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提供了大人讀者一個重新理解童年、理解孩子的機會,那麼,《大人和小孩的一千零一夜》這本書,最強大的功能也在於此——透過繪本,看見兒童。作者林蔚昀以繪本為媒介,透過與孩子的互動及共讀,透過因母職所產生的困惑、挫折、反思,以幽默誠懇的文字,回應柯札克「重新理解童年、理解孩子」的呼喚、寫下精采註腳,筆調輕鬆,卻深刻。
這位媽媽下筆並不遮遮掩掩,大方容許讀者成為她們家的家庭小劇場的觀眾,旁觀他們親子之間日夜上演的溫馨故事時間,以及不時同場加映的摩擦與衝突。很多幕劇,做家長的看了肯定會點頭稱是﹕「诶,這樣用繪本跟孩子溝通、交換想法,真的滿好的!可以學起來!」或是深有同感﹕「沒錯,我會跟小孩講道理,問題是有時候毫無效果,最後自己忍不住抓狂……原來,我沒有真正『看見』孩子。」
書中的「每一夜」猶如一齣親子小劇場,每齣都有個親子情境引出主題,並帶出一批相關主題的繪本(以及少數橋梁書、兒童小說)。最精采的倒不在於劇場主人很敢自曝真相(雖然看到「金鼎獎作家」也是會崩潰、吼孩子、愛碎念的媽媽,確實有趣)。最精采的在於這位媽媽既能入戲也能旁觀(她一次次意識到自己多麼容易忘記放下大人的立場去同理孩子,她時不時驚覺自己多麼容易忘記讓腦袋換位思考、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她舉生活中許多瑣碎小事為例,某些讓全家都不開心的事,經過換位思考與溝通,才恍然大悟,原來孩子之所以會有某種行為、態度,只是因為某個很單純的因素,而大人卻沒有想到。大人的「想不到」,其實是因為沒有真心想要理解孩子在想什麼、為什麼有這些行為。每夜的親子小劇場,隨不同情境及價值討論,佐以相對應的繪本、童書。林蔚昀除了提供自己的閱讀感受與觀點,也會觀察孩子的閱讀角度與反應。對於家長而言,都是很切身、實用、具參考價值的分享。
林蔚昀用一本本繪本與孩子親密相處、交換想法,也用一本本繪本與內在那個「有時大人、有時小孩」的自己溝通。書不是打發孩子的工具,也不是拿來說教的,而是理解自己與孩子的媒介。做為一個也曾花很多時間與孩子共讀,相形之下卻少了較深層的對話與交流的資深媽媽,讀著讀著,很難不為這位雖憤世卻很努力自我修正的媽媽感到讚嘆啊!
這本書其實只有「二十四夜」(二十四篇),但千萬別覺得書名太浮誇,因為「二十四夜」其實是一個「滴雞精」的概念。要知道林蔚昀跟孩子共讀絕對不只「一千零一夜」(應該乘以三吧),更讀了不下數百本(甚至上千本)繪本、故事。書中所列舉的書單共有二百零二種,數量相當驚人,主題跨越象度頗大,呈現多元價值。而我們只需坐看雲起時,輕鬆看她如何找書為自己解惑,如何用書理解孩子的想法、用書與孩子溝通;覺得合用的就學起來,看到有共鳴的書就去買它幾本,無需自己上窮碧落、讀個上千本,豈不甚妙?
「同理孩子、善待孩子」,落實起來挺困難的,大人常會忘記,但是林蔚昀總是記得柯札克的精神﹕孩子和大人是平等的人,大人不了解孩子,所以需要有人(或自己)提醒,讓每個大人重新想起。這本書,說的就是這個。她和柯札克所主張、所重視的一切,都因這本書而立體起來。讓人覺得,應該跟她一樣,更努力一點! 讓人覺得,透過繪本、透過故事,問問孩子的想法、說說自己的看法,每一個更朝孩子靠近的微小步子,都會是美好的小小改變。
馮季眉
字畝文化社長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