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充電5分鐘5-Minute Reading

他未曾那樣被愛,也能那樣愛別人:不凡的納粹受難者柯札克──繪本《布魯卡的日記》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從前被問及誰是最偉大的奉獻者,我只會想到德蕾莎修女。可是讀了繪本《布魯卡的日記》以後恐怕會先說柯札克(Janusz Korczak),這位百年前的兒童人權之父。(不好意思啊德蕾莎修女)

柯札克是孤兒之家的院長,人們稱他為「醫師先生」。封面上抱膝的女孩是住在孤兒之家的布魯卡,她在日記先介紹了11位朋友和她自己,然後告訴我們,醫師先生在她眼中是如何有趣和不凡的人。布魯卡率真的文字呈現了一段極為沉重的歷史。說明這悲劇只須兩句話:當時是二戰時期,而柯札克與孩子們都是猶太人。

布魯卡的日記: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孤兒之家故事

布魯卡的日記: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孤兒之家故事


然而這故事的焦點不是痛苦。它講述於無望困境中,一顆高貴的心靈所能展現的光輝。它記載一個人堅定的信念,不單能夠創造眼前的奇蹟,還能為後世奠下基石。

布魯卡在日記中形容的每個朋友都個性鮮明:西格德門總是很餓,連罐頭裡的魚油也不放過;蕾金卡本來留著長及腰的麻花辮,可惜生病後變成短髮,她很愛讀書,每晚給大夥兒說故事。孤兒之家裡的孩子似乎都各有專長,亞伯拉罕是個巧手小木匠,能做出漂亮的抽屜;常在半夜哭泣但白天便忘記的阿倫,是最優秀的小裁縫,會替大家補衣服縫鈕扣。布魯卡偶爾會提到朋友的身體障礙或心靈創傷,但就如同她說誰力氣大、誰很頑皮那麼自然地接納。這些描述讓人看到,在這窘迫的處境下,有人神蹟似地,為這群孩子撐起一片能夠舒展發揮、被愛與尊重的空間。


(圖/《布魯卡的日記》內頁)

二戰時期孤兒之家院長柯札克(1878-1942),後來死於粹集中營


閱讀這繪本始終給我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身處所有人也吃不飽穿不暖,隨時受病魔與死神威脅的戰亂時期,柯札克與助手史蒂芬妮小姐竟能夠養活200名兒童。他們為孩子做心理輔導、日常保健和治病之餘,還有心思創造一些有趣的記念日,像書中提到的「做好事的日子」、「第一場雪的節日」、「廚房的節日」......他們讓兒童組成的法庭審理糾紛,院長和老師們會跟所有孩子一起開會,討論每週發生的好事和壞事,儼然是個民主自治的小國度,亂世裡的烏托邦。

我感到不可思議,因為柯札克視為基本的兒童人權,標準於今天看來依然崇高,有點遙不可及。其中一些包括:

  • 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

    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

    每個孩子都有與成年人同等的權利,不可強迫孩子做任何事
  • 做了壞事最好的方法是原諒,等他願意自己變好
  • 孩子和大人一樣重要,他們小,不代表比大人笨或者糟
  • 老師不能打孩子,老師傷害了孩子要說對不起,老師犯錯一樣得接受審判。
    (柯札克自己也被孩子審判過,因為有孩子生他的氣。)
  • 讓孩子好好休息,因為成長已是很辛苦的工作
  • 孩子能全權決定自己要吃多少食物,選擇要不要祈禱和向誰祈禱

環顧現實,即使已經過去了數十年,這些標準亦未必能夠達成──想想現今那些補習到深夜的學童;想想多少父母與孩子在餐桌上的拉鋸戰;想想聽過無數次大人罵孩子笨、懶、沒有用。或光是下列這一項,便能挑戰很多人的極限:

  • 允許孩子大吵大鬧,因為柯札克相信:如果你禁止孩子吵鬧,就像是禁止心臟跳動

不責打、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們依自己的步調自由發展、給孩子與大人同等的信任和尊重......即便原則上都認同,卻知易行難。難在我們小時候沒被這樣對待過,難在大人之間也充斥著不尊重和壓迫。柯札克之所以不凡,是因為他未曾見過的美好世界,卻能夠憑空想像,並以雙手創造。一般人大多時候落入互相傷害的循環而不能自拔,或許當我們偶爾能夠超越──未曾那樣被愛,亦能那樣愛別人──也就是不凡的瞬間。

柯札克與院童柯札克相信孩子的權利與成人平等,他對兒童人權的先進理念後來被聯合國採用於《兒童權利公約》,台灣《兒少法》亦依據公約精神而制定。(圖片來源 / wiki)


作者齊米雷絲卡形容這繪本「有許多祕密的層次」。我們可以藉著布魯卡的日記了解孤兒之家的兒童如何生活和玩耍,並初步認識這位兒童人權之父。可是讀者若對二戰稍有理解,則能在每一頁找到它隱藏的死亡預告。作者似乎偏好冷調配色,以往的作品大多氣氛嚴肅,略帶詭異。《布魯卡的日記》使用拼貼配合精緻寫實的繪圖,經常在畫面一角安插著心酸的暗示:缺齒卡滿脫髮的梳子、一再出現的猶太星數字不斷減少的體重記錄表掉落的小花,和故事結束前出現的死亡列車......書中每一個人物在我眼中都像幽靈,即使表情生動、臉帶微笑,依然洋溢著逝去與絕望的哀愁。

《布魯卡的日記》以拼貼配合精緻寫實的繪圖,經常在畫面一角安插著心酸的暗示。(圖/《布魯卡的日記》內頁)

 
像是詩的某一句、歌的某一串旋律、電影主角嘴角隱藏的苦澀,這繪本裡的悲傷元素,大概也只讓懂得的人有感。布魯卡細數滿有樂趣的生活情節,形容柯札克的光明溫暖,然而愁苦無奈卻滲透於字裡行間,包圍整個故事。書中沒有言明的後來,是柯札克曾被關進獄中折磨,孤兒之家被納粹數度迫遷並沒收糧食。然而柯札克與他的助手依然堅持收容更多落難無依的孩子。後來柯札克放棄自己逃亡和特赦的機會,堅持陪伴院童一起搭上前往集中營的單程列車,最終陪著所有孩子走進毒氣室。

\ 孤兒之家生還者Itzchak Belfer,憶述「醫師先生」時閃著淚光與童真的笑容 /


事件的全貌教人唏噓,但回顧時選擇聚焦在何處,卻是個人選擇。搜尋孤兒之家的資料時我看了上面這段訪談,一位在戰情惡化前離開了孤兒之家並移居以色列的男孩,長大後成為一位藝術家。影片中89歲的 Itzchak Belfer所選擇銘記的,是醫師先生的溫柔慈愛和對他毫無保留的接納與支持。老先生敍述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他說無法接受納粹的迫害和羞辱,因為柯札克的教養早已讓幼小的他明白,他是一個「人」,一個有價值和尊嚴的人。創傷留痕,美善亦然。也許這便是在無情的現實中,必須要創造美好的原因。

《布魯卡的日記》讓大小讀者知道,曾經有一個人在敗壞裡興建,壓迫下守護。有些人的人生使命,彷彿專為展延人性善惡兩極的光譜:掠奪者的極惡,與奉獻者的至善。柯札克在最惡劣的境況下展現高貴的情操,為後世豎立了兒童人權的標竿,讓我們記得孩子該這樣被對待。

甚至,大人也可以提醒自己:我們值得這樣被對待,每個人亦應該擁有被尊重的權利。




 延伸閱讀 

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兒童人權之父最後的回憶錄與隨筆

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兒童人權之父最後的回憶錄與隨筆

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

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

好心的國王: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的故事

好心的國王: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的故事

窗的彼端:他從男孩亨利克,長成孩子的守護者──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故事

窗的彼端:他從男孩亨利克,長成孩子的守護者──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故事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成為新的£50英鎊紙鈔人物是圖靈!你對他了解多少?

    圖靈最為人知的是二戰期間破解德軍加密情報,阻擋納粹攻擊、縮短戰爭時間,但卻因同性傾向遭受迫害,促成他的早逝。但更多人認識他應該是從《模仿遊戲》,班奈迪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將天才的痛苦與其性向掙扎演繹得淋漓盡致。關於圖靈與英國紙鈔故事,下列選文能幫你了解更多。

    2845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成為新的£50英鎊紙鈔人物是圖靈!你對他了解多少?

圖靈最為人知的是二戰期間破解德軍加密情報,阻擋納粹攻擊、縮短戰爭時間,但卻因同性傾向遭受迫害,促成他的早逝。但更多人認識他應該是從《模仿遊戲》,班奈迪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將天才的痛苦與其性向掙扎演繹得淋漓盡致。關於圖靈與英國紙鈔故事,下列選文能幫你了解更多。

2845 0