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是主導者,能選擇食物嗎?」這本書最初的提案,偏向國外食物正義的概念。想要探究關於政治操控農業發展、跨國食品企業改變飲食習慣、過度速食影響健康等全球性議題對我們的影響;想要從種植、銷售,到料理成為入口的食物,一整個脈絡攤開來細細檢視;想要告訴讀者,什麼才是好食物,如何有意識地選擇吃,去翻轉各種不正義······。然而實際採訪時發現,光是第一部分的耕作農法,就是個探索不盡的坑。農夫吳水雲的一句話如當頭棒喝,「人們的生命,不是都在農夫手上嗎?」頓時翻轉了內心對食物、甚至對農夫的既定印象。
每次的採訪都有學習,編輯這本書就像參與「農法學堂」。一次明淳有機農場舉辦「撿馬鈴薯體驗行程」,來到花蓮壽豐鄉鯉魚山下,約二三個小時的打工體驗換一袋新鮮收穫。農夫陳文富二十多年來堅持以友善的方式耕作,被稱為花蓮的有機耕作先鋒。菜鳥在田裡彎腰撿馬鈴薯無法久撐,疲累中聽見佛經飄來,原來是農夫在田邊掛了一台收錄音機。好奇抬頭問:「阿伯,你是佛教徒?」農夫笑著說:「我是放給田裡老鼠聽的啦!」
他指著一排又一排的作物說故事,老鼠們原本會吃掉這片田整整三排的馬鈴薯,放佛經給他們聽以後心性轉變願意合作,從此就只會吃掉一排作物了。真是神奇的試驗,農夫感受老鼠的心境,找到了能和睦共食、同時保有合理收穫的好方法。
採編工作進行一年,20多位採訪者、攝影師、插畫家,共訪問30多位農夫、銷售者、料理廚師。校稿時關係人口將近80位參與,一些照片是受訪者交代務必要去補拍,部分圖說也是受訪者主動提出討論完成。受訪者成為導航,以為主導企劃的我們,可以說是邊做邊學地完成這本書。
「食物原本是什麼?它後來變成什麼?」其實不是困難問題。吃下肚的,都會變成「我」,真實就是如此,全身所有細胞都是吃的東西轉化的。繼續往前去探問「食物原本是什麼」就顯得重要了,簡單說,食物健康、我們也健康。
「作物取得陽光與土地的養分而長大,人們吃下作物的養分而存活,這些能量轉化的過程,都是合作。」這可不是哲學家的課堂談論,也是農夫吳水雲說的。農夫不講抽象概念,都是從田間觀察實作中,知曉「吃」這件事如何連結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書完成後,想要告訴讀者的已經不太一樣了。歸納重點應該就是科學農夫廖美菊老師說的:「保護土地」,也許聽起來有點嚴肅,其實我們只要做到生活中的一個好選擇,「好好的吃」,就可以。
「量子力學的科學,讓人徹底明白,自然界沒有所謂的『部分』存在。」翻找筆記本時,看見多年前從書裡摘下的句子。此時與它再相遇,誠實地說,自己並沒有「徹底明白」,但就是相信了。像電影「岡仁波齊」主題曲的MV最後那一句,「前方沒有終點,我們都在朝聖的路上。」
王玉萍
遠流特約主編 / 寫寫字採編學堂創辦人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