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聆聽固然重要,但更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左耳進右耳出的藝術。(圖/pixta圖庫)
本週我讀了一本關於聆聽的書,作者提到跟奧立佛薩克森談話,發現聆聽真的很有益,我讀到這段的時候心想「如果我有機會跟奧立佛薩克森談話,我也會很專心聽。」(已逝的)奧立佛薩克森是絕佳的作者、博學而豐富,他的所有作品我全部推薦,接下來我們靠牌卡來問他對於聆聽這件事的看法(我開玩笑的,我們不是那種專欄)。
聆聽的確很重要,書中提到的「看起來有在聽」的方法也很有意義,但我在這裡想講的卻是聆聽的相反,那就是閉上耳朵的秘密。面對不想聞到的味道,人可以自體憋住呼吸、不想看可以閉上眼睛,不想嚐可以不張開嘴,但是耳朵很難不聽到東西,除非捂上耳朵,但聲音還是會找到方法鑽進來(相信我,在對門的太太用破鑼嗓唱第645次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時,我已經鑽研了這世上所有可以生理上不聽的方法),如何聆聽固然重要,但更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左耳進右耳出的藝術。
好比有次我在路上走,最近台北多了許多攔路推銷的人,我知道大家都為混口飯吃,所以為了不浪費彼此的時間,我都假裝對方不存在就這樣飄過,但有一次有一位推銷的人在我背後罵我「啞巴」,我當下是有點生氣,很想回罵「即使我是啞巴也不代表我是聾子!」但第一與人對罵,違背了當初不浪費彼此時間的初衷,第二重點也不是聽障與說不出話的分別,第三這樣的對話沒人會贏,對任何人都沒好處,所以我決定裝沒聽見繼續往前走,當下覺得自己非常成熟,閉上耳朵雖然生理上不可能,但是我們可以有讓自己當作沒聽見某些話的成熟度。
所謂的沒聽見,其實是聆聽這個行為的奧秘,要能夠對某些雜音閉上耳朵,才能真正聽到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我最成熟最社會化的時刻,往往是在我選擇沒聽見某些話的時候,講的人覺得有必要說出來,那他就有權利說,但是選擇要不要反應、如何反應,耳朵卻是長在自己的身上。
大部分的聲音我們是聽見的、是看見的,張愛玲勞師動眾的把批評她的文章拿去丟掉,這是一種十分健康的行為,很多時候最好的處理方式便是「裝作沒聽到」,因為「聽到」以後處理起來更加累人,而就在浪費這些心力的時候,我們少掉許多機會,去聆聽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物,閉上耳朵並不是對所有事情都沒聽見,只頭戴降噪大耳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而是對有意義的資訊才做出反應,我們無法控制會面對哪些資訊,原始的生物機制讓我們什麼都聽得見,人性卻顯現在我們可以對哪些刻意的有或沒有反應上。
我並非完全成熟或社會化的人,很多時候我也對自己刻意的裝聾作啞是否恰當感到質疑,但那終究是我面對世界的某種機制,有些話聽了心裡煩悶嗎?也許該適時的閉上耳朵,只有選擇入耳的資訊,才能讓耳朵不被刺傷,才能真正的去做有意義的聆聽,因此,適時地閉上耳朵,才能成為更好的聆聽者。
專欄每週更新!按下方作者追蹤按鈕(須登入),更新通知不漏讀!
01.如果皮諾丘、小美人魚跟白娘娘知道變成人會有社交困境,他們還想變人嗎?
02.個人意見:用塔羅算出你最近的社交困境
延伸閱讀──奧立佛薩克森作品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