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余永寬專欄

【週一|民謠走唱】余永寬:在粉紅色月亮上唱歌的Nick Drake(上)

  • 字級


民謠走唱BN
 
眾多的音樂收藏中,常有人問起,你最喜歡哪一張專輯?這真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就像面對書架,你能馬上挑出最喜歡的一本書嗎?最念念不忘的那本書,被人借走了,不知淪落何方,像是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輾轉推薦給眾多朋友,線索太多,卻無從查起。那三張很難買的Nick Drake套裝,介紹給很多人後,再也沒有回到CD架上來了,最愛的書和CD不在我身邊,可能在那我曾經愛過的人的房間某個角落,給他留作紀念吧!

我可以再重新買回來,就算早就絕版了,還是可以常到二手店碰運氣。逛二手CD店時,如果有看到像陳芬蘭演唱楊三郎作品的那張CD,只要價錢合理,我會毫不猶豫的買下,贈送給朋友,朋友拿回家給父母輩聽,動人的歌聲優美的編曲,收藏著舊時光憶苦思甜的種種。〈春風歌聲〉的歌詞「熱血心性╱無限前程」,彷彿是昨日才發下的豪情壯志。

Darker Than the Deepest Sea: The Search for Nick Drake
Darker Than the Deepest Sea: The Search for Nick Drake
回來到Nick Drake身上,1948年出生於曾是英國殖民統治的緬甸,父親是高級工程師,家境富裕,4歲後返回英國定居,全家人都是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家裡每個人都會創作歌曲。進入中學後的Nick Drake體育方面表現傑出,是學校百米賽跑紀錄的保持者,也是橄欖球隊的隊長,除了拿手的鋼琴,這個時期他也吹單簧管和薩克斯風,開始聽很多唱片,他喜愛behop和basa nova風格的爵士樂,對巴布迪倫披頭四的音樂都很著迷,從他後來的唱腔和斷句及詩意的歌詞,可看到迪倫的影子。假期中,在Nick Drake要求下,父母買給他一把吉他,原本認為他玩一玩後就會回到古典鋼琴前,結果,身材高瘦、手大腳長的他,非常適合彈吉他。自學半年後,天賦過人的他完全掌握了這樂器,聽過一次的曲目就可熟記並能彈出更高階的技術。

一次的法國之旅,香頌音樂將現實生活的痛苦和磨難,真實呈現出與英國流行音樂輕鬆娛樂的不同風格,這給了他很大的震撼。進大學前,開始有了大麻和藥物的使用經驗,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他後來精神障礙的原因之一。

Van Morrison / Astral Weeks
Van Morrison / Astral Weeks
進入劍橋大學就讀的日子,Nick Drake開始寫歌,接觸了一些藝術性強的音樂,Van Morrison《Astral Weeks》和Tim Buckley的音樂,影響了他喜歡用弦樂編曲的走向。不太熱衷於學業的他,也開始在聚會及咖啡館裡表演。他英俊高帥、吉他技巧高超的形象,深具明星特質,很快的,經人介紹簽入名製作人Joe Boyd旗下。離開劍橋前,父親希望他能完成剩下一年的學業,為自己留下後路,但Nick Drake卻對自己的音樂深具信心,對家人表明「退路正是我所不需要的」。

Nick Drake-‘Cello Song



影響Nick Drake甚鉅的Van Morrison與Tim Buckley




Five Leaves Left
Five Leaves Left
Nick Drake生前共發行三張專輯,1969年的《Five Leaves Left》,他怕曲風過於流俗,特地邀請劍橋古典音樂系上研究德布西的同學Robert Kirby來幫他製作及編曲,完成的音樂與歌詞完美契合,乾淨純淨地呈現他想要的結果;但銷售量卻未達五千張,有樂評人認為缺乏變化與娛樂性,歌詞根本是在和自己對話,此後他開始變得沉默,沒有人能真正瞭解他的心情。

Nick Drake/River Man


Nick Drake- Fruit Tree



六、七十年代的英國,電台、電視還處於政府獨占的狀態,除了一些由海外發射回本土的地下電台外,任何唱片宣傳都要經過BBC。想要上BBC節目的樂隊,都要到電台錄音室做現場錄音,審查通過才有上節目的機會,所以BBC後來利用這些留下的史料,製作了CD商業發行,大賺一筆,可惜的是,Nick Drake幾次的紀錄被重新反覆錄製洗掉了,沒有留下現場母帶,而且BBC也沒有為他安排好的時段播出,只在深夜時段播放過幾次而已,注定了他無法成名的命運。加上第一張專輯的不成功,變得憂鬱古怪的他開始不願意在咖啡館或其他場所表演,也可能是他的身心狀態無法勝任,所以也並未留下任何影像作品。

Nick Drake- Day is Done



Elton John翻唱Nick Drake的〈Way to be Blue〉


〔下週待續〕


煮杯好咖啡
煮杯好咖啡



余永寬

曾在台大、公館附近開了幾家咖啡館,約十八年的時間,從咖啡館認識音樂,做音樂的人。約有三年沒有做任何工作,每天需花三、四個小時在城南、河濱公園行走。對(在臉書上)議題式抗議的人沒興趣,欣賞到鄉下種田生活,做社區總體營造的年青人。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歌曲不只是歌曲,也是我們的青春與時代。一起聊聊馬世芳《重返地下鄉愁藍調》與音樂記憶

這是連續三年拿下廣播金鐘獎的馬世芳第一本書。 35歲那年,他用了巴布.迪倫的一首歌名為同代人留下青春的故事與音樂,慢慢累積知音。 有人看了這本書,開始了自己的音樂之旅,有人唱起了自己的歌。 十年過去,書裡描述的青春與歌都更遠了,但那浸透文字的情感於今卻更鮮明,那些歌也仍敲打著胸膛......

234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