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佳是誠懇的故事擺渡人,經歷過人生低潮,也攀越上中國作家富豪榜,自始不變的是對創作的初衷。
【編輯室報告】
十七歲時的張嘉佳是什麼模樣呢?據說充滿魔性,張嘉佳在上大學之前就是個另類,大考的時候因為忘了在答題卡塗學號落榜,後來被父母送到南通一個偏僻的高中重讀。當時的學校辦了個書法比賽,他竟然因為「喝醉了」,遲了一個小時到場,而且還「很瞎」沒帶毛筆!結果現場等別人寫完借筆,五分鐘狂草最後得了第一名。
這不叫狂,什麼叫年少輕狂?就像他寫給現在年輕人的贈言:「努力學習、保留個性」,就像他面對青春博客來的學生聯訪提到的:「在十七、八歲的時候對世界的感觸是最細微的,矯情是年輕人最大的財富」,年輕人要活出個性,而且要走出去:「就是開開眼界,看看世界啊。還沒有那麼人生困惑,何必想多」。這是張嘉佳認為最重要的事。
童年和家人是上天給每個寫作者最珍貴的禮物,新書《雲邊有個小賣部》不諱言寫的就是自己和外婆,問他最懷念家鄉什麼?竟然說出一道道令人垂涎三尺的南方菜,食譜中盡是濃濃情感:「童年就像童話,是穿過歲月,最動人的味道。」
誠懇的故事擺渡人,也曾經歷過人生低潮,也攀越上中國作家富豪榜,面對專訪,毫不保留說出挫敗:「我第二本書出版時簽書會只來的十三個人!」完全並不避諱談從小眾變成大眾作者的這段經驗,鼓勵年輕人不斷地嘗試,想知道更多張嘉佳,請看接下來的訪問──
不知名的憂傷和沒來由的孤單,青春就是這樣子吧
Q.還記得自己十七歲時的樣子(或心情)嗎?可以形容一下他是個怎麼樣的年輕人?
張嘉佳:襯衣牛仔褲自行車,起床天沒亮,晚自習到十二點,聽著收音機入睡,準備迎接高考。人生第一次告白失敗,成功辦了校園文學雜誌,毫無雜念,黑夜也有陽光,不知名的憂傷和沒來由的孤單,青春就是這樣子吧。我覺得他很努力,充滿理想,偶爾幸福的懶散時光,又傻又土。
Q.有沒有代表十七歲的物件和照片,並說明一下照片背景故事。
張嘉佳:不喜歡拍照,所以基本沒有很多年前的照片。倒是有二十歲的,那時候已經大二,在小酒館和人吹牛,說未來有一天,會有自己的酒館,也會有自己的姑娘。
20歲的張佳嘉(圖/新經典文化、張嘉佳提供)
Q.倘若讓你談談你的十七歲,想問當時有沒有哪一本書/哪一首歌/哪一部電影或者新聞事件,是你十七歲的重要標記?或印象深刻甚至影響你深遠的?
張嘉佳:古惑仔系列,因為那是錄影廳歲月,晚自習蹺課,去小鎮的錄影廳,身邊煙霧繚繞。後來母親發現後,給我買了dvd機器,非常貴。她取出手帕包好的一疊錢,交給全鎮唯一的電器櫃檯,大概是她大半月的工資。十七歲也剛開始接觸世界級大師的作品──《瓦爾登湖》(台譯《湖濱散記》)。那一年香港回歸,和很漂亮的女生一起做黑板報(板畫)。如果說重要標記,影響深遠,是王家衛導演的《東邪西毒》,租來的片子,看了無數遍看不懂。看懂後變成了自己的偶像。
Q.當時的偶像明星是?
張嘉佳:劉德華。
Q.當時你最困擾以及最開心的事情是甚麼?
張嘉佳:最困擾的是為什麼要讀書上學,就為了考大學嗎。當時不明白,考大學,不僅僅是上大學,也是走出故鄉,走到世界的深處,對於一個不諳世事的小鎮少年來說,這是為數不多的途徑之一。最開心的事情,原來我寫文章很好,每篇都是範文,從同學到老師,都喜歡讀。
Q.十七歲當時的職涯考慮?
張嘉佳:教師,因為有寒暑假。作家,因為徹底不用上班。
Q.十七歲的你,影響你重大的書有哪幾本?是否有一套自己奉行的哲學?至今仍沒有改變嗎?
張嘉佳:我的啟蒙讀物是《神雕俠侶》,父母在我三歲時就強迫識字,結果四歲偷了鄰居家的《神雕俠侶》,讀了第一本完整意義上的書。讀了很多遍,結果對後來性格和觀念都有了巨大影響。到十七歲,影響重大的依然是這本吧。楊過是小混混,遇見比他大的小龍女。有能力了因為自己的困境,想過刺殺英雄郭靖。說他專一,又沾花惹草。說他輕浮,又用情至深。戰爭來了,為國為民,剛剛成俠,卻退隱山林。完全就是有天分的無賴少年成長史,根本不是常規的大俠成型記錄。
那時候哪有自己奉行的哲學,所以往後十二年,都草率混亂,無事生非。
Q.現在的你,如果可以回到過去,那你想對十七歲的自己說什麼?
張嘉佳:就這樣,挺好的。
Q.對於這群比自己小20歲以上的年輕世代,沒有什麼人生的建議?
張嘉佳:做什麼都可以,那是屬於你的自由。三個原則,不觸犯法律,不違背道德,不傷害他人。
張嘉佳給現在年輕世代的贈言:「努力學習、保留個性」(圖/新經典文化、張嘉佳提供)
(圖/新經典文化、張嘉佳提供)
如果熱愛寫作,那寫作本身,就比寫出什麼成績更重要
Q.你寫過四本小說《幾乎成了英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讓我留在你身邊》、《雲邊有個小賣部》;你當過電影《刀見笑》的編劇;你當過導演,最近有個封號是電競玩家。作家、編劇、導演、電競玩家……,你最喜歡哪個工作?你在十七歲的時候,有想過自己會從事這麼多工作嗎?
張嘉佳:作家,不僅喜歡,是深入到血液裡了,不寫會死那種。其它都有熱愛,但並非生命必須。十七歲,工作沒想過太多,不知道並不遙遠的未來,自己會吃那麼多的苦。
Q.承上,你的職業相當多元,在寫作時也是嗎?寫過短篇和長篇小說的你,還會想挑戰寫別的文類嗎,例如寫詩?
張嘉佳:十年前喜歡寫詩,至今還會保留語言的節奏感。不會特意去嘗試,時間到了,自己會知道自己想寫什麼的。
Q.什麼時候開始想當作家呢?如果想成為一名作家,該怎麼開始呢?例如可以多下哪些工夫?有沒有建議閱讀的書單?
張嘉佳:初中,寫了篇文章,語文老師替我投稿,結果雜誌發表了。我不知道想成為一個作家,應該怎麼開始,我只是覺得,如果熱愛寫作,那寫作本身,就比寫出什麼成績更重要。我也不喜歡開書單,自己買書都是去書店,沒有目的,看見喜歡的書名或者封面,就買回去了,書又不貴。唯一的建議,多讀讀唐詩宋詞元曲,那是語感和意境的浩瀚花園。
Q.從默默無名到現在的成就,有媒體稱你「大器晚成」,你認同這個說法嗎?沒有做到「英雄出少年」你會有所遺憾嗎?
張嘉佳:我不覺得自己是大器,因為我沒有能力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沒有能力樹立文學豐碑,改變社會現狀什麼的。我只是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很幸運,也很榮幸,那麼多人喜歡,而興許在不久的將來,被時代拋棄,喜歡的人越來越少。不遺憾,在默默無聞的歲月裡,活得很自我。
Q.家長通常對於子女要從事藝術或寫作工作,都會有一點擔心。你選擇了作家之路,曾遇到家人的阻撓嗎?你在2014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你有想過寫作這件事情會給你這樣的驚喜嗎?
張嘉佳:毫無阻擾,父母隨便我自由生長。從沒有想過,寫作會帶給我財富。其實,這是讀者給我的生活,衣食無憂,所以我非常感激讀者。
Q.能否跟我們聊聊一件你印象最深刻的挫敗經驗?
張嘉佳:這種經驗太多了。2003年北京大雪,做完手術,一分錢都沒有,徒步走回出租房,走了五個小時。2009年辦簽售 ,來了十幾個人,五分鐘就簽完了。場面不好看,工作人員默默去排隊,把簽售撐到了十五分鐘。2012年離婚,開著車去辦理離婚證件,開到一半手顫抖得無法控制,靠邊停車,趴在方向盤哭成淚人。太多了。
Q.《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中改編電影,銷售破千萬本,作品剛剛完成時,你有預計到這個結果嗎?現在的你如何看待這作品?
張嘉佳:預計到很多人會喜歡,但沒預計到會陪伴億萬人。對於我來說,它不是一本書,是半自傳體,是一個在最低谷掙扎的憂鬱症患者,他的一場嚎啕大哭,哭完了,繼續上路。
Q.你在《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寫在三十三歲生日〉中提到你「展開中斷了好幾年的旅行。三十二到三十三歲,機票和火車票加起來一共三百張。」你旅行了哪些地方?能否分享一個深刻的旅行經歷?你認為旅行這件事,對年輕人的意義是什麼?
張嘉佳:幾個階段吧。起初,就想開開眼界,看看世界。後來想換換生活方式,認識自我。慢慢的,變成生命的一部分,原來什麼可能都會有,什麼想法都會有,不同環境,不同觀點,如同不停切換座標原點,延伸出你從未見過的象限。但無論什麼時候,偉大的風景,對人的衝擊,是永恆的。
一次深山半夜迷路,車子完全不知道開到哪兒去了。搭帳篷睡在路邊,迷迷糊糊凍醒,日出了,呆呆望著,朝日像一個句號緩緩升起。從那天開始,對於我來說,過去的某個階段,劃上了句號。
旅行對於年輕人,就是開開眼界,看看世界啊。還沒有那麼人生困惑,何必想多。
Q.承上,你認同旅行是一種「成年禮」嗎?你同意年輕人就算是去借貸也要在三十歲前完成一場人生的壯遊嗎?
張嘉佳:人生重大岔路口,往往當時自己都沒察覺,等若干年後回首,才發現如此普通的一天,居然波濤洶湧。我沒經歷過成人禮,我認為所謂長大,就是擁有「責任感」的那一天。如非必須,不同意借貸。
Q.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最出色的是信手拈來都是「金句」:「所有人的堅強,都是柔軟生的繭。」、「哪怕寂寞無聲,我們也依舊都是廢話流,說完一切,和沉默做老朋友。」……你認為好的作品都要有「金句」嗎?你最得意的「金句」是什麼?這些「金句」的靈感是怎麼來的?
張嘉佳:《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比較特別,因為寫作狀態,剛離異,憂鬱症嚴重,工作生活一塌糊塗,那些句子不是金句,是我寫給自己的藥。
當然不一定需要金句,作品的評判標準,本來就是不統一的。
Q.你曾在微博上創作而有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現今有許多中國大陸作家是在WeChat上創作,臺灣有不少作家從Instagram跟Facebook,日本則是Twitter,你怎麼看待這個現象呢?若微博漸漸式微,你有考慮過跳槽其他社群媒體嗎?
張嘉佳:我哪懂這些,什麼東西流行了,必然有它好玩的理由,我也一塊玩耍。
我已經很久不怎麼發微博了。
Q.你會因為社群軟體的格式,而改變自己的創作嗎,例如調整字句的長短?
張嘉佳:不會。
(圖/新經典文化、張嘉佳提供)
如果一輩子都待在小小的圓圈裡,那多遺憾啊
Q.《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是集結睡前故事為短篇小說集,跟最近繁體版剛出版的《雲邊有個小賣部》的長篇作品,在創作上你偏好哪種?怎麼會在一本膾炙人口的短篇之後想寫長篇呢?
張嘉佳:其實一直寫長篇,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最火爆,所以大家對我的印象會是短篇。
Q.你會建議從《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認識你的人,應該怎麼讀《雲邊有個小賣部》?
張嘉佳:買回去讀。這樣要是不喜歡,我也沒辦法賠給你。
Q.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主角劉十三、刀子嘴豆腐心的王鶯鶯、死黨牛大田、同鄉朋友毛婷婷……你最喜歡《雲邊有個小賣部》這本書中的哪個角色?
張嘉佳:王鶯鶯,她是我用外公外婆創作出來的原型。程霜,她是我年少時好朋友,重症二十年,三十二歲去世。球球,我夢想有個女兒。
Q.文學是一條回家的路,你曾提及因為家鄉的外婆而寫《雲邊有個小賣部》,所以你跟你外婆的互動也像王鶯鶯與劉十三這樣直率嗎?故事中劉十三的那些特質和經歷,是否是你自己的投射?
張嘉佳:從小家族比較平等,所以長輩晚輩間都很直率,沒有什麼規矩。
以前的主人公,都是特別的,至少有些比普通人強的地方。劉十三,是我第一次去描寫心中的卑微和懦弱。
Q.《雲邊有個小賣部》裡的女性角色,強悍也率真、毫不扭捏地討人喜歡,(似乎《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裡也有不少作風強勢的女生),你為什麼會這樣寫呢?
張嘉佳:因為我生命中重要的女生,她就是這樣的呀。我就是劉十三,懦弱自卑的男孩,在女孩的幫助下成長,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學會珍惜,別辜負,也別絕望。
Q. 承上,你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形象?
張嘉佳:沒有理想女性,任何一個女性,都有她的光芒和缺點。
Q.小說中的雲邊鎮裡有個點燈指引亡者回家,還有呼應「一縷光」的描述,請問這個構想怎麼來的?是否有所參考嗎?
張嘉佳:江蘇有個小鎮,有紮火把上山的傳統,參考了這些。
Q.《雲邊有個小賣部》裡劉十三想逃離家鄉,這也是你當時的想法嗎?或是反映中國多數住在非一線二線都市年輕人的想法,大學畢業後就像你作品中說的開始在大城市工作嗎?
張嘉佳:人呢,要先走出去,看過世界以後,哪怕再走回來,你心中也是有山和海的。如果一輩子都待在小小的圓圈裡,那多遺憾啊。
Q.你平常工作的重心都在外地,那多久回去老家一次呢?能否跟我們分享一段最懷念老家的人、事、物或是讓你充滿記憶的美食?
張嘉佳:每年春節回去。我在書中寫過外婆的食譜:
1. 茄子鑲肉
在很多地方,茄夾和藕夾是一個做法。茄子切一指厚,橫著片開四分之三,塞進一點點肉餡,裹著麵粉炸一下。講究的是酥裡帶嫩,脆薄鹹鮮,更像零食。然而,王鶯鶯不是這麼做的。
雲邊鎮把這道菜叫茄子鑲肉,盛出來湯汁濃郁,油香四溢。用的整根茄子,太長的話一刀兩段,砍兩刀四段也行。每段隔開三公分,就開道口子,把準備好的肉餡塞進去。肉餡要用一點點料酒生抽醃過,多塞點兒,塞到茄子開口笑。油鍋炸一下生薑蒜頭,把茄子放進去煎,等肉封邊了,稍微滾動滾動,別把肉滾出來。倒碗水,添上醬油和少許白糖、辣子、醋,咕嘟咕嘟小火燜到茄子軟綿綿的,撒上蔥花,一調羹生粉,收汁兒出鍋。
黃昏時分,太陽落山,蟬鳴也停了,桌子抬到院子裡,一絲絲涼風拂過。湯汁倒進米飯拌拌,一口半段茄子,低頭吃得連螢火蟲都不想看。
2. 絲瓜餅
餐廳吃過泡菜餅,海鮮餅,土豆餅,但從雲邊鎮走出來,再也沒見過絲瓜餅。雲邊鎮帶後院的人家,都會搭一個絲瓜棚,盛夏季節,還能給棚下的瓜果遮蔭。等到絲瓜一條條垂下來,去皮,切成細細的絲,用鹽水泡會,再開水一焯,擱一邊。麵粉加水,加雞蛋,玩命攪拌,厚薄均勻,放進去絲瓜,撒鹽和味精,繼續玩命攪拌。鍋裡一層油,燒熱,把絲瓜麵糊糊倒進去,鍋子晃晃,麵糊糊就勻開來。鍋鏟四下攤攤,攤成圓圓的一大張,王鶯鶯一抖鍋子,整張餅順著鍋邊一個轉身,翻了個面。金黃的絲瓜餅,筷子扯成幾塊,表皮略微脆,咬下去蓬鬆蓬鬆的,趁熱吃,吃一塊煎一塊。
3. 打發饅頭
大清早王鶯鶯去了菜市場,買回來饅頭,結果空調房清爽舒服,外孫一覺睡到中午,饅頭涼了。王鶯鶯認為,饅頭切丁炒,太油。她橫豎四刀,把饅頭切出井字,有時候塞梅乾菜肉絲,有時候塞火腿丁,放油鍋煎,還澆上兩個撒鹽打勻的雞蛋。
外孫吃得舔手指,提出疑問,既然要夾菜,為什麼不直接煎包子呢?王鶯鶯吧嗒抽了口煙,說,包子貴,用饅頭打發你比較實惠。
4,麵拖蟹
一過大暑,六月黃就上市了。深秋的大閘蟹固然肥美,而六月黃雖小,但它的嫩鮮註定了另一種吃法。菜市場多的是,便宜極了,王鶯鶯只花一百塊,買七八隻。回家洗乾淨,對半切,筷子撥掉蟹胃,抹一層麵粉,防止蟹黃流失。料酒、鹽醃一下,過程小心點。然後做碗麵糊糊,加鹽加雞蛋,面要厚一點。油燒到五六分熱,用調羹挖一勺子麵糊糊,扣在螃蟹的切面上,朝下按進油鍋,讓油把麵糊糊煎得凝固再鬆手,也只需幾秒而已。這時候,蟹黃全部封進了麵糊糊裡了。火別大,不然油星容易濺到手。一瓣一瓣的六月黃依次煎到金黃,放到盤中。鍋中再擱油,蔥薑爆香,封好麵糊的六月黃丟進去,加水、醬油、白糖、鹽一直燒沸,蓋上鍋蓋燜一會。
你是不是只想吃那個麵糊糊!蟹黃的香,接近紅燒的鹹甜,一口一塊麵糊,好吃到淚花四濺,幸福感遠超禿黃油。不喜歡紅燒的話,可以不加白糖,撒點胡椒,湯水中煮些蠶豆小蔥,那股子清爽勁兒,超凡脫俗,能吃出修仙的感覺。拉一條板凳,坐在樹底下,吃一塊面拖蟹,喝一口酒釀,這就是夏天的靈魂了吧。
這些都是來自外婆的菜譜。
我的四位長輩,外婆外公,爺爺奶奶,三位已經去世,外婆今年九十二。自小學到大學,三次葬禮,夜深常常記起。我們的童年,父母雙職工,很多人由老一輩帶著。我也是,小小的鎮落長大,臨江靠海。許多年前的許多年,跟隨外婆屁股後面,買菜燒飯,走過踩出凹印的青磚小道。外婆不識字,但她講過梁祝,講過祝枝山和徐文長。童年就像童話,一老一少,晚飯後坐在院子納涼,老人拍著蒲扇,遞給小孩一片西瓜。所以這些菜譜,就是穿過歲月,最動人的味道。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