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10月讀書日 X 作家連線】本月作家─林瑋萱

  • 字級

\\本月作家連線//
到底要怎麼突破在乎他人眼光的自己?怎麼突破沒有勇氣溝通的自己?怎麼突破沒有自信的自己?我認為,成為坦然無懼的自己這件事,需要一份勇敢與熱情。 

(圖/林瑋萱提供)(圖/林瑋萱提供)

【舉手發問】
林瑋萱
,出生於山城的苗栗縣南庄,生長於新竹。
我有一對消失85%分貝的耳朵,配戴一個微型擴音機的助聽器,能讓我聽見周圍的聲音,風吹來的聲音、車子引擎發動、人說話的聲調以及喊我名字的聲音。這些在想像中不只是聲音,而是延伸更多不同的音域,很奇妙的存在。

以口語和讀唇與人溝通,但口音特別常被誤認為華僑。在說話時會有手勢不時地穿插、擠眉弄眼的表情搭配,這些身體的語彙去輔助說出來的話,希望讓人很快明瞭我的意思。

小時候有去畫室學畫,但真正走上藝術創作這條路是在大學四年級時才頓開,努力直奔念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是我學習最紮實創作的時光。曾獲得佛蒙特藝術村獎金,飛到紐約上方靠近加拿大的佛蒙特(Vermont),是美國當時最大的國際駐村藝術中心,在森山環抱下駐村創作,讓我相信自己正踏實地走在創作的這條路上。


博客來(以下簡稱博):當初是怎樣的契機,讓您決定出版《我把耳朵借給了畫筆》這本書?

我把耳朵借給了畫筆

我把耳朵借給了畫筆

林瑋萱(以下簡稱林)2年前,藝術銀行在新竹舉辦「生活自由式——日常/想像」展覽,開幕那天我在展場分享創作的一些想法,而當時晨星出版社的編輯韻絜來看展,後來她便邀請我寫一本關於自己的書。

一開始有點訝異,因為這是要放在「心理勵志」類別的書,因為我覺得我的人生好像還沒有到很勵志,怕無法勝任這個類別。雖然我從出生開始就聽不到這個世界的聲音,但我還是覺得自己沒有那麼悲愴。

在編輯及身邊好友的鼓勵下,我決定出版的原因是,我想試著用我不完整的生命體驗以及繪畫創作的背景,來梳理沒辦法抓住的說話字句和聲音,與讀者分享我是如何以眼睛與畫筆來探索、連結我與這個世界,而寫作則是將無法說出來的話,以文字代為輸出。另外,我也希望讓更多人進一步了解聽見與聽不見的世界,雖然存在著差異,但這樣的不同,不應該成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隔閡。

博:如果只能用一句話,形容創作在您的生活中的角色,您會如何描述它?

林:創作是我的信仰,像是信仰觀世音菩薩和耶穌一樣地堅定!
它帶領著我在生理與心理上找到一個平衡點,獲得抒發。

到底要怎麼突破在乎他人眼光的自己?怎麼突破沒有勇氣溝通的自己?怎麼突破沒有自信的自己?我認為,成為坦然無懼的自己這件事,需要一份勇敢與熱情。

因為有這個信念,我的身體裡面漸漸地長出了勇氣,朝向自己該去的地方走去。但我也還在慢慢地摸索,以前覺得藝術的意義是療癒內在需要,到最後其實是在找自己。

工作照(圖/林瑋萱提供)工作照(圖/林瑋萱提供)

博:您的創作與日常點滴息息相關,其中哪件作品讓您有最難忘的回憶,或是難以替代的意義?

林:《紅色的小山坡》。

這一系列的風景作品,我在視點上有一些新的結構安排,作品的風格相較以往是更為簡單、直接的構圖。《紅色的小山坡》這系列的發想是應好友邀約一起騎機車環島旅行回來後創作的作品。

我以前出門時,總是會擔心家裡的動物沒有人照顧,有段時間不敢出遠門,直到牠們到天堂遠行之後,再也沒有什麼更沉重的牽掛,剛好那陣子經歷一些難過的事情,我想藉著旅行重新整理自己。那次的旅行,一路上吹著風,追尋著光影。在沿著東海岸吹風的時候,尤其在夜晚的海邊,我被一股巨大的靜謐包圍,像是一個來自內心深處的呼喚,回歸到平靜。

經過的風景深印腦海中,迫不及待展開幾幅空白畫布,在創作過程中,感覺到自己的心情愉悅地用力揮畫,並以幾何線條來代表景象,如紅色的小山坡,是使用大面積的線條和強烈的顏色,畫出在日落時所看到山的顏色被日光反射出的樣貌。

博:自開啟創作的旅程以來,甚麼時候讓您想要放棄,又是什麼讓您決定走下去?

林:自學校畢業後,我成為一個上班族,白天在竹科上班,當助理工程師,有份穩定的薪水。下班之後的時間是我創作的時間,但日復一日的作息,上班、下班、假日,有好一段日子覺得關在自己的小世界太久,在空白畫布上,怎麼畫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沉悶、毫無新意的塗抹,意識到自己離開藝術好遠,很難接受這樣的作品,感到恐慌,覺得堅持藝術好難。

有段時間放逐自己,不再觸碰畫畫,但因為我的內心裡面住了一頭野馬,時不時地想要出去探險,大自然真的是我的解藥。另外,再次畫素描,也是我突破現況的方式之一,在線條上找到自由的弧度。

創作者的確會經歷磨日子的時刻,但絕不要被日子抹掉。

工作照(圖/林瑋萱提供)工作照(圖/林瑋萱提供)

博:影響您最深的藝術家是誰?為什麼?

林:在我就學的時候,有兩位影響我很深的藝術家,他們同時也是我的老師:蕭勤老師和薛保瑕老師。

我覺得蕭勤老師是一位智者,穿著打扮很時尚,他說:「面對創作時要勇敢,因為你正在開創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話一出,當下覺得自己在宇宙中是獨一無二,能更勇敢地在藝術這條路上往前衝。

薛老師是一位很酷的老師,她走路有風,看著你說話的時候是那麼地認真,在創作上的投入的熱情,常常是把自己整個人豁出去的那種,沒有退路。深深影響我的是,當投入一件事時就要全心全意地做好。

國外的藝術家,我喜歡梵谷(Van Gogh),他在短短的十年全力投入藝術,瘋狂地作畫超過兩千幅,即使作品在當時不被欣賞。這樣打不倒的精神在提醒我,即使在不得志的時候也要繼續創作。還有Hockney David,喜歡他畫巨大的樹的作品,大到像是走入他的森林裡,無窮無盡的視覺靈感,令人著迷。

博:旅行在您的生活及創作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請問哪座城市或景點讓您最印象深刻?對於您的創作又有何種啟發?

林:2015年受邀參加法國原生藝術博物館(Halle Saint-Pierre)的《所有形式》展覽,藉著旅行的空檔造訪幾間巴黎的美術館。正巧遇上畢卡索美術館整修後重新開放,興奮地前往朝聖,也引領著我踏進巴黎左岸的人文藝術歷史瑪黑區。這間美術館的入口特別安排在老宅區的一個小院子裡,從外部空間的設計到內部細節的陳設,轉個彎,總會發現新的驚奇,如:有趣的雕塑、幾張自畫像,讓人看了不禁會心一笑,彷彿看到從畫冊裡跳出來的畢卡索。

這個展覽有非常多的自畫像,畫中的肖像不是寫實風格,而是繪出人的神情與特色,生動地顛覆了我對自畫像的想像。

這讓我也想要為自己、為家人和為朋友而畫,用畫記錄此時此刻,去嘗試勾勒一些臉部表情的線條。有了這份心意時,原本擔心自己畫不像的想法居然不見了,反而在肖像畫找到了自己的風格。想到可以為心愛的人畫更多,便覺得開心。

工作照(圖/林瑋萱提供)工作照(圖/林瑋萱提供)

博:接下來最想挑戰,或是正在規劃中的創作計畫。

林:我是個內心有草原的人(喜愛戶外冒險),只有身處在森林裡、穿越芒草堆、在山壁攀岩、涉溪谷,才能感受到身體被高度自由地運用,並進行一場身心合一的冒險。

我的眼睛經常被一草一木和山的形狀吸引著,我常會在戶外直接坐在地上寫生起來。目前創作的作品裡都會帶入自然的意象。

今年12月,我將在台中光之藝廊有一個繪畫個展,目前正在籌備中,這次的創作關於在城市中的露台,我以露台作為居高觀景、遠離喧囂的他方。在樓層高度上眺望天空,人和車的縮小,像是山林的樹枝一樣。不用遠行他方,帶著山林的嚮往,展現真實生活中的對應關係,轉化成心靈層次的風景狀態,是我目前進行中的創作計畫。

工作照(圖/林瑋萱提供)工作照(圖/林瑋萱提供)

博:對於同樣身為聽障的年輕朋友,最想對他們說的是?

林:可能……還是老話一句(但是真心):做自己。而且,閱讀會幫助你。

我發現聽不見聲音的朋友,很怕自己和別人斷線,所以幾乎都是重症使用網路的人。但網路的世界資訊多到爆炸,容易讓人心飄走,無所適從。

我選擇了閱讀,這幾年從慢慢地閱讀一本書開始,後來書越買越多。閱讀之所以不同,它給了我時間,讓我可以細細地看、反覆地回想,書中的內容帶領我們看見作家筆下的另一個世界、新的文化、新的經驗,在學習和感知上的層次更為提升,閱讀讓我看到更多可能性。

我希望聽障朋友們多閱讀,將會從不同樣貌的反射中看到自己,終有一天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湖濱散記(全新中譯本.名家裝幀與插畫)

湖濱散記

博:在您的人生中,曾出現過最重要的閱讀時刻為何?影響最深刻的又是哪一本書?

林:梭羅的《湖濱散記》是目前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書,書裡頭梭羅提到:「一個人如不能追隨同伴的腳步,或許是因為他聽到不同的鼓聲,就讓他跟隨自己所聽到的音樂繼續前進吧,不管有多遠。」

不要怕自己不一樣,其實很難,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想和別人一樣,如果太特殊的性格,有時候反而會被排擠,我認為這在團體生活裡是一種隱性的暴力。這本書給了一些支持的力量。

博:能否推薦3-5本最想推薦的閱讀書目,並各提供30字內的理由?

林:

你和別人不一樣沒關係,重要的是可以依照自己的方式與宇宙、土地、大自然的連接。

走路還蠻有學問的。走路是一場會移動的視覺。

喜歡作者使用「折返」兩個字,是一個自我探索的心靈路程。

這是一套連載中的漫畫,介紹在戶外野地如何使用簡易的瓦斯罐、鍋具和食材,尤其是烹煮豪華大餐。去爬山的人就要看看這套漫畫,在食物上會充滿幸福與力量,更有力氣往上爬。

曠野的聲音(十五週年中英雙書紀念版):一位美國醫生在澳洲沙漠的心靈之旅

曠野的聲音

走路的歷史

走路的歷史

折返:山徑、公路、鐵道,往復內心與荒野的旅程

折返:山徑、公路、鐵道,往復內心與荒野的旅程

山與食欲與我(07)

山與食欲與我(07)


★本月讀書日(10/27-28)圖書雜誌•設計文具結帳滿699享95折!看更多本月「讀書日」推薦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國際不再恐同日 性別取向不同,但幸福的模樣並無不同

今天不僅是國際不再恐同日,也是同婚專法通過的一周年,家庭倫理沒有崩壞、大家的爸爸媽媽也沒有不見,改變的是有更多人能夠在法律的保護下共築一個家。透過這幾篇文章,希望大家能明白無論性向為何,幸福的模樣並無不同。

435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