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衝突,考驗的常是大人
落地窗外的三三,蹲在游泳池畔,拿著翰廷的小玩具,享受涼水衝激的快意,手中玩具竟不經意落水了。電光石火之間,翰廷大力推開落地門,怒目而視,氣氛凝固僵住了。
頭腦仍昏悶的美心,見苗頭不對,立時趨近前問:「發生了什麼事?」年齡相仿的兩人都不說話,以肢體語言應對。三三面無表情,冷漠看著前方,雙手抓著階梯扶手;翰廷緊繃著臉,使勁搡著她的背,表達不滿的情緒,現場有山雨欲來的肅殺感。
美心急忙將兩人分開,手中傳來翰廷的抗拒;三三緊握扶梯的手臂也是如此僵硬,誰都不想讓誰。翰廷的滿腔憤怒,對上三三的恐懼,雙方情緒一觸即發。
翰廷執意三三撿玩具,他一邊低聲怒吼,一邊倒數:「我給妳一分鐘!撿起東西,六十、五九、五八……」他在池邊來來回回,每往前踏出一步,嘴裡的數字便少一個。三別過頭去,對數字充耳不聞,沒任何動作。她向來不服硬。
美心此時蹲下來,專注看著三三,用低緩的語氣說:「妳把翰廷的玩具,弄到泳池裡了,要負責把它撿起來。」
「我撿不到啊!」
「我們可以想辦法。」美心看著三三,態度堅定。
「拿網子撈嗎?」
「好辦法,哪有網子呢?」
「我不知道啊!」三三的雙手一攤。
「要跟翰廷借借看嗎?」
三三陷入沉默,不知道如何開口,或者不想跟翰廷開口。
翰廷的倒數聲越來越小聲,甚至退回屋裡玻璃門後,漸漸的安靜下來。他凝視著門外動靜:正在想辦法的美心和三三。
面對困難的狀況,三三的腳板踢著泳池水,揚起一圈圈的漣漪,正是她心湖的寫照。忽然她望向層層水波,神情出現喜色,舉起手指向泳池,說:「可以用撥水嗎?」
泳池裡的玩具輕,是小型的樂高人偶,高約三公分,輕浮在水面,隨水波盪漾,此刻會游泳似的,隨漣漪漂過了水中央,為三三帶來希望。她希望以水波效用,將玩具推向彼岸。「當然可以!」美心回應。
照顧自己內在,才能自由做出應對
若是一般父母親,內在升起這些情緒,還來不及覺察與回應,可能會有下列幾種情況:(1)立刻對孩子教訓。(2)勸翰廷要讓三三。(3)要三三道歉。(4)自己想辦法,去泳池撿起事物。上述應對的狀況,都會有不同結果,也會為孩子帶來慣性,成為孩子人格發展的累積。
因此在談「應對姿態」之前,我常邀請教育者覺察自己,照顧自己內在,才能自由做出應對,而不是慣性應對,或者受情緒控制的應對。若是我將美心的應對,做一個程序流程,我理想的程序如下: 覺察內在→照顧內在→以好奇探索→給予規則或者訊息→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從兩年前開始,我構思寫新的主題。而在「對話」主題之後,我想寫的是「應對者」的心靈。在親子之間的教育、師生之間的引導,或者人與人的溝通,往往是「應對」出現問題,而「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意即「解決問題的方法成了問題。」
比如學生上課不專注,教師的控制、斥責或放任成了問題,孩子更無法專注。
先生很晚才回家,妻子控制先生行蹤,嚴格拷問與斥責是問題,先生更不願意回家。
薩提爾模式將人的應對,略分為五種應對姿態,其中一致性的應對,允為最健康的應對姿態。然而「一致性」不易理解,因此我在二○一九年五月份的全球薩提爾大會上,向我的老師貝曼報告,我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推行「好奇」的對話,目的在改變四種慣性的應對姿態,再推廣生活中的覺察。覺察自己的內在,並且照顧內在,引導眾人理解「一致性」,以改變「應對者」的應對。
其實包括父母、教師之內的所有應對者,他們並非不想改變應對,而是內在充滿焦慮、生氣、害怕、痛苦……各種情緒。這些內在狀態驅動了行為,因此有了不健康的應對。我著手書寫這本書,將重心拉回應對者的內在,強調覺察與照顧自己的重要。
然而「瞭解自己」談何容易,起手式是覺察。若要瞭解自己,並非單純以頭腦、思考的理解,而是需要對「自己」覺察,這意謂著覺察「自己」並非侷限於頭腦的認知。愛自己不是滿足自己的期待,愛自己是真心接納自己,真正看見歷程中的自己,尤其是在遇到挫折的時候。
當大人能守護自己的心,就更有能力守護孩子的心,這就是教養中代代相傳的「心法」。
作者簡介
延伸書單推薦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