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電子書|有聲書

即使我們的學術是外來的,我們的關懷早已落地生根

  • 字級

 

大學同學聚會時提到了教授政治學的任德厚老師去世的消息,眾人唏噓之餘,遙想起當年在新生大樓上課的情景。我知道這麼說很對不起老師,但上了一學期的政治學,我就很後悔考大學時放棄文學院。

 

任老師是紐約新社會科學研究院(現在叫做新學院)訓練出來的政治學博士,當年沒見識的大一新生哪會知道,任老師在紐約期間,漢娜‧鄂蘭就在那裡教書,十年後霍布斯邦也開始了新學院生涯。

 

我還記得政治學講義上的系統論圖解,如下: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簡言之,政治系統就像一個箱子,輸入(input)需求與支持,就會產出(output)決策與行動。從模控學(cybernetics)來的概念,不是很簡單嗎?我怎麼會上課上到很想撞牆?仔細回想,本人大一只有英文課沒缺席過,政治系的課不是睡到不省人事,就是混到天涯海角。

 

在想要轉系的心情中上了大二,必修胡佛老師(如今也去世了)的中華民國憲法,看到老師激動地對著台下說:「那些派來監視我的人,你們要錄音就盡管錄吧!」(大意如此。)我突然被雷打到,了解為什麼要學政治學:台灣政治是一個(排除人民參與的)黑箱,輸入的需求和支持不是(來自人民)真的需求和支持,產出的決策和行動也不是真的(為了人民的)決策和行動。

 

於是爭普選、爭校園民主、爭黨政軍退出校園、爭大學自治;然後解嚴;要求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提出政經改革時間表——每一項行動都是在對政治系統提出需求,逼迫政治系統做出決策。

三十多年來,我也從一個看不懂政治系統的大一新生,成為一個以一己之力去改善政治系統的資深出版人。其中最讓我高興的是:即使我們的學術是外來的,我們的關懷早已落地生根。

 左岸最早把台灣學者的在地研究出版成書的是《反造城市:台灣非典型城市規劃術》,那個時候溪洲部落和樂生療養院的遷移曾經引發社會激烈的辯論。六年後在《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書中,「共生」取代了「抗爭」成為主軸;如何成就一座進步的城市?需要的不只是抗爭的勇氣,還有共生的智慧。

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增訂版) (電子書)

反造城市: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增訂版) (電子書)

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 (電子書)

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 (電子書)

 

國內第一個由學者建立的共筆部落格集結而成的《芭樂人類學》,看似採取一種不太正經的態度來報導人類學家在部落、國會、工廠、農田所看到的嚴肅故事。到了《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他們卻認真嚴肅地反思「做田野」這件事:田野本來是他們的研究工具,誰想得到做田野卻改變了他們的生命呢。

芭樂人類學 (電子書)

芭樂人類學 (電子書)

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 (電子書)

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 (電子書)

 

太陽花學運爆發後,政治學者似乎不見了。原本應該要有的公共討論,被談話節目的名嘴、PTT的鄉民、臉書的粉絲團佔據。這時有一群散居世界各地的政治學研究生,決定要書寫有問題意識、有論述、有數字的政治學科普文章,《菜市場政治學:選舉專號》於焉誕生。這群年輕人至今仍筆耕不輟。

菜市場政治學: 選舉專號 (電子書)

菜市場政治學: 選舉專號 (電子書)

 

最出格的應該是台大地理角團隊的《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放在新南向政策看也行、放在農業改良的脈絡看也有道理、放在飲食文化看很搭、放在台灣之光的敘事看也挺有趣。探索這些茶、蔬菜、水果和燕窩,不只是在尋找台灣味,而是在尋找台灣。

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 (電子書)

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 (電子書)


黃秀如
左岸文化總編輯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