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 A / 大家都要說實話
你們的關係是什麼?如何開始?
互動關係其實是多重、多層次的。大旺比又升大10歲,一開始是音樂創作者及樂迷關係,後來一起在南海藝廊定期舉辦KRG聲音藝術演出活動,並一起組成榮獲奧地利國際電子藝術獎的「民國百年」概念創作、「旺T」計劃、以及創辦台灣唯一專注於即興╱噪音╱前衛音樂的獨立廠牌「旃陀羅唱片」(Kandala Records)。簡單的說,兩人關係集結工作伙伴、長晚輩、創作者與經紀人、樂友、朋友等,十分複雜,也是難分難解。
最欣賞對方哪一點?
黑狼:頭腦思路清楚,說話有條理,我往往無法洞悉人情世故及人們細微的情感變化,又升總是在旁拉我一把回到人間,幫忙融入社會與人群。
又升:大旺的身心靈都異於常人,完全不在意旁人的眼光過活,跟他一起相處很自在。另外他的音樂知識豐富,在圈內號稱百科全書,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很多。
目前的工作及內容為何?
黑狼:自營業,工作內容繁雜,像是日文翻譯及音樂創作等等。這些工作多少都跟年前在日本大阪留學期間之所見所聞,或者音樂演出經驗有關。
又升:目前是博士班研究生,對政治學、社會科學、文化政策等特別有興趣。另外,三年多前我跟黃大旺、陳藝堂等幾個好朋友一起創立「旃陀羅唱片」。
日常生活中最讓你感到平靜或快樂的事情是什麼?
黑狼:睡覺、散步、寫筆記本。
又升:下載音樂,特別是螢幕上顯示「100% download complete」的時候。
小時候的夢想是什麼?
黑狼:站在綜藝大樂團前方快樂地唱歌。也曾幻想過當交響樂團的指揮,但最終發現那實在太難了,無法做到。
又升:由於很喜歡打像是「三國志」這類的電玩,小時候曾想過要進遊戲或電腦產業工作。另外,若能當教授似乎也不錯,別人付錢讓自己唸書做研究,一舉兩得!
怎麼開始接觸音樂的?
黑狼:唸書時就很喜歡聽ICRT電台,後來看了日本動畫《阿基拉》並聽見它的奇特配樂後,就完全愛上「音樂」這種東西。
又升:曾組過樂團,那時候不管是流行音樂、小室哲哉家族、Radiohead、重金屬、後搖滾,什麼類型的音樂都會想聽聽看。
平常聽音樂的時段及設備是什麼?
黑狼:走路或通勤時,用iPod隨機播放音樂。
又升:在家吃早晚餐時,用音響喇叭聽。
最喜歡的背景音樂(BGM)類型有哪些?
黑狼:自由爵士、實驗、世界音樂。
又升:即興、噪音、前衛音樂。
爵士樂給你的第一印象或感覺是什麼?
黑狼:Duke Ellington、Benny Goodman、蓋希文,這些老牌經典人物。
又升:穿著筆挺西裝,正在吹奏樂器的黑人,像是小號手兼歌手的Louis Armstrong。
最近常聽的唱片專輯有哪些?
黑狼:Sun Ra & Walt Dickerson《Visions》、日本尺八演奏大師海童道祖《神秘竹之音》、阿根廷吉他手Atahualpa Yupanqui《Don Ata》。
又升:Derek Bailey《Ballads》、Incapacitants《Pariah Tapes》、大友良英《Dreams》。
最近閱讀的書籍或雜誌?
黑狼:馬基維利《君王論》、老子《道德經》、佛家經典《楞嚴經》、海亞姆《魯拜集》、帕西里納《當我們一起跳海》以及布勞提根《在西瓜糖中》。
又升:馬克思《資本論》、沙林傑《麥田捕手》、歷史小說《大秦帝國》。
近期喜歡的電影有哪些?
黑狼:《新橋戀人》、伊朗電影《分居風暴》、漢內克《隱藏攝影機》和《白色緞帶》。
又升:蔡明亮、漢內克、園子溫,這三位導演的所有作品。
可以簡短描述自己的人生觀或生活觀嗎?
黑狼:就算明天是世界末日,也不會改變原本的生活作息,靜靜坐在書桌前看完整個毀滅過程。
又升:我會借用但丁在《神曲》中所說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
之所以選這張唱片,除了評鑑上的星星顆數夠多之外,另一個影響因素大概跟很多人一樣,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關係。1990年代初期仍穿著高中卡其服時,就曾在學校圖書館借閱過日本文摘出版社的上中下三冊《挪威森林》。幾年後書中的劇情忘了一大半,唯一記得的東西,就是主角在不同情境下所播放過的唱片名稱,例如男女主角第一次愛愛時,舊唱機上就重複播放著Bill Evans的《Waltz For Debby》這張LP,直到黎明時分。村上春樹可不只在小說中引用爵士樂,他也先後寫過兩本名叫《爵士樂群像》的業餘短評,其獨到的描寫手法常常令人拍案叫絕,小號手Chet Baker的那一章,就是其中的最佳例子。
Bill Evans是許多爵士樂迷的最愛,不論是三重奏或其他樂團組合,只要有新作品出土,大家就像昆蟲碰上捕蚊燈,目眩神迷地出一張買一張。這兩組1970年代的現場,可說是他演奏生涯中罕見的南美洲巡迴錄音文獻,也有點像是一幅美麗拼圖中恰恰缺少的那一小塊。1979年的阿根廷音樂會後不到一年,Bill Evans就以51歲之齡英年早逝。
〔左耳文化╳音樂館聯名企劃〕音樂航海王:世界就是爵士樂
Copyrights © 2012 左耳文化 / 版權所有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