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減壓解憂處方籤

【像我這樣一個高中生該讀些什麼✈】不斷尋找「你是誰」的過程中,那就已經是你了──蔡伯鑫談《空橋上的少年》

  • 字級

請用一句話形容這本新書?醫師作家蔡伯鑫給我們很有哲理的答案:「想要我的財寶嗎?想要的話可以全部給你,去找吧!」 照片提供/心靈工坊請用一句話形容這本新書?醫師作家蔡伯鑫給我們很有哲理的答案:「想要我的財寶嗎?想要的話可以全部給你,去找吧!」 照片提供/心靈工坊


【編輯室報告】

傾聽青少年心聲的精神科醫師,他的內心又是怎麼樣的世界?是精神科醫師也是《空橋上的少年》作者蔡伯鑫談寫作這本書的動機:「希望沒有人是感到孤單的。」這本被作者定義寫給「長大之前的我們。」的作品綜合了自剖和虛構,結合心理治療與旅行,交織成一個充滿張力又療癒人心的故事。蔡伯鑫笑談自己的作品和別人最不一樣的特色是──「這個醫生不知道哪根筋不對,會想把看起來毫不相干的兩個故事串在一起寫,而且……還是本長篇小說?!」這部以「懼學」為出發點,延伸至家庭、校園、醫療,與職場中各種關係議題的小說,獻給每一個在過渡中迷失與不安的靈魂。就像蔡伯鑫回首過去,給現在的十七歲同學的人生建議── 如果你對未來仍然感到不確定,那麼,就請保持這樣的狀態繼續走走看吧。「不確定」有時候是件很美好的事。



文/蔡伯鑫(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空橋上的少年

空橋上的少年

長大是怎麼一回事呢?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說自己真的長大了?

這是我用四年多時間寫下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二十多萬字的篇幅,我想我應該可以說,至少一大部分是想要回應剛才的那個問題。

噢,忘了先讓你知道,我叫蔡伯鑫,是《空橋上的少年》的作者,也是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你知道的,就是在診間或學校輔導室裡,可能會一邊和你聊,一邊(努力/試圖/假裝)表現出很懂你、並且能幫到你的一種工作。嗯……那應該會被視為已經長大的一種角色吧?

但如果打開這本書,你還會發現一件有點怪異的事:「蔡伯鑫」這個名字,同時也是書中的主角之一。

對,「之一」。

這是一本雙線長篇小說。其中一線,描述三十出頭的「我」,一個看似人生勝利組的年輕醫師,在印度鄰近西藏的邊境之地「拉達克」,進行九天的出走之旅。在那裡,「我」與一個又一個陌生人相遇,與他人對話,也與自己對話,並在途中逐漸對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輪廓。

聽起來很理所當然?

但小說裡還有另外一線,以及另一個主角──十七歲的張朋城。他是一個從國中以後就幾乎再也沒去過學校的少年。「懼學」,他在病歷上被這樣寫著。每天他上下學的地點,是在台北盆地邊緣某家大醫院的「青少年日間病房」,一個像是被淘汰的學生們的收容之處。但這是他的最後一年。在年滿十八,終究長大成人之前,他必須「決定」他的下一步。真的能上大學?轉去成人日間病房?或者只能退回他最不想待的家裡……

就像封面上的那行小字:「一趟從群山間走進內心的旅程,一段從治療室走向世界的冒險」。問題是,這兩段冒險旅程是在哪裡交會呢?一個醫師,一個病人,他們各自來到生命的某個十字路口──不,甚至那裡根本不像有個「十字」,而是知道自己必須往前走,知道自己渴望離開,卻不知道該往哪裡去,甚至,又真的有地方可以去嗎?

這是本關於旅行,但不只是旅行;關於懼學,但又不只是懼學的小說。是我以一個旅人以及一個醫師的身份,所真實經驗的兩段故事,然後試著繼續換上作家的身份,運用更多虛構的元素敘說出來的一本書。

或許說到底,我就是一個「人」吧。

所以,我真的能回應一開始的那個提問嗎?誰知道長大究竟是什麼呢?誰又真的能比誰多懂一點嗎?

如果你不嫌棄,請允許我也把自己同樣當成某個還在長大中的「少年」。然後,就讓這本書成為一座橋樑,讓我們有機會在故事裡相遇。

我還是這麼相信的──沒有人會永遠都是「一個人」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