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憑這雙白襪學生鞋與踮起的腳尖,你就認得這是麥可.傑克森,有誰的符號性更強呢?
新專欄介紹我曾經讀過卻一直很遺憾台灣沒有出版的書。
這些書未必是文學經典,或者重量級思想巨論。
有的是另闢蹊徑,對大眾文化有特別的解讀。
有的特殊行業,讀者沒有機會領略他們的世界,以及他們在那個世界裡所思索的宇宙觀。
也就是說,我介紹的這系列書,旨在開扇小窗,另類看世界。
今年6月29日是麥可.傑克森逝世十週年。HBO與英國Channel 4 共同製作了紀錄片《遠離夢幻島》(Leaving Neverland),內容主要呈現兩名自稱是麥可.傑克森性侵受害者回憶他們在麥可.傑克森的莊園夢幻島(Neverland)的種種。1月25日播出,引起很大的議論。有人認為它一錘定音,坐實了麥可.傑克森孌童性侵事實。有人認為人死無法替自己辯駁,那只是不公平片面之言。
有趣的是,事後的調查顯示,麥可.傑克森歌曲的網絡串流量不減反增,在在顯示他真是一則神話。或許因為如此,文化評析學者對他一直有興趣,從符號到黑人力量到後現代,各種理論出爐。比較可惜的是(或許是我孤陋),我沒讀過針對麥可.傑克森在第三世界穿透力的研究。再過十年,或許這會成為蓬勃的一塊。
介紹兩本我讀過的麥可.傑克森文化評論書,作者均赫赫有名,可惜在台均沒出版:
- 《論麥可.傑克森》(On Michael Jackson,2007),作者瑪歌.傑佛森(Margo Jefferson)是黑人女評論家,時任《紐約時報》評論部,1995年普立茲獎得主。
- 《可抗拒的麥可.傑克森崩落》(The Resistible Demise of Michael Jackson, 2009)由英國已故著名文化理論家馬克.費雪(Mark Fisher)主編,集合了許多專欄作家與文化學者的小論文。
瑪歌.傑佛森的《論麥可.傑克森》含有深刻的黑人文化評析。( Photo © Michael Lionstar)
瑪歌.傑佛森的《論麥可.傑克森》雖只有薄薄146頁,卻滿載濃濃的黑人文化。她先剖析白人黑臉秀(Blackface)傳統,告訴我們流行文化裡的黑人藝術審美是如何形成的,並告訴我們麥可.傑克森最大的偶像是專搞奇觀秀的巴勒姆(Phineas T. Barnum)。奇觀秀裡的窺奇如何滲透到大眾文化,讓我們坦然接受午間法庭秀、心理醫師秀,因為它正是奇觀秀的轉化,從生理的畸形轉換成生活形態的畸形。麥可.傑克森的表演像一場機關與肢體極限的大秀,他的生活更是一場令你瞠目卻又捨不得不看的畸形秀。
她以麥可.傑克森的〈比莉珍〉(Billie Jean)為例,仔細分析麥可.傑克森藉由各種符號打造一則神話,她:「〈比莉珍〉的突破在一整套『擬勢』(gesture)語言,包括他的手套、帽子、亮珠背心、高於鞋面兩吋的褲子搭配學生白襪、模擬Josephine Baker、源自查爾斯敦舞的抬腿踢、moonwalk等。」到後來,你甚至只要看到一雙白襪學生鞋與踮起的腳尖,沒有上身,沒有臉,你也知道那是麥可.傑克森。
至於麥可.傑克森的「變臉」。她說:「他是男人?男孩?像男孩的男人?還是像男孩的女人?他是假人模型(就是放在櫥窗展示衣服的),還是後現代殭屍?他曾是看起來百分百的黑人,現在看起來卻像白人,或至少是『非黑人』。」
在她眼中,麥可.傑克森的自我打造是黑變白、男變女。雖然大眾眼中只看到他的褪黑,進而攻擊他失去對人種的認同。藝術家Keith Haring甚至認為他的臉部改造是「迪士尼化」,雖說恐怖,但遠比不上藍波、雷根更令人膽戰。
在這塊的辯證上,瑪歌.傑佛森不含批判,她稱麥可.傑克森是自己的造物主。不但藉由科學改變自己的面容,呈現他對身體的自主,更透過科學手段做為中介,人工授精生下三名子女,完成自我的延續。瑪歌.傑佛森認為更耐人深思的是黑人常批評外黑內白的同胞是Oreo餅乾,但是如果一個人大剌剌變白,不在乎「背叛」的批評聲浪,這種改變「現實」的意志難道不是一種「後現代式驕傲」(post-modern versions of hubris)?
《論麥可.傑克森》一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很犀利地切進「奇觀」這個角度,因此在作者剖析麥可.傑克森的過程裡,更多時候,讀者反而被迫反思:
- 我們對所謂的黑人性是一種先驗看法嗎?
- 我們對麥可.傑克森的窺淫是不是反而被他利用了?
你可以質疑他,但是你知道自己質疑究竟是什麼嗎?
《可抗拒的麥可.傑克森崩落》與主編馬克.費雪。
另一本《可抗拒的麥可.傑克森崩落》,這本由文化分析學者馬克.費雪主編的書集合了25篇小論文。書名靈感來自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The Resistible Rise of Arturo Ui,是在麥可.傑克森逝世數個月內集結出書的。
當時坊間湊熱鬧出了許多麥可.傑克森的書,這本大概是唯一不販賣醜聞、不刻意吹捧的。它以政治、文化批評、流行音樂史,甚至都市學角度來分析麥可.傑克森,指出麥可.傑克森的音樂發展事實上跟當時的政治、文化變遷呈現雙軌類同。有些文章則別出心裁,譬如Owen Hatherleys 點出他與史達林主義的連結,譬如建築師兼評論家查爾斯.賀蘭德(Charles Holland)在〈A Design for Life:Making Michael Jackson〉裡,用很有趣的建築觀點來論述麥可傑克森的臉。
有興趣者,請往:〈我們的終極賽博格〉一文。
何穎怡
政大新聞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現專任翻譯。譯作有《時間裡的癡人》、《貧民窟宅男的世界末日》、《嘻哈美國》、《在路上》、《裸體午餐》、《行過地獄之路》與《林肯在中陰》等。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