是先有書名再寫小說。」曹銘宗解釋,「艾爾摩沙」(Hermosa)是西語發音,指稱台灣,意為「美麗之島」;而「瑪利亞」的意象,則來自他受西班牙人傳教精神的感召,那曾經存在的真、善、美、聖故事,但要如何融入大歷史架構,對初次寫小說的他來說,是莫大挑戰。

曹銘宗認為,教徒的信念常依隨教會長久以來的詮釋,早已被定型,於是他創造出原住民小女孩雨蘭這個角色,透過她純真的心靈與天主教的碰觸,啟發了若望對信仰的進一步反思,也帶出文明與野蠻的矛盾情結。

「主角定下來後,我開始設想他們如何互動,再利用這16年間的歷史,交織少女在這段時期的成長、西班牙青年的經歷。」曹銘宗提到,1926年5月西班牙船隊抵達和平島時,正逢台灣原生種的白色百合盛開季節,白百合被視為純潔象徵,常用來供奉聖母瑪利亞,於是他揣想,當年西班牙人登台,必定感覺彷若來到了聖母之島。小說裡「聖母顯現」的神祕想像,於焉成形。

歷史書寫必然涉及「史觀」,曹銘宗遵循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的「台灣島史」史觀,跳脫國家框架,把台灣放在世界的座標上,「西班牙在台灣的歷史,不僅是鄉里的歷史、基隆的歷史,也是台灣的歷史、世界的歷史。」曹銘宗說,荷蘭在獨立戰爭(1568-1648,又稱八十年戰爭)後脫離西班牙統治,兩國長期在宗教、貿易、殖民等各方面分庭抗禮,1642年荷蘭人北上驅逐西班牙人,這是在台灣發生的第一場國際戰爭,也意味著西班牙黃金時代的終結。

他指出,「當時來到亞洲的歐洲人有三大類:軍人、商人、傳教士。西班牙人來到艾爾摩沙,也是為了殖民、貿易、傳教;但傳教跟殖民、貿易有本質上的衝突,尤其西班牙人比荷蘭人重視傳教,那麼,這位西班牙神父該如何調適?因為傳教混在殖民之中,有如把十字架與刀劍放在一起。」

書寫台灣島史時,曹銘宗特別看重「歷史正義」,尤其是自由、平等、人權、民主等普世價值。「我2013年出版《台灣史新聞》在挑選、詮釋歷史事件上,就是重視公平正義原則。其實,基督宗教也是強調天主(上帝)的公義。」於是,他在小說中如此寫下若望最後的感言:

「神父!我們來到離西班牙那麼遠的小島,說是宣傳福音,卻是帶來不幸。」
「如果我們沒來,他們是否過得更好?」

台灣歷史小說可能被批評美化殖民政權,對此,曹銘宗並不擔心,「這本《艾爾摩沙的瑪利亞》,就是在對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帝國在世界各地殖民、貿易的反省,並帶出殖民、貿易與傳教之間的矛盾。當年,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為了國家領土的擴張,試圖提出正當性的理論依據,包括高文明對低文明國家的權利和義務、各國之間的公平貿易,以及普世宣揚基督福音等說法,但這些都不能合理化征服、殖民原住民的行為。當時的傳教士是跟著殖民者前往殖民地,對於殖民者的無理、殘暴只能盡力制衡,卻不一定能夠成功,何況教會內部的意見未必一致,有些人還會迎合政治以獲得利益。」論及正義,原本語調開朗的曹銘宗嚴正了起來。

在真實生活中兼任導遊的曹銘宗,在小說中也化身為一名導遊,帶著外籍遊客踏查基隆,深入西班牙統治時期的歷史。把自己寫進去,除了有助創作小說時跳脫瓶頸、轉為流暢,也成功串連古今,把小說帶到考古中的和平島西班牙教堂。做為導遊,他熱心地為造訪台灣的國際旅客講述島嶼豐厚的歷史;做為寫作者,他同樣熱切地引領讀者進入一場文學、歷史、考古的時光之旅。

 


曹銘宗作品

艾爾摩沙的瑪利亞【博客來獨家書衣版】

艾爾摩沙的瑪利亞【博客來獨家書衣版】

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

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

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激骨話:台灣歇後語(附讀法QR Code)

激骨話:台灣歇後語(附讀法QR Code)

台灣小吃之美:基隆廟口(進口炫光紙經典懷舊版)

台灣小吃之美:基隆廟口(進口炫光紙經典懷舊版)




延伸閱讀

當荷蘭航向豐盛東方(公司與幕府+巴達維亞號之死)

當荷蘭航向豐盛東方(公司與幕府+巴達維亞號之死)

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修訂新版】

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修訂新版】

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

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你的職業有什麼故事?

    外送員、麵包師傅、動物溝通師......隔行如隔山,即便是聽過的職業,對於他們的實際工作內容與心路也可能不甚了解, 一起看這些職人有什麼樣的故事。

    922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的職業有什麼故事?

外送員、麵包師傅、動物溝通師......隔行如隔山,即便是聽過的職業,對於他們的實際工作內容與心路也可能不甚了解, 一起看這些職人有什麼樣的故事。

92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