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充電5分鐘5-Minute Reading

喊「我可以!我可以!我可以!」就真的可以嗎?該如何看「口號型」繪本?

  • 字級

不停說對自己說「我想我可以」的藍色小火車成功了,但卻不適用每個人。(圖/《小火車做到了》內頁)


我剛到台灣的時候,對「加油」這句話很不習慣。學長姐或長輩們都會打出精神跟你說「加油!學妹!」,「加油」似乎是一句再見時的附加語,感覺對方有在鼓勵你,但又覺得空空的,也不知道如何回應。難道你隨口跟我說句「加油」,我就要說「謝謝」還是「你也加油」?兩者我都說不出口。心裡納悶這樣輕易說出口的「加油」有何意義,大概這就是文化差異。

小火車做到了!(三版)

小火車做到了!(三版)

The Little Engine That Could

The Little Engine That Could

有一本美國30年代的經典童書(目前還再版且由不同新繪者重繪)──The Little Engine That Could小火車做到了,大意是:一台載著玩具與物資要運送到山的另一邊的火車頭突然壞了,遇到三個火車頭都不願幫忙,最後來了一台小小的藍色小火車頭願意試試看,但擔心自己力氣不夠,於是在爬坡時它不停說:「我想我可以、我想我可以、我想我可以」(重複三次 I think I can),而後面的玩具們也熱切地呼應它「你可以!你可以!你可以!」(we think you can),最終成功抵達目的,大家歡呼。

\\The Little Engine That Could朗讀影片//


故事意義不用多言,老師們如獲至寶,發現了意義明確、正確不過的繪本──身雖「小」志氣「大」、勇於嘗試的典範!無庸置疑,它入選多次「優良讀物」、登上暢銷榜、還是美國教育協會網路票選最推薦的100本童書,風光一時,家喻戶曉,可以想像老師家長藉由一本小書提振士氣的場景。

事實上,這本書也是由「我想我可以」這句話來的,原本故事是刊登在美國一份報紙上的一則短篇:〈認為自己可以做到的火車頭〉(Story of the Engine that Thought It Could,內文有十次以上的「我想我可以」,後來還洐生出好幾個版本,但最終成名的版本,是由一家童書出版社創辦人以筆名Watty Piper改寫並找人繪圖出版。後來最有名的是George & Doris Hauman版,之後不斷有出版社樂而不疲重出此書,各有千秋。

George & Doris Hauman版本


童話的魅力:我們為什麼愛上童話?從〈小紅帽〉到〈美女與野獸〉,第一本以精神分析探索童話的經典研究

童話的魅力:我們為什麼愛上童話?從〈小紅帽〉到〈美女與野獸〉,第一本以精神分析探索童話的經典研究

而其實在70年代出版的《童話的魅力》就提到這本繪本,在「三個案例看童話如何勝出現代故事」這章節說:

現代有很多兒童故事鼓勵孩子相信,只要他夠努力而且絕不放棄,最後就能成功,其中一例就是《小火車做到了》。一位年輕女子回憶,小時候聽母親唸這個故事時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讓她深信抱著必勝信念去做一件事,就一定會成功。幾天之後,當時小學一年級的她遇到了難度極高的任務:將很多紙片黏在一起,糊成一間房子。但是,她的房子一直倒下來。屢受挫折之下,她開始質疑自己,接著她腦海裡浮現《小火車做到了》的故事,即使事隔二十年,她仍然記得當時她如何唱起那個神奇的句子給自己聽:我想我行,我想我行,我想我行……

於是她繼續努力黏房子,但房子還是一直倒下。這項勞作最後徹底失敗,而小女孩深信其他人都可以和小火車一樣完成任務,只有自己做不到。(頁208)

而那位女孩所經歷的挫折感,二十年後仍縈繞不去。我們都沒想到,心理建設不是萬靈丹,那些做不到的小火車頭也許再也不會相信故事,或失去赤子的熱切與活力。

一些所謂「優良兒童文學作品」的問題在於,這類作品將孩子的想像力局限在某個他已經能夠達到的層級。這樣的故事固然受到孩子歡迎,但除了一時的閱聽樂趣,能帶給孩子的助益卻微乎其微。(頁212,《童話的魅力》)

《愛心樹》作者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也寫過一首詩〈藍色小火車頭〉(The Little Blue Engine)一針見血地諷刺了這則故事:

(前略)
它將不會停下來,現在它快到頂了
自豪地、有力地、大聲地喊著
我想我可以!我想我可以!我想我可以!
它快到了,卻──砰!磅!鏘!
它滑了下來,撞成引擎泥巴
掉在岩石下,意在顯示
若鐡軌堅硬,山又陡
「你可以」是不夠的!

Shel Silverstein改寫了這個故事,大膽地將小火車以滑下墜毀告結,同時還附送一句:光「你可以」是不夠的!(THINKING you can just ain't enough!)

對這類「口號型」繪本,我一直隱約保留,總覺這是空洞的心理健康建設。難道有人在旁助長士氣「你可以!你可以!」,而你自己也在心裡重覆「我可以、我可以、我可以」就奏效嗎?很多繪本不盡然像小火車做到那麽明顯,但處處是隱形的「你可以!」、「你很棒!」或是空洞的安慰「不痛不痛!」、「要勇敢喔!」。

這本繪本風光近百年後,不知下一個百年是否還受市場喜愛?

我們需要「口號型」繪本來「鼓勵」孩子嗎?僅提出此文抛磚引玉。


作者簡介

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人。讀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台灣藝術大學美術所。
作品有散文《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沒有大路》、繪本《貓面具》與「隱晦家庭」繪本三部曲《詩人旅館》詩集《我們明天再說話》。繪本《絨毛兔》The velveteen rabbit)插圖。中馬雙語繪本《馬惹尼》《吃風集》最新作品為《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
、「隱晦家庭繪本三部曲2019」。
網站:馬尼尼為&繪本亂讀會


 延伸閱讀 
 
 
跌倒了,沒關係

跌倒了,沒關係

好想變成獨角獸:做自己,就算沒有閃閃發亮也沒關係!

好想變成獨角獸:做自己,就算沒有閃閃發亮也沒關係!

我喜歡我自己!

我喜歡我自己!

失控的正向思考:我們是否失去了悲觀的權利?(新版)

失控的正向思考:我們是否失去了悲觀的權利?(新版)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性侵潛在的本質是一場人格的殺戮,我們該如何面對?

我們該如何理解遭受性侵害者在身體與心靈上的傷痛?我們該如何談論性侵事件與相關議題?我們該如何避免憾事發生?

428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