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充電5分鐘5-Minute Reading

繪本的結尾是作者出來清場打掃?看《愛麗絲幻遊奇境》劇外有劇的高超虛實手法

  • 字級


《愛麗絲幻遊奇境》是作者蘇西・李(Suzy Lee)的第一本繪本,大獲專業者的好評。(圖/《愛麗絲遊奇境》內頁)


愛麗絲幻遊奇境

愛麗絲幻遊奇境

我會注意到《愛麗絲幻遊奇境》是因為「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這個關鍵字,或歸類為artistsbookschildrenartists’ books for children的範疇,它是被博物館典藏的;而這同時是作者蘇西・李(Suzy Lee)的第一本繪本。簡單地說,作者用家裡的壁爐布置了一個劇場,道具有真實的物件(玩具、迷你桌椅、也有生活用品如酒杯、針線等)、有照片、圖像輸出、還有手繪(例主角愛麗絲以素描畫好後剪下,紙邊都還清楚可見)。舞台幾乎都是紙做的,布幕簾、背景、人物──有攝影輸出、圖畫輸出、手繪不同層次。

全書以攝影與後製完成,我很可以理解這本黑白的、看起來「有點怪」的書會大獲專業者的好評,因為它的層次很多:引用、挪用故事與圖像;故事中有故事、圖像中有圖像;最後的結尾更是畫龍點睛,劇終後作者拖著吸塵器出來清掃,還出現翻書的手指。

在作者自述裡,她其實是很清楚地意識到她想做的是什麽,她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表演(迷你舞台)、二是壁爐、三是本身;倒著看的話,當我們翻開這本書,翻開的是書的舞台,接著又看見作者本人身影與壁爐的舞台;若都把這些外框剝掉,才看見了故事的舞台。

故事開頭讀者會先看到觀眾剪影,然後看到一個搭在壁爐裡的舞台。(圖/《愛麗絲遊奇境》內頁)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本書開篇即注明是受到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啟發,原書名為Alice in Wonderland,或直譯「仙境中的愛麗絲」。一開始,我們先看到觀眾(可能是作者和她小孩的剪影)、布幕垂下的迷你舞台、台前的奏樂團(照片剪下來的人);到第三頁布幕才完全拉起,台上坐著一位東方女孩(後製而成),女孩在劇中邂逅兔子,掉落另一空間,有幾頁是進入名畫中的世界、一頁是韓國傳統民俗畫──女孩由真人版→變成紙人版→最後變成兔子臉真人版。

主角經歷兩次「變形」,第一次變成紙人,是虛的、假的、夢中的,再變成兔子臉,這個詮釋就任君想像了。書中有兩次主角「面對面」的過程,一次是女孩自己和自己面對面,像照鏡子一樣(本書製作過程,意外開啟作者探索書溝可如何被善用,之後她做了《鏡子》《海浪》《影子》 構成「邊界三部曲」〔The Border Trilogy〕);還有一次是女孩和真人版兔子面對面,接著劇情反轉,變兔子追逐女孩,女孩最終被抓到,舞台變暗。這個劇情除了受愛麗絲原著啟發(作者長大後重讀體會頗深),也受莊周夢蝶的故事影響,故女孩變成紙人版時,可以理解為夢中的她;而變回兔子臉人時,就有種半夢半醒、不知是夢還是真實的狀態──於是那三種樣貌可能分別是真實、夢、半夢半醒。

蘇西・李經典繪本《邊界三部曲》(《鏡子》+《海浪》+《影子》)

蘇西・李經典繪本《邊界三部曲》(《鏡子》+《海浪》+《影子》)

小女孩與兔子的追逐過程。(圖/《愛麗絲遊奇境》內頁)


當然本書最可圈可點的是作者沒有停留在布幕完全拉下、曲終人散那一幕,還繼續用了五個頁面去呈現「散場後的畫面」──有人卸下劇目牌子、作者拿出吸塵器,彼時她又後製、複製了另一個迷你自己,在壁爐裡做同樣的動作(但置換成兔子臉);接著作者把吸塵器捅進壁爐裡,此時之前的舞台、角色已收拾乾淨,書的左頁出現了捧著書頁的大拇指,大小正好和讀者的拇指一致,再來右頁也出現了可讓我們重疊上的手,最後一頁是作者拉著吸塵器謝幕,但縮小成一張照片,前方還有一隻真人版的兔子,似乎是觀劇人(若詮釋所有「真人版兔子臉人身」是在不知是夢還是真實的狀態是還蠻有趣的)。

\\《愛麗絲遊奇境》內頁//

書的左頁出現了捧著書頁的大拇指,大小正好和讀者的拇指一致,右頁也出現了可讓我們重疊上的手。(圖/《愛麗絲遊奇境》內頁)


於是,本書有兩次謝幕、也有兩次開場,故事謝幕後、作者謝幕、作者謝幕後,觀眾「謝幕」(把書闔上)。劇外有劇、劇外又有劇之感;加上媒材的層次(手繪、圖像、攝影、後製等交錯穿插)、引用圖像,使得它可被詮釋的空間很多。

若我們把「wonderland仙境」視為童年的象徵,這是由原著結尾的聯想,愛麗絲的姐姐看著她妹妹天真無邪地做了一場大夢醒來,興奮地訴說夢中情節的模樣,而想到她長大後、成為媽媽之後,眼神是否還對這世界有諸多驚奇;不知道當時作者是否已成為媽媽,這個壁爐舞台是她為孩子製作的遊戲、仙境,夢醒之後,就是打掃,也許這是作者的言外之意,仙境中的愛麗絲終要夢醒,面對現實中的打掃,也面對現實中的讀者。

於是這本愛麗絲沒有其他版本的綺麗色彩,只有黑白,結尾的打掃橋段戛然而入,讓人無法一直停留在夢醒時分、劇終的迴盪。本書除了做為一本「藝術家書籍」來欣賞,劇情也很吻合大家現實中生活的。


作者簡介

本名不重要。出生於大馬。高中畢業後赴台灣迄今。
美術系卻反感美術系。停滯十年後重拾創作。
著散文《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沒有大路》
詩集《我們明天再說話》《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
繪本《馬惹尼》《詩人旅館》《老人臉狗書店》等數冊。
作品入選台灣年度詩選、散文選。另也在博客來OKAPI寫繪本專欄文。
偶開成人創作課。獲國藝會視覺藝術、文學補助數次。目前苟生台北。

Fb/IG/website keyword:馬尼尼為 maniniwei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不/宜讀指南】兒童不宜.有些繪本長大才懂

    我們對童話的想像往往是「從此王子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可你曾讀過「非正面結局」的童話故事嗎?暗黑、血腥、暴力、惡毒,接著我們往往就預設結局會「好起來」,但如果沒有呢?許多童話繪本便選擇了這樣的結局──好人最後死了、殺人者逍遙法外、親人之間互相傷害......等,真槍實彈在孩童面前上演──這世上「好心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會死掉」,看似「兒童不宜」,但以暗黑現實面來協助兒童建立成長過程中理解、接觸真實社會的秩序,或許反而是最好的「護身寶劍」。

    4005 2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不/宜讀指南】兒童不宜.有些繪本長大才懂

我們對童話的想像往往是「從此王子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可你曾讀過「非正面結局」的童話故事嗎?暗黑、血腥、暴力、惡毒,接著我們往往就預設結局會「好起來」,但如果沒有呢?許多童話繪本便選擇了這樣的結局──好人最後死了、殺人者逍遙法外、親人之間互相傷害......等,真槍實彈在孩童面前上演──這世上「好心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會死掉」,看似「兒童不宜」,但以暗黑現實面來協助兒童建立成長過程中理解、接觸真實社會的秩序,或許反而是最好的「護身寶劍」。

4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