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充電5分鐘5-Minute Reading

設計是玩樂、遊戲、探索:當代藝術大師Bruno Munari的不墜經典《設計做為藝術》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早在80年代末期,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的出版品便陸續在台灣翻譯發行,包含1989年由博遠出版有關現代設計理念《物生物》(Da Cosa Nasce Cosa),時隔15年早期繪本如《霧中的馬戲團》(The circus in the mist)及《生日快樂》(L'uomo del camion)相繼由格林文化出版,郝廣才稱他的作品「有著令人稱奇的新鮮感和現代感,在國際書市中被最前衛的童書典範。」忱忱文化於2015年出版一本逗趣又充滿哲思的影像故事莫那利的獨家報導,此書被前北美館館長黃海鳴誇讚「看圖片影像如欣賞一部既感動又充滿詩意的電影」,去年年底,他的兩本繪本作品《莫那利的機器》《暗夜中》,則由大塊文化出版。

物生物

The circus in the mist

生日快樂

莫那利的獨家報導:FOTOCRONACHE

莫那利的獨家報導:FOTOCRONACHE

莫那利的機器

莫那利的機器

暗夜中

暗夜中

非常高興看到莫那利另一本對設計有精闢見解,被英國企鵝出版社(Penguin Group)列為當代經典的《設計做為藝術》Design as Art),在今年四月由臉譜出版社出版。這本設計論的經典之作,不只適合設計從業者,也適合一般大眾,非常值得一讀,持續讓喜愛藝術與圖像閱讀的讀者,能更進一步理解莫那利的世界觀。

義大利藝術家 Bruno Munari(圖/ wiki)

設計做為藝術:當代藝術大師布魯諾‧莫那利,半世紀不墜的設計論經典

設計做為藝術:當代藝術大師布魯諾‧莫那利,半世紀不墜的設計論經典


推廣藝術教育,更跨域視覺藝術、平面設計與雕塑

Bruno Munari’s ABC

Bruno Munari’s ABC

曾被畢卡索稱為「新世代達文西」的布魯諾.莫那利涉足領域跨越設計、藝術、攝影、編輯、作家、兒童繪本及藝術教育,是難以定義的多面向大師,深刻影響義大利現代設計。他是未來主義運動(Futuristic movement)後期成員之一,在1948年延續具體藝術運動(Concrete art movement),提倡創作直接發自心靈,摒棄模仿與引用現有的元素,並強調以幾何定位的抽象藝術。所以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貢獻,包含藝術風格、創新造形語言和美學思考新主張。

1950年代莫那利的名聲已傳遍國外,1967年他受哈佛大學邀請,在麻省劍橋視覺藝術中心,主講視覺傳達的課程。他也開始投入更多時間在啟發兒童的藝術教育,例如繪本Bruno Munari's ABC 被紐約圖書館列入「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100本圖畫書」,這本書畫面明快,顏色豐富,細節生動,選詞有趣,是兒童學習字母的最佳啟蒙書。也在這段時間,他著手撰寫設計教育類書籍,並在義大利米蘭布雷拉美術學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等學校授課。1995年米蘭成立MUBA兒童博物館(Museo dei Bambini Milano),是以莫那利《玩樂是重要的消遣》作品思維展演,這些展覽活動都是針對刺激兒童創造性,通過互動活動讓小孩子有學習和實驗的機會。

\\Bruno Munari's ABC朗讀影片//

MUBA以莫那利《玩樂是重要的消遣》作品思維展演,通過互動讓孩子有學習和實驗的機會。(圖/MUBA IG


莫那利將「設計做為藝術」的理論徹底實踐在他的生活中,也深深影響許多後輩設計師。深澤直人的作品集(Naoto Fukasawa's works)第一頁就引用莫那利的話為開場:「藝術、創造力和幻想的世界一直非常的神祕,從未有人揭示過一個創意是如何產生的,一件藝術作品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然而我認為人們希望瞭解,因此我應該試圖去解釋。」這句話給深澤直人無限啟發,影響他的設計理念「直覺式設計」(Without Thought)至深。丹麥BIG 建築事務所創辦人比亞克.英格爾斯(Bjarke Ingels)在義大利室內雜誌《INTERNI》的專訪中,描述他位於丹麥比隆(Billund)市中心、占地一萬兩千平方公尺的新建案「樂高之家」(Lego House),堆疊的白色立方體就像是樂高積木建築,其設計概念就是生活不能沒有玩樂,呼應莫那利的座右銘:「設計是一種遊戲,玩樂是一個項目。」此外,日本設計師駒形克己的紙藝書籍採用不同紙張構建趣味故事的作品,也清楚體現他對莫那利的仰慕。

「樂高之家」設計概念呼應莫那利的座右銘:「設計是一種遊戲,玩樂是一個項目。」(圖/wiki


設計如何讓藝術落實於生活

莫那利的一生中對全世界的視覺文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身為作家、設計師與藝術家等多重身分,他相信藝術與生活之間不應該有區別,並且身體力行,把他的看法發表於義大利《日報》(Il Giorno)雜誌專欄,廣泛地從餐具、家具、煎鍋、拖鞋,一直討論到顏色和形狀,告訴人們藝術與設計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圖以最接近大眾的書寫方式,倡導日常生活中應該具備的藝術品質。

出版於1966年的《設計做為藝術》就是此系列專欄與其他相關文章的合集,就像他自己在書中寫的:「當我們每天使用的物件以及我們生活的環境本身變成一件藝術品時,我們就可以說我們已經得到平衡的生活。」(“When the objects we use every day and the surroundings we live in have become in themselves a work of art, then we shall be able to say that we have achieved a balanced life.”) 莫那利以這本書改變了人們對設計和藝術的感知方式,打破這兩個一直以來被區分開來的學科界限,幫助我們用新的方式看待設計和日常物品,在日常中實踐藝術,體現了20世紀的夢想。

莫那利質疑半個世紀前藝術和設計的分工,明星藝術家只為一群鑑賞力極高的收藏家創作,我們需改變藝術長期與民眾脫節這個現象,而設計師的工作要重新把二者之間聯繫起來。設計師應協同藝術家,運用藝術家天生的美感,由設計師將美感轉化,回應大眾的生活需求,改善生活現況,並鼓勵民眾培養品味和美感,他也希望藉由此書鼓勵設計師一起推廣設計的知識與概念,讓設計工作更有意義和新意。

你認為設計師需要自我風格嗎?設計師都有自己的喜好,但設計工作是服務性質的,所以應該對業主的需求給予最佳解決方案。莫那利認為,設計師不應該完全以純粹藝術風格和型式為主,因為創作雕像和設計車身是不同的東西,「具有個人風格的設計師」是一種矛盾說法,因為設計師應該關心物件是否符合設計用途和解決問題,應該專注色彩、造形、圖案與字型,是否適切傳達視覺意象和商品形象。

莫那利也在書中廣泛討論如造形設計、字型設計與工業設計等等,認為必須打破制式常規,用分析的方式重新解讀造形的語言。例如在字型設計的面向,談及如何練習形狀和形狀的相加以創造新的形式。在工業設計產品需求中,以設計椅子為例,他認為全球的建築師及設計師都在設計椅子,因為椅子自古以來便有各式需求需要滿足:豪華又質樸、時髦、製工精良且功能完善、寬闊、狹窄、高、低、堅硬、柔軟……不同的定位,也讓椅子的設計現在仍再持續,還未有終結的一天。

莫那利認為設計椅子要做市場硏究,調查民眾對椅子的品味需求,以滿足不同要求。(圖/《設計做為藝術》內頁)


趨於自然成形的設計形式

書中還提到「如何尋找靈感」,這應該是所有設計師最感興趣的,在那沒有Google 和Instagram,只有雜誌書籍及想像力的年代,他提出大自然是寶庫,找尋靈感的方式應該從材質下手,以自發的形式為根本,設計師需根據那個時代材料的本質和技術特性來運用材料。設計時不應以先入為主的概念出發,應該讓物件趨向於自然成形,這樣就可以展現產品的本質。提到品味,他認為品味雖然是美學和藝術範疇,但產品還需考慮功能性,所以要使用統計數據和實驗測試結果來進行設計,並不斷改善功能和降低成本。這些想法與步驟,在21世紀數位化與人工智能的時代仍然適用,用以審視產品設計的不同思考面向。

最後一個章節討論設計硏究,布魯諾從植物形態剖析造形美學的觀察,從自然植物觀察下手,如鳶尾花朵的剖面、灌木叢樹木生長進程和樹葉的葉脈結構等,這些觀察有助於從「自然造形」轉換成「設計造型」美學的基礎。

本書前言介紹1933年莫那利的成名作《無用的機器》(The Useless Machines),這件輕盈的抽象作品由各種幾何形狀構成,在沒有任何限制下,隨空氣流動旋轉産生律動,它所投射的陰影透過金屬網格,看起來像鉛筆素描。作品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擺脫了過去傳統繪畫與雕塑的靜態狀態,隨著時間的流逝,產生出動畫的效果,稱之未來主義藝術的典範。之後他的繪本創作中,同樣摒除多餘的細節,嘗試用幾何形狀(如三角形、圓形及方形)來重構自然,這本書的內容也是探討如何從自然中學習造形美學,並用幾何造型加以詮釋,因此成為書本開宗明義的例子。


\\莫那利的成名作品《無用的機器》//

Studies of Bruno Munari's useless machines from Abir Zakzok on Vimeo.

Bruno Munari: Square, Circle, Triangle

Bruno Munari: Square, Circle, Triangle

莫那利從「基本造型」如圓形、正方形及三角形,以及之後延伸出的其他造型,剖析這些造形的歷史乃至應用。正方形為最穩定的造形,古代城市和現代建築比例都為正方形,例如雅典帕德嫩神殿柯比意無限擴充的博物館(Museum of Unlimited Growth),建築師和藝術家都以正方形打造框架,來設計建築物和從事藝術創作。圓形則象徵永恆,沒起點沒終點,如水中的漣漪、肥皂泡和樹木的年輪,圓周是曲線沒有銳角,不會和其他造形產生排斥,所以鍋、餐盤、碗等器皿均為圓形,甚至我們也形容人的個性是圓滑的,意思就是為人處世各方面都很周到。

(左)雅典帕德嫩神殿平面圖/(右)柯比意的無限擴充的博物館模型。


設計師如能多了解基本造形的意喻和背後的故事,進行設計時就能充分發揮想像力並善用造形的含意精準傳達設計概念。這本《設計做為藝術》不僅幫助我們克服設計障礙,還幫助我們開始批判性看待設計。生活在一個設計和技術齊頭並進的時代,產品必須經過適當設計,不僅要有技術的支持,還要以美感吸引消費者。莫那利的方法為設計問題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和想法,直到半世紀後的今日都仍然非常適用。

設計做為藝術:當代藝術大師布魯諾‧莫那利,半世紀不墜的設計論經典 (電子書)

設計做為藝術:當代藝術大師布魯諾‧莫那利,半世紀不墜的設計論經典 (電子書)


龔維德、陳郁君
義式百變風格策展人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拳擊擂台下的性別角力,打倒恐懼,我們都可能是 #林郁婷

「如果你很厲害,那你就是男人」帶你觀看不同場域的性別權力動態,找到自己的發聲位置。不只體育界的女性選手,藝術家、文學家、普羅大眾,我們都需要更多對話和鼓勵。

17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